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群舒的必然性春秋以后,江淮地区尤其群舒地区的优势凸显,逐渐成诸强俎上鱼肉。对群舒地区争夺的众多国家中,最为激烈的当属楚吴两国。楚国以一个国家伫立,历时约800年。楚国立国初,处在中原南部的边陲地方,受到周文化影响较强烈,其代表性文化呈现出浓郁的中原特色。“从考古学范畴来看,西周时期的楚文化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它与中原文化近似,略有区别而无明显标志。
楚国霸权主义思想
"在楚国极盛时期,疆域涉及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广东等省。春秋时期,楚国是最有名的扩张之国。1回顾楚国历史,楚国在西周中期以前,虽已立国,且有子男之号,但地僻民贫,势弱位卑,不为上国所重。直到西周晚期,楚国的历史才出现危机,楚人因周人与淮夷相争俱敝而获得了勃兴的良机。楚人势力的飞跃发展是在春秋以后。4楚国强大以后常以盟主身份自居,自行在诸侯间调解争端、平息内乱,常号令众国军队进攻他国,充当着诸侯间邦交事务和内政道义决策者,体现楚国霸权主义思想。
楚国将周边的蛮夷部落征服
一面吞并“江汉诸姬”及淮河流域的小诸侯国。楚国的疆域扩张之势,从其空间分布与征服时间来看,大致以郢都为中心,先经营汉水以西,再征服汉水以东,逐渐向江淮之间进发。楚据群舒除了战略的需求,还有就是资源的需求。中国有色金属资源尤其铜矿资源分布最集中最密集的地区就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史记·楚世家》载楚人在熊渠时期已经“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楚国运用各种手段控制江淮、江南地区,很可能就是为了控制这一区域的有色金属——铜。张正明先生认为楚人东下就是为了铜而战的。
春秋初年,楚已经在江淮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春秋中期,楚国参与江淮地区地位的角逐。楚国在征服江汉诸姬后,不断地向东拓展,每当北上受阻时更是如此,从而不断与东夷集团发生冲突并不断占领这些区域,大致过程为:首先灭掉了安徽西部和河南东部位于淮水之滨的江、黄与英、蓼依次为安徽中部巢湖周围的群舒。具体来说,相继打开申、息北山的大门后,继续北上蔡、陈、宋、郑等争霸,同时沿着淮水东下,力图在江淮地区发展。一直以来,楚国力图控制的舒鸠、舒庸、六、英、桐、巢等群舒诸邦以及钟离、州来等地区。
春秋中期,楚在东方江淮地区的扩展是与齐、晋、吴等国家交织在一起的。中期以后,江淮地区已经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徐国归齐叛楚,结盟宋、江、黄等国,于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取舒”,意图以此举来遏制楚人的东进。齐国在桓公时,在诸侯中的影响力扩大,打出著名的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中原霸主。当齐桓公开始称霸的时候,楚国已灭了息、邓等国,攻入蔡国、跟着又伐郑国,势力已经发展到了中原。2楚国妄图争夺中原,多次与齐争霸失利后,改变了外交政策。
齐、楚召陵之盟后,楚因北进受阻
遂转攻淮水中游诸侯小国,齐、楚两国争夺的焦点也随之移向淮水流域。3楚成王十七年(公元前655年),楚国进攻方向变为东面的淮水一域。从政治角度看,淮河上游的江、弦、黄三国及方城外的道、柏两国都亲附齐国,虽然是疥癣之患,却在肘腋之间,不能不有所考虑;淮河中游的淮南小国群,是为淮夷,他们大多都是亲附横跨淮河中游与下游的徐国,徐国的存在就是楚国的一个隐患。从经济因素来看,当时江淮地区的小国家或是产铜区,像群舒中的铜陵一带,或是接近位于今鄂东南和今赣西北的红铜产区,且大国间需要的铜矿往往经由淮夷这个中转站,对楚国来说至关重要。
楚人北上中原是争名于朝,东下淮域就是争利于市了,所以楚国进而东进江淮地区,目的不仅要夺取江淮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还要为争夺霸主做准备。这一时期战争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淮水中上游和泅水、颍水、汝水的交界处,更加企及开拓以群舒为代表的淮河中下游地区。春秋中期,实力增强的晋国,也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晋与楚进行持续征战,竞相争夺中原霸主。城濮之战,楚国败,北上受挫,丧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楚成王调整策略,向东对吴用兵,重心转向淮、汝,争夺沿淮地区和江淮地区。
北方强国大多陷入内乱,无力对外征战,争霸的主要战场移向南方。楚国在兴起和强盛以后,一直有逐鹿中原,囊括各国的野心。春秋时期,楚国在北上争霸的同时,逐步拓展淮河流域的土地,以后楚庄王成为著名的霸主;春秋中期,楚国东扩至安徽地区;春秋后期,楚与吴争夺江淮地区。在拓土扩疆的战争中,十分轻松完成了侵占弱小诸侯国的目标,但是对于齐、晋这样称霸的大诸侯国,它们之间互有胜负,楚国近乎倾尽全力也不能将其任何一个征服,彼此之间并没有真正打破均势。
楚庄王时,楚国的北进政策经营破产
楚共王之后,北进策略渐已放弃,南拓和东进的政策提上日程并占据主导地位。其实,在春秋中晚期,楚在江淮地区一带的拓展,是与同齐、晋、吴等大国的相互争夺交织在一起的。不同时期,无论楚国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中心在何处,江淮地区一直是其考虑的对象。楚国控制群舒地区,不仅出于战略转移,为最终争夺霸主考虑,也是为获取江淮地区的物产资源。
据群舒的必然性
吴国疆域主要以江苏省的长江两岸为主。具体来说,吴国主要分布于苏南宁(南京)镇(镇江)地区和黄山以北的皖南芜(芜湖)铜(铜陵)地区。楚、越、徐、舒、邗等国与吴相近。吴本来是偏居一隅的蕞尔小国,春秋前期在诸国史载中还见不到吴国的影子。商末年,中原古公檀父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奔荆蛮到江南(约今天宁镇地区),“文身断发",入乡随俗,与当地湖熟文化的土著蛮入结合,创建起名叫“勾吴”的国家,即吴国,周武王克商后,封之。
楚吴两国原先交往不多,百姓间各自相安无事。在楚与齐相争的大环境下,吴国是聚集在楚国的战旗下的。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楚庄王时,伐舒蓼,楚与吴、越结盟,再次明确楚吴间的盟属关系。“吴自分封以来数百年入春秋,常服属于楚,至寿梦而遂不可制。"《史记·吴世家》中记载吴国早期尚未称王,因其相对弱小,直到寿梦开始,吴国才开始强大,其间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吴伐郯,惊动中原。吴至寿梦开始,与晋国结交,与楚、越之间的利益冲突就逐渐显露。
结语:
吴王寿梦时期,一是向北扩展,向诸侯大国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影响,二是向西拓展,扩大控制范围,与楚抗衡。吴国想要控制江淮地区,称霸中原,必须西破强楚。所以吴国首先必须联合,笼络和控制江淮地区的一些小方国。为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吴、楚反复争夺江淮地区,尤其群舒国家这个战略要点。雄心勃勃的楚国,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国家,包括江淮地区的淮夷小国,激起了他们的仇视。吴国就利用其中矛盾,把形势转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公元前584年,吴北上征伐郯国(今山东南部),结果不仅使原本臣服于鲁国、莒国的郯国改服于吴国,还极大程度刺激吴国争霸的野心。
1.《撒想说历史 齐国与楚国快速发展,进入两国争霸时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撒想说历史 齐国与楚国快速发展,进入两国争霸时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