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幽州东北的营州是悬在安史叛军头上的一大威胁,负责镇戍营州的平卢军自然成为朝廷和安史叛军急需笼络的对象,在一系列的内部斗争后,由平卢军将士拥立的侯希逸成为平卢军节度使并同安史叛军作战,首开唐中后期藩镇军士拥立节帅的先河,但平卢军最终难敌安史军队的进攻,于上元二年(761 年)全军渡海至山东青州,侯希逸成为淄青平卢节度使,因大海阻隔,平卢军“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处置使”的职能很难发挥出来,再加上后来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割据淄青镇,专心内地斗争。

平卢军对于东北各族的管理可谓几近于无,安东都护府也于上元二年(761 年)撤销,而幽州作为割据的河朔三镇之一阻隔在唐朝政府和东北之间,唐朝中央政府对于东北地区的民族事务,自安史之乱后越发难以干预,契丹、奚、渤海、新罗各族都开始专心于自己的发展,再难出现唐朝初期一呼百应的助唐讨伐的局面。 综上来说,万岁通天年的营州契丹之乱是东北边疆战略失序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环,此后营州都督府多次变更不定。

平卢军节度使府成立

并试图代替营州都督府在东北重振威势,但此时契丹、奚、渤海各方势力已经尾大不掉,桀骜不驯,唐朝无法恢复太宗高宗朝对东北的控制力度已成定局,幽州不得不亲临一线成为稳定东北边疆的新屏障②。而契丹和奚同唐朝的长期对抗,渤海国在东北地区的崛起是使幽州(范阳)节度使势力做大,甚至促成安史之乱的间接推手,最后安史之乱又反作用于唐朝对东北边疆地区的影响——唐朝中央政府难以对东北各族施加实质性的影响,东北各族此后对唐朝政府也很少履行军事义务。

契丹与奚的助唐和叛唐

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因“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而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举兵叛唐并攻陷了东北重镇营州,此次变乱即契丹营州之乱。八月,武则天命曹仁师等二十八将率军征讨,但在黄獐谷全军覆没。随后李尽忠病死,孙万荣代替其继续反唐。次年三月,武则天又命夏官尚书王孝杰率军十八万大军讨伐契丹,结果在东硖石谷再一次战败,王孝杰战死。随后契丹在河北肆意劫掠,五月,武则天又命娄师德整军出征,本来形势对于唐朝不利,但此时唐朝的盟军突厥默啜可汗获悉契丹老弱辎重都在柳城以北的新城安置,随后突厥突袭夺占了新城并掳走了契丹军士的老幼家眷,使契丹军心大为不稳。

契丹一同反唐的奚人被唐军策反

“奚人叛万荣,神兵道总管杨玄基击其前,奚兵击其后,获其将何阿小”,配合神兵道总管杨玄基前后夹击孙万荣,孙万荣战败军溃,逃亡途中被部下杀死,契丹营州之乱方告平定。 这次战役除了明确记载的奚族倒戈参与了平叛之外,安东都护府治下的东北各族同样参与了助讨的任务,清边道行军大总管武攸宜账下参谋陈子昂曾作《为建安王与安东诸军州书》致与安东都护要求其配合出兵“请公等训励兵马,共为掎角。开国封侯,其机在此。”,而此时已归唐的辽东城高句丽人则响应了这次征召,参加了助讨平叛。

清边道大总管建安郡王攸宜致书於辽东州高都督蕃府:贤甥某至,仰知破逆贼孙万斩十有馀阵,并生获夷贼一千人,三军废快,万里同欢。都督体英伟之才,抱忠义之节,遂能身先士卒,为国讨雠,以数百之兵,当二万之寇,指麾电扫,逆党云销。 可见高句丽人在平定营州之乱的过程中出力甚多,由此类推,安东都护府下辖的其他各羁縻州也参与了助讨,这也能说明,至少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安东都护府对于东北各族群的安抚和管理还是合格的,即使是之前长期与唐朝敌对的高句丽族,此时也愿意为唐朝助讨效力。 虽然战争结果以唐朝胜利告终,但在战略上唐朝完全失去了经营东北的主动权,如前文所述,营州陷落、契丹奚背唐投奔后突厥,大祚荣带领震国在东

幽州都督孙佺率军二万讨伐契丹

结果在冷陉全军覆没。唐玄宗即位后,为了巩固东北边防,开始了和契丹长期的拉锯战。开元二年(714 年),雄心勃勃的唐玄宗决定收复丧乱已久的营州,恢复对东北各族的羁縻管理: 或言:‘靺鞨、奚、霫大欲降唐,正以唐不建营州,无所依投,为默啜所侵扰,故且附之;若唐复建营州,则相帅归化矣。’并州长史、和戎大武等军州节度大使薛讷信之,奏请击契丹,复置营州。 随后诏令薛讷为率六万唐军进击契丹,结果七月唐军再次大败。 开元四年(716 年),突厥默啜可汗被杀,契丹和奚本来就有被突厥胁迫的因素,所以在突厥陷入内讧后两族很快便归顺了唐朝,唐朝迅速回应,封李尽忠的堂弟李失活为松漠都督,奚酋李大辅为饶乐都督,并于次年在柳城复置营州都督府。

但仅仅一年过后,李失活病逝,其弟李娑固继任松漠都督,因与衙官可突于不和谋图加害却反被可突于逐至营州求救。营州都督许钦澹派遣安东都护薛泰征讨可突于,并且征调了奚王李大辅作为助讨兵力协同薛泰。然而结果却是大军再次被可突于击败,李娑固、李大辅被杀,营州再次陷落“都督许钦澹令薛泰帅骁勇五百人,又征奚王李大辅者及娑固合众以讨可突于。官军不利,娑固、大辅临阵皆为可突于所杀,生拘薛泰。营府震恐,许钦澹移军西入渝关”。 不过可突于并没有扩大战争而是向唐朝上表请罪,唐朝迫于现实也只得默许了可突于的掌权地位,随后可突于接连拥立大贺氏的李郁于、李吐于、李邵固为傀儡。

双方关系相对平静的时代

唐朝也尝试征发契丹和奚族参与助讨突厥的行动,然而可突于权柄在握,降唐本身就是权宜之计,自然不会为唐朝实质性效力,开元九年(721 年)唐朝征讨突厥就是一个例子“是年冬,朔方大总管王晙奏请西征拔悉蜜。东发契丹两蕃,期以明年秋初数道俱入掩突厥牙帐於稽落河上。九年秋,拔悉密果临突厥牙帐,而王晙及两蕃不至,悉密惧而引去。”可突于反复无常,开元十八年(730 年)杀邵固举众叛唐,并裹挟着已经归顺唐朝的奚族一同反叛。

结语:

开元二十年(732 年),唐朝诏令安王祎、幽州节度使赵含章率军征讨可突于,终于大败契丹,并收降了奚族酋长李诗琐高的五千部众:,第二年,可突于再次发兵南下劫掠,幽州节度使薛楚玉遣兵万人和原来降唐的奚族共同进击,在都山与契丹突厥联军会战,结果原已降唐的奚族人在战中只顾自保,坐视唐军被围攻而无动于衷,最终唐军全军覆没。“可突干引突厥之众来合战,奚持两端,散走保险;唐兵不利,英杰战死。馀众六千馀人犹力战不已,虏以英杰首示之,竟不降,尽为虏所杀”②可以说奚族的临阵退缩是致使唐军战败的重要原因。但从新唐书来看,李诗琐高死后其子李延宠才开始反叛唐朝,说明李诗琐高及其奚族部众在这场战役后并没有受到唐朝惩处。

1.《份额说历史 契丹与奚的助唐和叛唐,过程是怎样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份额说历史 契丹与奚的助唐和叛唐,过程是怎样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