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周之后,长孙氏家族并没有将北魏末年所积聚的政治地位保留下来,长孙氏家族短暂的复兴在长孙稚去世之后就戛然而止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政权发生了更替,北周取代了西魏。长孙氏家族与元魏政权不仅有特殊的族源关系,还有亲密的政治关系。故在宇文氏眼中,长孙氏家族无疑是元魏的政治同盟者,对其也必定会心存芥蒂。从长孙稚带领长孙氏家族的大部随孝武帝西迁即能看出长孙氏家族对元魏政权的依附关系。故宇文氏掌握权力之后,长孙氏家族很难被看作是支持者,仅仅被当作合作者。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即长孙氏家族未能进入宇文泰所创的“府兵制”系统的核心。

府兵制最初由三个部分所组成

贺拔岳的武川镇军团、李弼所继承的侯莫陈悦军团、还有孝武帝西迁所带的禁卫军队,即所谓的“六坊之众”。跟随孝武帝西迁的“六坊之众”人数虽然并不太多,在府兵制的三个大兵团中也不占主要位置,但至少也是府兵制创建的基础之一。故宇文泰创建府兵制之初,给予了元魏重要宗室元欣以柱国大将军之职,让他作为“六坊之众”的总代表而出现于府兵系统之中。但依传世典籍的记载来看,元欣似乎并无实权。“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从此来看,元欣之所以能够担任柱国大将军,在于他是元魏宗室的代表,其职责也只是“六坊之众”职能的延续。

其权势与地位不能与其余柱国大将军同日而语,仅为虚职而已。但出于当时东西两魏之争的形式来看,若元欣之位仅为虚职,是难以号召与扩大自身力量的。“权威与权力有何不同呢,所谓权威,显示的是政权的正统性,因而主张其统治权有着无限的扩展性。权力,意味着政权与其他势力相抗争并占据优势,具有排他性、有限性的特点。用中国史的表现简单概括说,就是文与武。二者既相对照又相互补充,现实的政权只有包含这二者才能得以形成。”依据谷川道雄先生观点来看,权威与权力是必不可分的。因之,东西两魏在当时才都会实行“霸府政治”,以在保证自己的权力的同时又不失其权威。

若元欣柱国大将军之位仅为虚职

则无法在两强并立之时获得“权威”。元欣作为元魏宗室重戚,无疑是元魏的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表。宇文泰在府兵创设之时,既惮于元魏政治势力的增长,又担心己方无号召东西两魏中的中间势力的“权威”。因此,折中之下,是给予了府兵制之中的元魏旧势力一定的权力的。但权力并非集结在元魏集团所代表元欣之下,而是顺延至其余元魏集团的遗臣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元欣之职在史籍中仅被看作虚职的缘故。那么,选择谁能够用以取代元欣,代表元魏集团呢?我想,长孙氏家族应该是当仁在孝武帝与高欢反目之时,元欣与长孙稚就已是其身边所依仗的重臣,并附有军事重托。

因此,二人在政治履历上又多有交集。再加上长孙氏家族一族崇尚武艺,弓马娴熟。所以在元氏与宇文氏双方的权衡之下,选择了长孙氏家族进入府兵制系统。 虽然长孙氏家族自身条件十分优越,但长孙氏家族并不具备武川镇之出身,故长孙氏家族无法进入府兵制的核心。同时再加上前文所述的长孙氏与元魏特殊的历史关系,所以长孙氏家族最终只能在府兵制之下获得中级职位。而因长孙稚在大统元年业已去世,一般认为其家族中与府兵制关联最早的是长孙稚之子长孙子彦。其所担任的后军大都督据唐长儒先生考证,“开府仪同以下的中下级将领是都督,都督又有几等,最低是子都督,帅都督。

大都督是一军中次于开府、仪同的军官”

以此来看,长孙子彦似乎是长孙氏家族之中最早进入府兵的。但从时间来看,此点又有存疑。我们知道,府兵制的创设源于大统九年西魏于邙山大败于东魏之故。“太祖以邙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所以大统九年被视为府兵制的开端。但长孙子彦是在大统八年担任后军大都督的,时间早于邙山之战。而府兵制的完成一般视为大统十六年。而在府兵制创设这段时间里,长孙子彦的政治生涯居然为空白。其在大统八年担任后军大都督之后,一直到大统十四年去世的这六年之中没有任何记载,故我推测其中定有隐情。

之后与府兵制发生联系的长孙氏家族成员是是长孙子彦之弟长孙士亮,“后从太祖援玉壁,又从战邙山,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府兵制的创设始于大统九年的邙山之败。史文载长孙士亮亲自参与了邙山战场,其部队的损失必定亦较为惨重。故在大统九年开始募兵之后,长孙士亮得以有机会扩充自己的部队,而是在募兵过程中也获得了实力上的增长。因此,他顺势进入了府兵制系统,担任仪同将军。但为何较长孙士亮名气与实力都更大的长孙子彦未能参与邙山之战,而其弟长孙士亮却能够参加呢?我想这正是宇文氏政权为边缘化长孙氏家族而做出的决定。

长孙子彦为长孙稚庶长子

不仅为当世之名将,且又有护送孝武帝入关的功劳。因此,对于宇文泰而言,长孙子彦不易控制,更惧怕其因功而实力壮大。但又不得不利用长孙氏家族的勇武,以及其家族所代表的的“权威”。因此,长孙士亮得以出战邙山,并最终进入府兵系统,成为长孙氏家族当时的代表。而长孙子彦则由于自身的名气与威望太重,在后余的政治生涯中被架空,未能进入府兵系统,这便是上文所述的隐情所在。长孙子彦所担任的“后军大都督”并非府兵制之官职,是孝武帝与高欢决裂之时委任其父长孙稚为“后军大都督”的职位继承。除长孙士亮之外。

另外一个被吸收进入府兵制系统的是长孙子裕的次子长孙兕。“义贞弟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从魏孝武西迁,别封邺县侯。周天和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历熊、绛二州刺史,并有能名。袭爵平原县公。卒,子炽嗣。”长孙兕进入府兵已经是北周武帝时期了,此时北周在政治上已经基本稳固,元魏势力也已基本遭到铲除。因此,宇文氏政权对于长孙氏家族的戒备便有了一定的松懈,故使长孙子裕一脉的长孙兕担任仪同将军,从长孙氏家族中吸收了新鲜血液进入府兵制。但松懈并非意味着对长孙氏家族施以信任,北周政权的戒备还在继续。目的是要尽可能将长孙氏家族在政治上边缘化。

结语

史文所载在于说明长孙士亮之忠心,但却让人疑惑,长孙士亮所言“以事一人”是指的谁。结合之前长孙氏家族与元氏之间特殊的历史关系,“以事一人”很有可能是指的魏文帝。那站在宇文泰的角度,他又会怎么想呢?他会单纯的认为“以事一人”是指的他自己吗?故从这段史料可见宇文泰在名义上褒扬长孙士亮,内心必对长孙士亮心存嫌隙,其褒扬是为自己掌权提供政治门面。由此可见,长孙氏家族在北周之世一直承受着宇文氏对他的警惕与戒备。但长孙家族毕竟树大叶粗,家族势力庞大,且历史地位、历史背景深厚,故宇文氏对长孙氏家族又有一定的依赖。所以在北周时代,长孙氏家族一直是处于一种既疑且用的尴尬局面。

1.《姗儿说历史 府兵制从建立到边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姗儿说历史 府兵制从建立到边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