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谷要自长,人要自强。中国的先圣老子也曾经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自强不息”这四个字早已成为每一位炎黄子孙血脉中的基因,被一代又一代的遗传下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百废待兴,国人更是团结一心建设新中国。
然而,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主动权,对国外特别是苏联的依赖特别严重。就连一颗小小的用于驱虫的“宝塔糖”的生产技术也要受制于苏联。直到八十年代我们才实现自己生产,那为何后来这宝塔糖却消失不见了呢?
一、蛔虫病的流行
蛔虫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非常广泛的流传,特别是在一些生活、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有非常多的人感染蛔虫病。事实上蛔虫病与病毒、细菌都有所不同。它靠虫卵传播,一旦虫卵进入到人的身体里,蛔虫卵就会在人的小肠上寄生。
随着虫卵的慢慢长大,人体的健康开始受到影响。人就会出现面黄肌瘦、腹痛、脐周痛等各种症状。再严重者蛔虫卵会随血液进入到人体的内脏当中,形成更大的危害。而孩子因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能力较差,活泼爱动等原因,导致孩子成为蛔虫病的高发人群。
而我国在建国初期,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农民们习惯饮用生水、河水等,而在这些看似清澈的饮用水中,就有很多的蛔虫卵。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基本上属于放养模式,孩子们在村子里成群结队跑来跑去。
由于没有什么太多的玩具,所以玩泥巴、钻草垛、下河游泳摸鱼等就成为了孩子们日常最喜欢做的事情。这在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蛔虫侵入孩子身体的几率。所以农村的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蛔虫病,面对孩子的疾病家长们也总是束手无策。
二、苏联施予援手,中苏交恶之后撤回全部生产设备
就在我国的卫生工作者和医疗人员都在为蛔虫病的广泛发作而头疼的时候,当时与我们关系较为友好的苏联老大哥及时伸出了援手。1952年,苏联向中国援助了20克的蛔蒿种子。别看只有20克,可它要比黄金还要宝贵,因为正是它给我国蛔虫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蛔蒿中有一种被称为“山道年”的成分,这种成分具有非常有效的驱虫效果,而且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苏联的医学家们发现了蛔蒿中的这种成分,并发明出了专门提炼山道年这种成分的机器设备。苏联在援助我们蛔蒿种子的同时也支援了我们这些生产设备。
但是拿到种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顺利种植、生产。因为这种蛔蒿是生长在北极圈附近,能否在我国境内种植还是一个未知数。为了保险起见,我国的专家们将这些这20克种子分成了四份,分别在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这四个我国北方城市的国营农场内进行试种。
令人欣慰的是这在这四处农场之中,潍坊农场内的蛔蒿种植成功。于是我国开始大面积种植蛔蒿,随着蛔蒿产量的增多,专家们提炼出了大量的山道年成分,起初专家们将含有山道年成分的驱虫药制作成了药片。但是这种药片极苦,在推广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十分抗拒服用。
于是,专家们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后来专家们根据孩子喜爱糖果的这一特点,于是在中加入了大量的糖粉,并制作成了新奇又可爱的宝塔形状,一时间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蛔虫病在我国范围内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方面不仅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同时也要回了所有的生产设备,包括山道年成分的提取设备,致使我们无法在生产出驱虫宝塔糖。被别人卡住脖子的滋味并不好受!我国的专家们意识到,想要解决问题唯有自救。
苏联的翻脸,让国人长了一个教训,不管任何时候,无论谁的援助,都不如将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为保险。经过专家们的努力最终研制出了山道年的提取设备,宝塔糖的生产也随之恢复。
三、“宝塔糖”消失
1959年,中国国内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多处粮食生产重要省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致使全国的粮食产量锐减一半还多。老百姓日常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这场旱灾持续了三年之久,无数的老百姓被饿死。
因此,中国所有能够种粮的土地都被用来种植粮食,在生死面前,蛔虫病已经成为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小问题。人们停止了对蛔蒿的种植。旱灾过后,中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都出现了动荡,导致宝塔糖的生产一度停滞。直到八十年代才恢复生产。
但是由于产量过多,导致价格下降。老百姓种植蛔蒿挣不到钱,纷纷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宝塔糖也就慢慢消失在了老百姓的视线当中。随着科学技术和医药技术的发展,新的打虫药诞生,宝塔糖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结:
从宝塔糖的出现到消失,在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坎坷。苏联的釜底抽薪的举动更是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让我们牢牢记住祖先们留下来的教诲,唯有自强才能牢牢把握住自己国家的命运和未来的发展。
时代在不断变迁当中,现代的中国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医疗水平方面都迈上了崭新的台阶,农村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蛔虫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宝塔糖也成为了上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美好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栀沫说历史 80年代“宝塔糖”火遍全国,后来却不见踪影,苏联的教训不能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栀沫说历史 80年代“宝塔糖”火遍全国,后来却不见踪影,苏联的教训不能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