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前573年正月庚申,晋厉公被杀,这是晋国政局自灵公以来的又一次大动荡。栾书和中行偃把国君捕系下狱,又派其大夫程滑杀厉公于狱中,以车一乘薄葬其于翼之东门外,后又与靠他们得国的悼公一起加恶谥曰“厉”。厉公的亲信长鱼矫奔狄,胥童被杀。晋厉公虽然为晋国摆脱霸业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所蒙受的耻辱在晋国所有国君中还不多见。
晋悼公名周,又称孙周。晋襄公之庶子曰捷,号为桓叔。姬捷生谈,亦称孙谈,号为惠伯。孙谈的次子为孙周,孙周的长兄是个白痴,不辨菽麦,没有做国君的资格。由于晋襄公死后在选择嗣君问题上曾经引起狐、赵两大族的一场火并,孙谈逃往成周避难,做了寓公。
孙周在成周时,师事周室卿士单襄公,自幼接受过周礼的熏陶,据单襄公说他是一个兼备着忠、信、仁、义、智、勇、孝、惠、敬、让各种美德的完人,断言他日后必得晋国,临死时还嘱咐他的儿子善亲孙周。由此看来孙周较之于景公、厉公自然是一个温和派人物。
晋国统治集团内部连续二三十年的激烈斗争,使其君臣各不自保,大家都早已厌倦了,皆向往和留恋着晋文公时代君臣间那种和睦的气氛,晋悼公的政治态度和个人修养正好迎合了当时的需要。当孙周结束了在成周的寓公生活回到晋国时,则预示着晋国内种种矛盾的缓和。
孙周回国时才十四岁,前573年正月(晋历实际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栾书率群臣卿大夫在清原迎接了这位出生在国外的亡公子。孙周回国时,保持着高度的戒惧心理,他在群臣迎接他时说:“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恭)而从君,神之所福也。”
(《左传·成公十八年》)孙周与诸大夫于庚午(十五日)盟于清原,辛巳(二十六日)到达曲沃,同日朝于武寓,二月乙酉(初一)即位于新田,是为晋悼公。
晋悼公即位后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急待解决。在国内,必须废除灵公来打击强家的政策,以缓和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尖锐矛盾,以扩大公室的统治基础;由于连年战争,老百姓已经疲惫不堪,统治阶级必须缩减国家开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收敛奢靡作风,提倡俭朴,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国外,虽然晋景公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使晋国度过了国内极为困难的时期,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到厉公时期,自麻隧之战取胜以后,开始傲横起来,对于它的盟国无理。
一、内修政治
1、选贤任能
晋悼公十分重视选贤任能。他在位的十五年间(前573年——前558年),所创造的业绩和知、魏绛两个人的支持分不开。
知是荀首(《公羊传》作荀秀)之子,其谥号为武子,字子羽,亦称荀。荀氏至荀林父改称中行氏,林父弟荀首因食采于知(今山西省临猗县),别族为知氏。
前566年韩厥告老,知为中军帅,他帮助晋悼公制定出了符合当时晋国国情的疲楚伐郑的政策,并取得了成功,终于形成了晋国复霸诸侯的局面。
魏绛(谥庄子)是魏犨的孙子,悼公即位之初,他任中军司马,地位尚在国君御、右及中军尉、佐之下,犹如赵盾时代的韩厥。悼公不但善于用人,而且善于纳谏,敢于改正错误。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风度。前570年,悼公去鸡泽(今河北省邯郸市东稍北)主持诸侯会盟,晋军行至曲梁(在鸡泽东北),其弟杨干违纪扰乱军行。魏绛身为中军司马,主管军法,他依法杀了杨干的御仆。
魏绛一生中最卓著的政绩就是前569年帮助晋悼公取得与北戎无终的和议。晋国与戎狄的关系是它整个霸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魏绛和戎使晋国争霸中原无后顾之忧。
魏绛的另一重要政绩,是他于前564年又建议悼公出售公私储积,取消公室专利,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生产。
选贤任能是悼公组织路线的主体,他即位初放逐了佞臣七人,提升了有功的卿大夫子弟吕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任命了惇惠的荀家、文敏的荀会、果敢的栾黡、镇静的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要他们合力教导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委派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的士渥浊为太傅,以下百官皆因材。他能用人之长,避其所短,经他任命的这批官员,皆为称职的贤能之士。
悼公不失为一位政治家,经他治理,文公时代形成的卿大夫礼让之风得以发扬光大。正是这班将帅,完成了疲楚服郑恢复晋霸的大业。当时晋国这种上下礼让,互不凌欺的政治局面在其它诸侯国中尚属罕见。悼公重用贤才的组织路线,为他复霸大业起到了保证作用。
2、减轻赋税力役
晋厉公为了挽救晋国霸业的危机,“伐智多力”,连年发动对外战争,沉重的落到了国人的肩上;他为了削弱强家,积极培植党羽,赏其财而益其田,“怠教而重敛”,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集团中公室与强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晋悼公即位后除调整了景、厉两代的打击强家方针外,还实施了一些对国人的宽惠政策。悼公初政,他首先放弃了公私旧债,并拿出粮食布帛组织赈救,减轻赋税力役,减缩公私开支,禁止铺张浪费,释放罪人。
前569年,晋悼公又作了第二次内政改革。这是在魏绛和戎之后,受其启发而“修民事”,他规定国家无论对外用兵还是在国内修筑城邑、道路、宫殿时都要保证“田以时”,不能违背农时,这样便有利于农业生产。
当然悼公当时实行这样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增产粮食,支援他的争霸战争。悼公为了恢复霸业,同样连年对外用兵,晋国在经过数年艰苦战争之后,局势一度出现了逆转,陈、郑两个之国相继叛晋附楚,所以悼公不得不放缓复霸的步伐,实行一套休养息民的策略,取得国人的支持,增强综合国力。
二、晋国霸业顶峰
晋悼公在整顿内政的同时,总结了景公、厉公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调整了对外的政策,志在恢复文、襄的霸业。
1、巩固晋宋
联盟宋、郑两国历来是晋、楚争霸的前沿阵地,自晋文公以来,宋国就始终坚持联晋却楚的政策。巩固和发展晋、宋联盟,晋国就能够进一步联合吴、鲁、莒、杞诸国,也能制止齐、楚两大国接近。
前563年,晋悼公率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齐世子光及莒、滕、薛、杞、小的国君会吴王寿梦于楚地祖(,为了扶植忠于晋国的盟友宋国,中行偃和士午建议以诸侯之师消灭坛姓小国逼阳(今山东省峄城县南五十里,东南距相约五十里),以封给宋国的右师向戌。
攻打逼阳的战斗打得非常艰苦,开始便遇到了逼阳守军的坚决抵抗,月余不下,正卿知下令七日攻克逼阳,中行偃、士午率领将士浴血奋战,“亲受(授)矢石”,参加战斗,经过五个昼夜的攻坚战,于五月八日才攻克逼阳城,虏逼阳之君囚于晋国,另选其族人而奉坛姓之祀,迁其坛姓于晋地霍人(今山西省繁峙县东郊),远离其故居,以防其作乱,这大概是晋国对待亡国者的一贯方针。晋人不惜代价克逼阳而赠盟国,不仅深得宋国贵族之心,对同盟的各国诸侯的诱惑,也是很强烈的。
2、“协”齐入盟
鞍之战,齐国败于晋,虽不得不纳贡求和,但其内心却没有与晋国合作的诚意。由于齐与楚之间横隔着鲁、宋、曹、卫等国,因此齐国亦不能与楚国接触。况且齐国是东方大国,自尊之心使齐国不能在非对等的条件下去仰楚人的鼻息。
所以这期间齐国对晋国的态度虽然不逊,但亦不敢轻易使齐晋的关系破裂。前573年,诸侯会盟于虚打(宋地,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齐派崔杼与会,但次年晋率诸侯之师围攻彭城,齐却又未派一车一卒参战,战后晋国谴责齐国背盟。齐灵公惧讨,派太子光为人质而入晋,方才了事。
晋国对齐采取威而“协之”的政策,既不要求其每役必从,又不允许齐国妄自称尊。
3、扶持吴国对抗楚国
晋悼公时代,吴国在晋人的帮助下,开始在东南方崛起,成为楚国的劲敌。前570年春,楚令尹子重选精锐之师侵吴,欲扼杀楚东邻吴国,避免两面受敌之窘境。
前563年,晋悼公在与楚国争霸的第一高潮之后,南下率宋、鲁、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一国之君及齐太子光会盟于祖邑(今江苏省邳县北稍西之加口),吴王寿梦亲自赴盟,这是吴国君的第一次参加夏盟。寿梦死后,诸樊即位的元年(前560年),吴人伐楚战败。次年春,吴告败于晋,晋人为吴谋楚,率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十二国大夫在吴地向邑(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四十里)会盟。
可见晋悼公时期,吴国成了晋盟体的一员,成了牵制楚人北上的一个制约力量,为晋人复霸起了积极的作用。
4、礼遇诸侯
晋悼公即位之后,革除了一些外交弊政,重新规定各盟员国朝聘的期限和贡纳的多少;倘若有小国之君来朝,晋君不敢像天子那样在都城接见,改为到郊外迎接,且派卿回访答谢。如前573年,鲁成公人晋朝拜悼公继嗣君位,晋便派卿士匄到鲁国答谢。悼公对于原来太重的国家,给他们减轻负担,平均劳役。如前569年,鲁襄公朝晋,请求把没有军赋的鄫国,划为鲁的附庸,悼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悼公在外交上的这些改革,很快便取得了诸侯的信赖。晋悼公在整顿了他的国家内政和同盟体之后,就展开了与楚争霸的斗争。
5、疲楚服郑
晋悼公恢复文、襄霸业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与楚国争夺郑国。
郑国地处今河南中部,为中原腹地,郑国西北与周王室相邻,南接蔡国之地,东面与宋国接壤,西南又和楚国为邻,但这里山脉纵横,交通不便。欲称霸中原者,必先服郑国。
当年晋文公与秦穆公争霸时,亦是自争夺郑国开始;要复霸业,与楚争夺郑国当为势在必行。历史已经证明,两强相争的结果必然是双方的削弱。于是晋国改变了其战略方针,尽量避免与楚国作直接的冲突,而把打击的重点放在郑国。
争夺郑国的战争打了十余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前572年夏,晋率诸侯联军围攻宋国彭城,韩厥、荀偃伐郑人其都城之郛(郭),败郑徒兵于洧上,拉开了争霸伐郑的序幕。
如果说伐郑的第一阶段的政绩是在韩厥为政期间取得,那么就可以说服郑的第二阶段(前566年到前562年)是在知领导下完成的。
西方的秦国,在麻隧之战后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564年,秦景公为报旧仇,派人联楚伐晋,楚有自知之明,未肯出师,秦人趁晋国发生饥荒而伐晋,晋人对秦只采取守势,到次年才伐秦以报。
晋对于郑国的叛离,当然不能容忍,集中优势兵力,率齐、宋、鲁、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一国诸侯联军于前564年十月伐郑。郑在晋联军的大军压力下,只得服于晋。楚国已感力不从心,楚子囊只好向秦乞援,秦派大夫詹,率师随楚伐郑。郑人依照子展之谋而迎楚军,接着再次伐宋。
九月,晋率其盟员十一国再次伐郑,郑认为时机已成熟,于是派良霄为正使,与太宰石矣人楚,向楚说明将要服于晋的道理,联军观兵于郑都东门,以逼郑人,楚师不敢救郑。十月,晋、郑派使臣互盟后,十二月初一日晋率其盟员十一国诸侯(齐为太子光)会于萧鱼(今许昌市),决定接纳郑国入盟。
前559年、558年,连续两年天象异常。日食对古人而言是极煞之兆。前558年冬,悼公卧在榻上,病势沉重。悼公已预料到自己很难熬过寒冬。他必须准备后事,尽管还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天不假年。
为维持霸业的延续,悼公将军事重任托付于中行偃,将维持中原联盟的使命交予范匄,整顿内政只能委任于自己重点栽培的赵武。至于宗庙之存亡,那就拜托公子彪、韩起、叔向等同舟共济,听天由命了。11月,悼公暴亡,年仅29岁。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1.《常棣tandy 真正春秋霸主晋悼公:14岁扛起晋国霸业,在位15年压服楚秦齐三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常棣tandy 真正春秋霸主晋悼公:14岁扛起晋国霸业,在位15年压服楚秦齐三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