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此刻是一名戍卒。

就像当初他是佣工时说出「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是此刻作为戍卒的他喊出的一句话。

这句话中,宁读如佞,是难道的意思;有种,是有贵种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那些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是如此吗!

这是一句号召,一句呐喊,更是一笔账。

这笔账,是陈涉和吴广牵头和剩下的其他戍卒一起算的。

陈涉帮他们算清了这笔账,也给他们心中带来了希望。

这笔账是这么算的:现在我们九百多人都要步行前往北京为秦帝国戍守边疆,如今走到安徽宿州,天降大雨,通往北京的道路已经损坏,所以,等我们赶到北京也是误期,误期则依法斩首,即使法外开恩,戍守边疆死亡率也是百分之六七十;所以,我们要么大逃亡、要么大造反。

所以,赶到北京误期是死,戍守边疆是死,逃亡是死,造反也是死;反正难逃一死,不如死得其所。

于是,这笔账就很清楚了:宣布造反。

不,是宣布起义。

那起义和造反,有什么不同么?

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有说服天下的正当理由和道德制高点。

那么,陈涉有吗?

有。

因为在陈涉还没有喊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之前,心中就已有盘算。陈涉是这么分析的:「 楚国的项燕是天下名将,人人敬仰,我们完全可以高举项燕的旗帜起义,再加上天下百姓苦于秦法很久了,这般如此,天下一定会有很多人响应起义。」

后来的史实证明陈涉是对的:“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甚至不少百姓都杀了自己的地方父母官以表示起义,刘邦、项羽也是在这个时候起义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帝国是陈涉推翻的,这一说法并不为过。

起义后的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立刻攻下眼下起义的地方大泽乡。进而攻打大泽乡的蕲县县城(蕲读如齐),拿下蕲县后,又继续挥师西进,连攻五县,五县皆降。

于是,陈涉军一路高歌前进、一路壮大队伍。等他们兵临陈县城下时,已经兵车六七百乘(乘读如剩),骑兵一千多骑(骑读如季),步兵数万人。此时陈郡的郡守和陈县的县令都不在,只有一位副职与义军作战,结果战败身亡,陈涉军便理所应当地开进了陈县。

而终于,历史走到了它的拐点。

进入陈县的陈涉在当地人的劝说下称王,史称“陈王”;吴广则被称为“假王”,意思是位同王爵。

而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等待陈涉的便是失败,就因为他称王了。

持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范增。

范增说,陈涉先前之所以能够得到人心,是因为他有张大楚国之意或者说他至少表现出来这个意思,比如,他号称“大楚”或“张楚”便是例证;而后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陈涉不立楚王后代而自立为王,所以“其势不长”。

一句话便是,谁兴楚,谁就可以成功。

后来的历史又再一次证明了范增的正确:项羽的人心向背便也是取决于他对楚王的态度,最后,项羽杀了楚王,便人心尽失。

所以,陈涉的起义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这个“萧何”就是楚。

因为他不得人心,所以他无法凝聚人心;

因为他无法凝聚人心,所以他无法保证中华大地的稳定和秩序。

也就是说,陈涉跳出来推翻旧秩序,却无法提供新秩序,于是,作为前浪的他便只好死在沙滩上。

1.《同住说历史 也就是说,陈涉跳出来推翻旧秩序,却无法提供新秩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同住说历史 也就是说,陈涉跳出来推翻旧秩序,却无法提供新秩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