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孔颖达疏:“昭二十四年《左传》此文,服虔杜预以夷人为夷狄之人。”——《书·泰誓中》

在先秦时期,周王室把周边非周诸侯领土上生活的人叫做蛮夷狄戎,有异族的意思,南蛮就是如今南部的少数民族,西戎也就是生活在如今河西走廊地区的少数民族,北狄则是那些草原部落,

而东夷则代表如今的朝鲜半岛与日本四岛上的朝鲜族和大和族,此外还囊括了台湾省的高山族原住民。

汉光武帝时期,称朝鲜为韩地,也是如今韩国的由来,而日本在那时被叫做倭国,《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因为日本的土地多为山地,食物不充足,因此古日本人大多营养不良,显得矮小且黝黑,刚好在当时倭就代表矮小,黝黑,因此汉朝给日本取名叫倭国,那时候的日本因为孤悬于海外,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甚至会像如今很多原始部落一样在脸上绘制图画,《后汉书·东夷传》记载: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

因为国家很多,导致日本岛上经常发生战乱,成年男子很少,《后汉书·东夷传》中有写道:

国多女子,大人皆有四五妻,其余或两或三。这不仅是因为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也是因为男少女多的人口环境导致的。

因此日本诸岛与朝鲜,中原有了联系后,经常会邀请中原人和朝鲜人去日本定居,这些人在日本被称为渡来人,逐渐取代了日本原有的日本原有的野人,渡来人和当地的大和族融合成为了如今现代大和族的主体,而原本的其他野人被驱赶到了北海道岛附近,直到日本战国时期,北海道岛上的人也依旧被日本人称为野人。

有了这些渡来人带来额文化典籍后,日本人也知道了‘倭’不是一个什么好词汇,但是

倭国这个名字是汉朝皇帝赐下的名字,当时日本有很多渡来人对中原王朝十分尊重,日本朝廷本身也对中原王朝十分敬重,因此不敢随意改名。

当时的日本派来了很多遣隋使,其中的领袖便是日本圣德太子,递交国书称:“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出太子”表明希望和隋朝平等交往的意愿,但当时的隋炀帝直接拒绝了,此后因为隋朝内乱,日本与隋朝断交,唐朝建立后又恢复了邦交。

《新唐书》记载:

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当时的日本使者来到高句丽,因为懂一些汉语,所以不愿意自称倭国,而是自称日本国。

到了武周时期,日本第七任遣唐使

天和粟田

来到中原得到了武则天的接见。

酒宴上,天和粟田请求武则天为倭国改名,武则天不是隋炀帝,她觉得改个名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况且倭国使者在高句丽地区改名已久,朝野上下也没什么人说反对,于是顺天和粟田的意思,取名にっぽんこく(ni`bon`ko`ku),其中こく便是国家的意思,にっぽん虽然在如今是日本的意思,但在当时应该是日出的意思,加到一起便是‘日出之国’。

虽然唐朝史书中没有对这一段故事的明确记载,但是朝鲜《三国史记》中有记录:

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朝学者张守节也做过记录: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当初武则天只是随性的一笔,没想到日本在日后真的会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明朝时,因为日本国内大乱,不少日本人被忽悠加入了中朝两地的海盗团体,多是被忽悠来充作先锋,因此在战场上极为显眼,中原和朝鲜两国便直接将这些海盗统称为倭寇,近现代以来,日本更是成为东亚第一强权,犯我东北三省和台湾地区。

经常有人说日本有小礼而无大节,应当都是不准确的,日本的礼还是节都是从中朝学去的,如果学生没学好,老师必然有一部分责任,但日本的侵略性是来自于其独特的海洋地理环境,这是扎根于每一个海洋文明国家内核的无法根除的,怎么能怪在礼节之上?

1.《文史怪 武则天喝多后随口给一小国改名,至今仍在用,今已发展成亚洲强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史怪 武则天喝多后随口给一小国改名,至今仍在用,今已发展成亚洲强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