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1年,河南洛阳,长孙晟家喜得千金,占卜先生预言此女日后“贵不可言”。长孙氏年幼时,一家人对她的终身大事颇为关心,由于伯父长孙炽非常欣赏唐国公李渊,他的儿子李世民更是人中之龙、文武双全,长孙晟十分中意,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就向李家倒提亲。自幼聪明伶俐的长孙氏也深得李渊夫妇的喜欢,两家就结下了姻亲。

到了长孙氏八岁时,父亲长孙晟去世,长孙氏和哥哥长孙无忌就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长孙氏长到十三岁就已经出落得貌若天仙,她的贤淑端庄、知书达礼更是让人倍加喜欢,舅舅高士廉便开始筹办外甥女长孙氏与李世民的婚事。

公元617年,李世民夫妻随父亲李渊到太原就任,由于婆婆病故,年方17岁的长孙氏挑起了唐国公府的当家重担,她知书达礼、学识渊博、聪明细致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尊敬,家里上上下下打理的井然有序,一派祥和繁荣。

公元618年,李渊起兵叛乱,建立唐朝,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兄弟三人心怀各志,一场太子争夺战在兄弟间拉开帷幕。兄弟矛盾不断升级恶化,最终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此时的长孙氏一改大家闺秀的端庄,开始走向台前鼓舞众将士奋勇杀敌,最终李世民大获成功。公元626年,太宗皇帝李世民登基,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皇后深知国家经历战乱,百姓们生活不稳,她建议应该保持节俭,她首先以身作则,并培养嫔妃们的勤俭之德。有一年长孙皇后还亲自带领嫔妃们一同到乡下同百姓一起劳作、采桑喂蚕,体验生活,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不易,很好培养了嫔妃们的节俭意识和勤劳的生活作风。

自古以来后宫争斗向来不可避免,长孙皇后从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地位,而是尽力维持后宫的和睦,她对待唐太宗的所有孩子都像自己亲生的一样,呵护备至。

由于后宫人数众多,她们大部分都是前朝留下来的宫女,善良仁慈的长孙皇后看到这些深宫寂寞孤独终老的女人,就立即向唐太宗建议,遣散她们回家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找不到家人的,就选择善良之人,帮助他们成婚成家。

3000多宫女得到美好的归宿,这让举国上下齐声称赞圣明之君。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才华出众、文武双全,和李世民从小就是莫逆之交,两人一同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唐太宗即位后,几次想提拔他做宰相,都被长孙皇后制止了。

她觉得自己是后宫之首,家里不愁吃穿,如果让哥哥做宰相,在朝中恐怕会招来不好的结果。唐太宗虽然一向尊重皇后的意见,但这次他再三解释,任用长孙无忌并非是皇兄,而是因为才华与威望。善解人意的长孙无忌,深深体味到妹妹的用心良苦,就向太宗辞去了有实权的职务。虽然职务辞了,但大臣们有棘手的事,还是都去找他,因为他确实有才能把事办好。

长孙皇后虽然有才能、有学识,但从不干预朝政,但她却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劝慰太宗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唐太宗脾气有些急躁,有次他心爱的战马突然病死,于是勃然大怒要杀养马的宫人。聪明的长孙皇后并没有为宫人求情,而是和太宗讲起了古人的故事,以此安抚太宗,通过古人的教训太宗自然领会妻子的用意,便不再追究养马宫人。

大家熟知魏徵向来直言不讳,唐太宗对此是又爱又恨,爱惜此人刚正不阿一心为国,恨的是每每直言纳谏,让太宗脸面尽失。有次魏徵又惹得太宗气愤不已,长孙皇后耐心地让太宗发泄完,径自去屋里换了朝服,对太宗又行了大礼,搞得太宗莫名其妙,随后皇后慢慢解释:“有魏徵这样的忠臣,是陛下的幸运。魏徵知道您是位明君,所以才敢冒死直言不讳。你能拥有这样的明臣,真是件可喜可贺的好事啊!”太宗听后对皇后更是敬重不已。

一个是美丽贤德、深明大义的大唐皇后,一个是才能兼备、知人善用的大唐明君,在他们的领导下才有了辉煌繁荣的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亲自撰写碑文,他还打破常规,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房舍,让宫人像侍奉活人一样侍奉皇后,因为在李世民的心里,长孙皇后一直都活着。他还封妻子为“文德皇后”的谥号。

李世民对妻子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却,他在宫中建立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昭陵墓,还拉着大臣一同怀念,在那个夫不祭妻的年代,身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公然违抗,可谓用情至深。

儿子知道父亲对母亲的一片痴情,就建造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

长孙皇后作为妻子,她温柔贤惠、知书达礼,作为皇后,她端庄高贵、细致典雅,她是皇帝的贤内助,是忠臣的庇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楷模,她是人人敬仰的完美的后宫之主。

1.《老樊樱桃读书 完美的长孙皇后:拥有女人所有的优点,具备皇后所有的长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樊樱桃读书 完美的长孙皇后:拥有女人所有的优点,具备皇后所有的长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