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南下,原本他打算绕过山海关,由长城进入,然而多尔衮却接到了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
原来李自成想要招降他,吴三桂不肯,双方发生了激战,吴三桂虽然手中有一大支精锐,但是内部的矛盾颇多,其中一支明军就已经归顺了“闯王”李自成,而吴三桂手中只剩下5万大军,根本难以抗衡李自成。
眼看山海关陷落在即,吴三桂就选择了跟清军合作。至于他为什么会选择跟清朝合作,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吴三桂一面“遣人东乞我王师”,以要塞作为见面礼,一面“遣人给贼缓师”,以待本朝援军。
在多尔衮和吴三桂的联军下,李自成寡不敌众,最终败退,而吴三桂似乎也不打算等待本朝大军,剃发归顺了多尔衮,被封为平西王。
在清兵入关时,还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北方人夹道欢迎,南方人则誓死抵抗,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反差呢?其实这跟当时清军的态度有关。
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自从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他们虽然是起义军,但是李自成却经常拷问明朝官员,强行掠夺官僚商人的财产,就连一些女子身上的玉珠都不放过。甚至还屠城立威。
而多尔衮在彻底攻占明之前,急招范文程商讨明亡之后的对策,范文程指出了李自成的一些缺点和弱点,他断言能“一战破也”,同时说: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若将统一区夏(即华夏),非乂安百姓不可。
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多尔衮心中有了计划,他挥动18万大军进入中原,并规定: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军民秋毫无犯。
在他的约束下,清兵这次入关就顺利了很多,为了拉拢吴三桂,在对抗李自成起义军时又让吴三桂部下在肩膀上绑上白布,第一步击退李自成,多尔衮又安抚山海关的百姓,自称是为了平定“闯贼”而来。
多尔衮是一个演说家,对着军民就说: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
而李自成选择了西撤,在离开之前下放火烧毁了明代宫殿和各门城,而当时还出现了一种谣言,说是吴三桂击败了清军、大顺军,抢回了太子朱慈烺,准备回京城即位,因此京城的人就出城迎接,谁能想到夹道欢迎的却是多尔衮,许多人都大吃了一惊,偷偷溜走了,也有一些将错就错,迎接了清军。
多尔衮进入京城后,又严禁抢掠,停止剃发,还为朱由检发丧,这一系列的操作也获取了一部分人的好感,等多尔衮稳定局势后,就迎着顺治帝进京。
不过此时明朝宗室逃到了南方,由朱由崧即位,建立了南明,他们也拉起一支复明大旗,占据北方的多尔衮就成了他们的敌人。清军靠安抚这一套已经不在适用了。
清顺治二年,多尔衮就让多铎南下,此时南明军力空虚,清军则是兵强马壮,双方的差距也注定南明灭亡。
不过南方的百姓誓死抵抗,督师江北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带着扬州百姓抵御清军,足足打了五天,清军破城之后,进行了十天屠杀,史书中称“扬州十日”。明朝宗师接连被俘,朱由崧和其余的人被押送到京城。
不过清军屠城的事传开之后,反清势力愈发壮大,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鲁王朱以海建立鲁王政权、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还有很多类似的政权,但他们都难以齐心协作,最终被清军一举荡平。
多尔衮眼看一统天下,又推行剃发易服,结果又涌现出了各种反清势力,这种反抗一直维持到了清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二年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最后一支抗清势力覆灭。
1.《睿历史 清兵入关时,北方人望风而降,南方人拼死抵抗,是骨气问题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睿历史 清兵入关时,北方人望风而降,南方人拼死抵抗,是骨气问题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