朱棣在登基后,让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最后找到了一个名叫黄土山的吉地。后经朱棣亲自确认,最终将自己的陵寝之地,定在了这个地方,改名天寿山。
1409年,长陵在天寿山动工,十五年之后,明成祖成为了十三陵之首长陵的主人。之后他的后世帝王,在驾崩后,均在此处设陵,至崇祯帝。天寿山共埋葬了13位帝王,故名“明十三陵”。
至于明朝的帝王,有人认为是十六个,也有人认为是十七个,如果加上南明时期的几位短命帝王,数量会更多。但葬在十三陵的就只有十三位。
首先,南明的五帝两监国没有机会埋在此地,就算他们想在此处建陵寝,满清也不会同意。
其次,剩下缺席的三位,虽然属于十六帝之一,但却因各自的原因与十三陵无缘。
第一位无缘者就: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立了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待其驾崩后,陵墓选在了钟山脚下,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同时亦因朱元璋推行孝道,故将此陵命名为“明孝陵”。
明孝陵建于1381年,直至明永乐三年方完工,共历时25年,动用军工10万,陵寝占地约22.5公里,内设享殿、楼阁,另外还将南朝保存下来的几十所寺庙囊括其中。养鹿近千头,还设有陵卫近万人守卫。
1421年,朱棣在南京登基十五年之后,选择搬家,和朱元璋说了声“拜拜”就去燕京了,朱元璋的陵寝自然也就留在了南京的钟山脚下。
在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继承了守卫明孝陵的工作,在康熙南巡时,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个陵户。但到了清朝晚年,因为满清的腐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南京成为了重要的战场,明孝陵在这场战火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地面木结构建筑近乎全毁。
第二位无缘者:建文帝朱允炆。
这是一位存在感极低的帝王,在位短短几年,就被自己的叔叔造反成功。在朱棣率领大军进入皇宫前,这位少年天子,在一把大火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据说,朱元璋在将皇位传给这位孙子的时候,着实不放心他的能力,所以在临死前就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包袱,并嘱咐他在危难的时刻打开。
不成想,短短几年,这位少年天子就被逼到了人生绝境。待打开包袱一看,发现内部不是什么锦囊妙计,而是几件袈裟、剃刀等;于是,朱允炆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就与随从分别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在大火的掩护下,逃出生天。最后逃亡至了哪里,已经无人知晓。有些学家推测,永乐年间的几次出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亦是目的之一。
具体情况,时隔数百年,其中真像恐以无法知晓。而作为逃亡的帝王,自然也就不会享受皇陵的待遇。如果可以让朱允炆选择的话,恐怕他也不会选择在北京,而是选择陪伴在他的爷爷朱元璋的明孝陵内。
第三位无缘者:景泰帝朱祁玉。
这是一位心存仁慈的帝王,在仁慈的背后,被身边人及自己的亲哥哥,背叛的帝王。如果他能够狠下心来,如果他能够如其他帝王一样将权利放到第一位,他也不会落得被迫害的境地。
从种种迹象表明,朱祁钰真的是一位不称职的帝王,一手好牌被自己打得稀烂。当然这也得益于他碰到了一个奇葩的哥哥,一代传奇帝王朱祁镇。
在古代,亲临战场御驾亲征的帝王不多,朱祁镇是其中之一;亲临战场被俘的帝王更少,他也是其中之一;然被俘又被放回来的更是凤毛麟角,他也是其中之一;而被放回来又复辟成功的,他却是独一份。
朱祁玉在朱祁镇被俘期间,做了八年的帝王,就算是再无知之人,皇位恐怕也早已稳固如山,但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丢掉了皇位。而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最符合帝王作风的事,就是给自己修建了陵寝,坐落在庆陵附近。
如果一切正常,这将是他最后的归宿,但是朱祁镇复辟成功后,朱祁钰被封为成王,十三陵就不再是他的归宿,建设的陵寝也就为他人做了嫁衣。
1457年,年仅不到30岁的朱祁钰死亡,被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无缘十三陵。
1.《热热方式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热热方式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