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在史书里留下的对话,几乎句句都在询问赵高和李斯怎么可以享受人生乐趣。

可是你要看他做的事,那实在和享乐对不上号。

七月始皇病死,二世成为太子。他继续巡行,奔波两个月后才回京。

然后是治丧、新班子搭建等一系列大事。

事刚办完,休息没两天,二世皇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巡行,江苏、山东、河北跑了个遍。

到了四月,二世皇帝才回到了咸阳。

要知道,此前他跟随始皇帝已经四处巡视了一年,行程上万里。

这才不到两个月,又跑出去巡视了大约至少四个月,行程大几千里。

你可千万别觉得小皇帝出去巡行是旅游。

那个年代的马车没有转向和减震装置,一路颠簸是很受罪的。

说起来始皇帝就是出巡期间给累死的。

现代人如果穿越到巡行的秦二世身上,大约没几天就会受不了这苦,哭着喊着要赶快回现实世界了。

是不是扯远了?我们回顾下上节《大开杀戒》,小皇帝借出巡的机会,巡视地方长官的同时顺势进行人事调整。

不过这应该只是出巡的其中一个目的。

此时的帝国距离崩溃已经很近了,帝国基层不可能风平浪静。

无论是老皇帝,小皇帝还是李斯赵高这些高层,对于这些基层的危机绝不会毫无察觉。

所以,小皇帝坚决要求大家不辞辛劳跟他再次出巡,更多的是出于对基层现状的担忧,并且在酝酿着接下来的大手笔。

当中央一行返回首都后,二世皇帝旋即召集朝廷高官集体讨论,要求立即进行改革。

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皇计。

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穀。

用法益刻深。

上面这一段都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原文。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秦二世这一轮改革的力度之大。

可惜人们读历史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这么大的改革举措,很少引起后人重视。

要理解二世到底做了什么改革,我们需要先仔细回顾下《秦始皇为什么坑儒》。

始皇帝时期的帝国,由于刑徒经济的影响,缺少后世帝国权力的核心象征——强大的中央军与中央国库。

帝国首都缺少聚集全国资源的库房,物资分散在各县,中央大多数时候只掌握账本。

所以帝国也没有能力供养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帝国的部队点对点的分散在各郡县,帝国的军事力量以徭役为主体。

始皇帝为了更好的抓权,把全国县一级的考核权都抓到自己手里。

可是在刑徒经济的大背景下,帝国的考核更像是一大堆分公司的大账簿。

始皇帝累的吐血,但实际上收效甚微。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再来看二世皇帝的这轮改革,就会发现其针对性很强。

改革的由头来自对阿房宫要不要继续修建的讨论。

阿房宫是两年前老皇帝时期与骊山始皇陵同时开工修建的。

老皇帝死后,骊山陵墓需要加快工期,阿房宫的施工人员全部被临时调去修建始皇陵。

现在经过半年施工,始皇陵大约基本完工了,这几十万修陵人员需要安排。

当时大体上会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继续修建阿房宫;一种是与民休息,将工程暂停。

小皇帝的意见是所有人手不要停,继续转去阿房宫劳作。

小皇帝和他的团队给出的理由是,不完成阿房宫的工程,那就等于说老皇帝做错了,我们不能这样。

后世人们都觉得这是小皇帝愚蠢,死要面子,贪图自己的享乐。

可如果我们去掉后世记载里有意丑化、模糊的部分,就会发现小皇帝这个理由并不能说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小皇帝团队提出的问题很自然:老皇帝征招这么多人修阿房宫的背景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眼下老皇帝要解决的问题还存不存在?

始皇帝为什么要突然征招数十万人开始浩大的工程?

我们当然绝不能忽略始皇帝个人的贪图享乐和好大喜功。

但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几十万的人员流动,对于地方基层会产生巨大影响。

如果基层是一个很宁静的状态,那这么大规模的人员调动肯定会破坏地方基层。

可如果地方基层是《两个秦帝国》所描述的那样充斥着江湖匪气呢?

那大规模的抽调人员就未尝没有把不安分份子看起来,稳定地方的意图了。

帝国刚刚吞并天下,就迁徙了十二万户地方豪强进京。

之后的新帝国也屡次大量迁徙关外豪民到关中。

大家的思路都是一致的,就是要想方设法打碎地方的不安分力量,把他们集中看管起来。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把工程停了,会有数以十万计的来自关外的强壮劳力返回关外。

小皇帝在外面接连转悠了差不多一年半,帝国的基层可以说走了一个遍。

帝国基层什么样,现状有多危险,他很清楚。

小皇帝多半认为如果这么多人全部回去,以帝国基层的现状,只怕要出大乱子。

可这几十万人也不可能一直留在关中啊。

这些人如果是刑徒,帝国要包吃的;如果是服徭役,虽然理论上自带口粮,但吃没了也得向帝国借粮。

帝国哪有能力养活这么多人呢?

帝国当然也做了一些准备,比如后世著名的敖仓,大约就是这个时候兴建并作为转输仓库发挥重要作用。

但几十万人的粮食,以当时帝国的能力很难长期维持。

小皇帝也认为帝国确实没有能力一直养着他们,所以他们还是要回去的。

但不是现在。

帝国要立即进行大改革,等改革完成,帝国的危机解除了,就可以放他们回去了。

怎么个改革法呢?

老皇帝时,最大的担忧、最大的困难不就是缺少中央军,缺少有效国库吗?

所以我就要一步到位,组建中央军,建立起实际的有效的物流转输与国库体系!

于是小皇帝和他的团队宣布,组建中央军,征集全国所有常备军预备役,也就是有爵位的在籍士兵。

根据国家相关文簿,全国有爵位的适龄士兵是五万,帝国要求这五万人立即进京。

同时,宣布组建中央国库,作为新组建中央军的后勤基地。

国库的物资、包含人食用的粮食和马匹食用的草料,全部由地方国库按照税收额度上缴中央。

为此,要求各地方迅速协调建立起一个转输系统。

对比始皇帝时期,这一切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很奇怪很异想天开吗?

后世所有的帝国几乎都是这么玩的!

从这点就可见,秦二世和他的团队,是一个正常的中央团队,有着正常的合理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思维并付诸实际的行动。

二世的思路很简单,地方基层很危险,帝国的这一套看样子很难避免基层出乱子。

所以我要出奇制胜,彻底扭转这个局势。

我组建了一支强大的中央军,你地方出了问题我中央军大军一挥,还怕什么呢?

但是我们都听过这个一句名言:向前一步是英雄,向前两步是英烈。

帝国真的支撑得了一支中央军吗,又或者说,始皇帝一直没组建强大的中央常备军只是因为他不如小皇帝聪明吗?

帝国是建立在爵位优先这个基本原则之上的,所以组建中央军首先身份问题就难解决。

如果是身份低贱的平民,那一旦中央军的待遇较高,就会激起有爵位人士的巨大不满。

凭什么好事轮到低贱者,我们这些拼死拼活拿过爵位的人轮不到?

所以中央军成员只能是有爵位的人。

但问题来了,有爵位的人不远千里被征调到首都,损失巨大,帝国拿什么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呢?

我们有理由猜测,二世团队的大致策略就是,新组建的中央军一开始的重任就是去组织监督阿房宫的修建。

通过大型工程的修建,设立起一个功劳标准,可以封爵或者赏钱,从而作为中央军的激励。

这个猜测是有考古成果支撑的。

1980年,在陕西西安赵背户村出土了一大批墓葬,被认定为秦帝国阿房宫骊山等大型工程的施工人员墓葬。

男女老少共100多遗骸,其中出土了19人的类似墓志的瓦片。

这其中有8人为平民,4人为有爵位者,还有7位是有爵位的临时刑徒(欠了帝国债务)。

这一考古发现给了我们巨大的信息。

我们过去以为修建阿房宫和骊山的都是刑徒,但根据墓葬来看,并非如此。

至少有大约有15-20%的例外,这里有平民,说明他们是服徭役的方式被征集的。

还有明明有爵位了,居然还被迫欠债成为临时债务刑徒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还有几位是单纯的有爵位者。

只有和史书记载的二世皇帝大改革对照,才能理解赵背户村墓葬的人员构成。

这些有爵又没有犯事的人,有可能就是作为五万中央军的编制被派驻过来的。

举个例子,刘邦曾经被要求组织一批人去修骊山。

这支队伍的组成,很可能就是大批刑徒,少量服徭役的,还有极少量的人包含他本人是有爵者。

如果这支队伍到了首都,那么刑徒和服徭役的人会被直接调去修陵修阿房宫。

而刘邦等少数有爵位没犯事的人,就会被纳入中央军的编制,然后派驻去工程地负责组织工作。

这样,我们就能和史书上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记载对上号了。

当关外出现大规模动乱后,为什么《郡县制》里的二世和赵高都反对定性为叛乱,要定性为治安事件呢?

因为此时中央军刚刚组建,各方面配套都没来得及跟上,没有能力出动。

二世和他的团队想要等中央军组建工作稍微完善点再出动。

为什么农民军打到首都后,章邯会要求去修阿房宫的刑徒里调集部队呢?

也许不全是帝国没兵了要临时抱佛脚,更有可能是帝国新组建的中央军本来就在那看管刑徒。

只有明白了这支中央军的存在和其兵源,才能理解后来发生在章邯和他部队里的许多许多故事。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帝国首都一下子要多出五万的部队,其粮食供应必然是非常高级别的,其中还包含相当数量的骑兵。

这就需要新增大量的粮食和草料,首都地区肯定无力负担,需要组建地方到中央的转输系统。

问题是,这个转输系统的队伍谁来搭建,谁来组织呢?转输队伍的消耗和费用谁来负责,怎么筹备呢?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帝国的解决方案很简明:

不要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管问各县,分给你的任务(粮草)到首都了没?

帝国是没有成本、预算的概念的,帝国的一切经济管理模式都是只问产出,不问其余。

因为在帝国的刑徒经济模式下,大约就不需要有成本、预算的概念。

所以无论是上节的政治(人事)改革,还是这轮的军事(转输体系)改革,帝国和小皇帝都绝不会有风险控制这个概念。

所以,接下来我们将看到帝国的另一项足以引发超级地震的终极大改革。

1.《欣喜说历史 秦二世大改革之大刀阔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欣喜说历史 秦二世大改革之大刀阔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