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西部文明播报 江苏南通的传统历史文化习俗

南通,江苏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江苏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1] ,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历史悠久,自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灭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当年属邢国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间”。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吴破郑城(湖北江陵县东北),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参加了复国斗争。不久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安置于海安县立发乡一带。前473年,越灭吴,都城北迁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大举向北移民。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几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时称海阳今天泰州市)一带,他们将吴越文化带到了这里,形成了一种南方文化北上的趋势。

西晋末年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扰掠中原,史称永嘉之乱。至东晋,南朝三百年间陆续迁至长江下游,其时海陵一带移民人口猛增几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这里相遇。

约六朝梁元帝时(552年),长江口出现的壶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盐为业,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无业游民,主要来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进、宜兴、无锡、锡山、江阴一带),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吴越文化的特性。隋时胡逗洲属海陵,唐玄宗时因军事上的需要,狼山成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唐末军阀割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彦洪)统治胡逗洲(其时称静海)、东布州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军队和家属有万人之多,多为吴兴人,其时南方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区,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不久改为通州,设静海、海门二县,由于静海岛与大陆涨接并改属海陵郡管辖,静海人与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又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或定居。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响似乎逐渐减弱。但元末张士诚起兵江南,明永乐初燕兵之乱,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不少江南商贾和手工业者纷纷来如皋安家落户。

由东布洲形成的海门岛,当初亦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来自常州一带,由于隔了130多年才与静海县涨接而造成的文化隔离,使海门人始终保持了吴文化的特色。至明初,一部分拥戴过张士诚的江南士民,被惩罚性地强迫迁移到吕四港一带。他们于常熟白茆港集结,渡江来到吕四,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白茹抽丁”,他们同样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风土人情。至18世纪初,崇明人陈朝玉(1688一1761)率妻来到海门,沿江岸垦殖,并带动了大批崇明人迁来江北。他们辛 勤垦殖,使沿江新垦地渐成村落。其时海门境内一万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后200年间不断有崇明人迁至海门。至近代纺织工业的形成和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安徽、浙江、广东、上海、镇江等地工商户和其他人至南通定居、经商和进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响几乎一直延续着。南通人过年 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除夕那天,都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初一吃饺子不是苏中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炸萝卜圆子、豆腐圆子,做年糕、蒸馒头、准备各种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还有鱼是每家必备的。三十晚上要烧两条鲫鱼两条鲢子鱼。烧好的鱼放到家里的箱几上,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还要买8条活鲫鱼养起来,以此寓意年年有鱼(余)。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过年时,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的习俗。溧水是南京的龙灯之乡按照习俗,初七不出(龙)灯,初八才上灯,十八下灯。)

南通岁时节令--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旧称上元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家家挂红灯,十八落灯,从十三到十七,谓之五夜元宵,又称灯节。这几天夜里,市镇上的孩子信成群结队举灯或拖灯串游。寺庙中更是灯彩纷陈,璀璨夺目,并间有猜灯谜活动。民国23年(1934年)前,往于元宵节期间举行灯会,无数灯彩争奇斗艳,在锣鼓声中挨次穿街而过,两边观者如堵。上灯、元宵节、落灯这3夜都祭祖,以元宵节的菜肴为丰富。元宵之夜,农村中还有治虫活动,人们手举芦柴扎成的火把,在自家田里挥动,然后把田边、路边、沟边枯草烧毁,以扑灭害虫。50年代起,元宵祭祖已不普遍,多数人家为全家聚餐,而玩灯仍是孩子们的乐事。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孩子们玩的灯也正向现代化发展,有了电池照明,不少为塑料制品,除兔、鱼、虾、蟹、蛤蟆这些传统形式外,还有飞机、、火箭、地球仪、五角星等,透露出时代气息。更多的是竞放烟花,夜空中五彩缤纷,地上欢声雷动,连一些大人也参加这一活动。元宵节城隍庙的360盏球灯蔚为“江北奇观”。小点的是八角、印方、宫壁诸彩灯。灯或画绢或贴绒,或饰水晶玻璃而成,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节。看灯是人们畅叙友睛的机会,文人学士也以此日猜灯谜为赏心雅事。 江苏南通——立夏习俗

立夏那天,南通时兴孩子胸前挂蛋。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散瘟布疫,孩童胸前挂蛋者最甚。女娲闻讯,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承认,立夏之日,凡孩童前挂蛋者一律不得伤害。传说虽无从稽考,但这天孩子母亲总要选择个头大的鹅蛋、绿壳的鸭蛋、红通通的鸡蛋,煮熟挂于孩子胸前,同时还留下两句谣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立夏之日多食禽蛋,“美食家”们还特地做上一碗甜菜蛋汤。

立夏中午还用箩筐挂秤“称人”,给孩童称体重,有时稍稍在箩筐里放块石头,增加些重量。称时,秤砣只可向外挂,“不作兴”往里移,报数字逢九就报“十”,图个吉利。

若立夏之日,天气晴朗,回游泳的孩童还得下河洗澡,这一年游水腿肚不会抽筋。这天,家庭主妇还曝晒被褥、衣服等物。

南通风俗,以立秋节气的时间在朝或夜,来预卜立秋以后天气的炎凉。谚语“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即是此意。南通民俗还认为立秋这一天的天气变化,与秋季农田收成关系极大。如立秋这天听到雷声,田里的庄稼就“秀”(吐穗开花)不好,谷子长不饱满,瘪谷多,将大大减产。又认为:稻秀时节,若浓雾大作并有白虹贯天,这种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获时秕谷必多,俗呼为“天收”。可见民间对立秋日雷鸣和出现虹这类自然现象,甚为忌讳。

作者/来源:老男孩龙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西部文明播报 江苏南通的传统历史文化习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部文明播报 江苏南通的传统历史文化习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780.html

上一篇

说书人小胖 历史上名将如云,为何只有关羽能够被封为武圣?其实靠的是运气

下一篇

昱航说生活 流民组成的北府军为何会战力爆表?

西部文明播报 调兵山点将台「调兵山轶事」刘兴晔

  • 西部文明播报 调兵山点将台「调兵山轶事」刘兴晔
  • 西部文明播报 调兵山点将台「调兵山轶事」刘兴晔
  • 西部文明播报 调兵山点将台「调兵山轶事」刘兴晔

西部文明播报 一幅清初川西县衙之日常运行图——读康熙版《新津县志》

  • 西部文明播报 一幅清初川西县衙之日常运行图——读康熙版《新津县志》
  • 西部文明播报 一幅清初川西县衙之日常运行图——读康熙版《新津县志》
  • 西部文明播报 一幅清初川西县衙之日常运行图——读康熙版《新津县志》

西部文明播报 调兵山地区先人“发”「调兵山轶事」刘兴晔

  • 西部文明播报 调兵山地区先人“发”「调兵山轶事」刘兴晔
  • 西部文明播报 调兵山地区先人“发”「调兵山轶事」刘兴晔
  • 西部文明播报 调兵山地区先人“发”「调兵山轶事」刘兴晔

西部文明播报 「游山西 读历史 来介休」军事文化

  • 西部文明播报 「游山西 读历史 来介休」军事文化
  • 西部文明播报 「游山西 读历史 来介休」军事文化
  • 西部文明播报 「游山西 读历史 来介休」军事文化

西部文明播报 信丰油山下放知青点遗址的寻觅与掠影

西部文明播报 平湖经开党史宣讲形成大格局

西部文明播报 平湖经开党史宣讲形成大格局

“1945年10月7日,一支身穿灰色土布军装的队伍突然来到钟埭镇,原来这支部队从海盐澉浦而来,是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队和独...

西部文明播报 「晋中市太谷区」「忆百年征程 传红色基因」单枪匹马的游击教官

西部文明播报 「晋中市太谷区」「忆百年征程 传红色基因」单枪匹马的游击教官

秦基伟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工农红军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