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年,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亲自带兵讨伐驻军在汝南的刘备,汝南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上蔡县区域,刘备自知敌不过曹操,于是往南投奔刘表。刘表对刘备的到来表现地是非常客气,给他增加了兵马,让他驻军在新野,新野就是今天河南省南阳市的新野县,位于河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荆州豪杰都仰慕刘备的仁义之名,大多都前往归附刘备,这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表面上待刘备以礼,暗地里则严加防范。于是刘备就在刘表的防范下沉默度日,此时的刘备已经41岁了。

有一次,刘备和刘表吃饭,中途去上厕所,回来后忍不住默默流下了泪,刘表问:“贤弟这是怎么呢?一个大男人哭什么?”,刘备说:“我以前啊都是常年骑马打仗的,大腿上那都是肌肉,刚才上厕所时候发现大腿上已经长了很多肥肉。唉,我刘备打了半辈子的仗,如今黄土都埋到脖子的人了,可是事业还没有一点起色,真是失败啊!”

说到刘备前半生的创业历程,那确实是非常的坎坷。

刘备比曹操小六岁,出生在河北省涿州市楼桑村一户人家。《三国志》记载刘备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可从汉景帝到刘备已历经十三世,时间长达三百多年,具体的世系族谱早已无从考证,而且史书记载刘胜一辈子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这就更摸不清刘备这个皇室后裔的身份是真是假。

不管刘备是不是皇室后裔,到刘备这一代,他们家已经完全没落了。刘备父亲早逝,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日子实在不容易,母子俩只能靠编草席和卖草鞋为生,生活是十分贫困。除了这个说不清的皇室宗亲的虚名,刘备一无所有。曹操、袁绍、袁术等人的家世背景都很不错,父辈和祖辈都有在朝廷做高官,他们可以利用现成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人脉资源发展事业。孙权也不错,有着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给他打下的江东基业,而只有刘备完全是白手起家的,所以刘备的发展不出意料地比他们都艰难。

家贫但志不短,刘备不甘心贫穷的生活,也想有一番作为。二十来岁的刘备与同龄人看着就不太一样,性格比较内敛,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着。他很早就结识了关羽和张飞,明面上关、张二人是他的左右助手,私下里三人是非常亲密的兄弟。关羽和张飞是两个难得的人才,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很多人要么有能力但不忠诚,要么够忠诚但没能力,而关羽和张飞是既忠诚又有能力,这两人对刘备来说是如虎添翼。张飞是个火爆脾气,关羽又是骄傲自满,他们却都能安心跟随刘备一辈子,可见他们看出来刘备是个将来能够成大事的人,愿意一直跟随刘备这个大哥。

刘备的事业是从加入攻打黄巾起义的军队开始的,在此之前,河北的两个富商觉得刘备这个人前途绝不一般,于是资助了他很多钱财,供他招兵买马,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投资。那个年代没有PPT、没有融资、没有上市,更没有刘备巧舌如簧地推销自己,二十来岁的他仅凭自己的人格魅力便吸引到了人才和投资,这种少年老成的为人处世能力着实令人叹服。那些总以为刘备窝囊没能力的人,可能是受《三国演义》塑造的那个老实忠厚的刘备形象影响太深了。

刘备24岁的时候就参军了,因为战场上有功,他被任命为安喜县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后来朝廷政策有变,要淘汰像刘备这类因为攻打黄巾军略有军功而升官的人,刘备去驿站求见管事的督邮说理,然而督邮却不肯见他,刘备怒从中来,强行把督邮捆起来鞭打了上百下,差点给打死。《三国演义》把这件事安在了张飞的头上,那是为了维护小说给刘备营造的仁义形象,实际上是刘备干的。可以看出,刘备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内心富有正义但又鲁莽冲动。

几经折腾,后来刘备投奔了同学公孙瓒,此时的公孙瓒已是雄踞幽州的封疆大吏。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公孙瓒早已功成名就,而刘备还无处容身,他心里应该很不是滋味。当然,话又说回来,成大事者不论早晚,后来刘备蜀中称帝时,公孙瓒早已是冢中枯骨,所以大人物必要忍一时之屈,方可成一世之业。

不久后,曹操为报杀父之仇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抵挡不住,便邀请刘备相救。正如之前所讲,陶谦不久后就死了,临死之前把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接盘了,担任了徐州牧,此时的刘备才34岁。从24岁参加工作到34岁成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白手起家的刘备靠着自己的努力、人品和能力,用10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阶段性梦想,可以称得上是年轻有为了。当然他这10年倒是没有攻打下自己的根据地,但徐州牧这个位置虽说不是他打来的,可也是对他能力的肯定,所以说此时的刘备也算是青年杰出人才了。

不过正如此前分析,徐州这块肉,接是好接,但吃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曹操、袁术、吕布这些猛虎豺狼可都是一直盯着徐州,现在刘备无疑成了他们要攻打的对象。

公元196年,淮南的袁术进攻徐州,刘备率军迎战,留张飞驻守下邳,下邳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区域。刘备和袁术相持了好几个月,互有胜负,然而留守的张飞和陶谦旧将曹豹发生了矛盾,张飞一怒之下杀了曹豹,城中大乱,于是吕布趁机偷袭了徐州,还俘虏了刘备的老婆孩子,张飞逃走。

徐州在刘备手里还没有捂热乎就丢了,这件事张飞只能算是导火索,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刘备。徐州刚接手过来,刘备首先需要干什么事?是处理他带来的几千兵马和徐州十万兵马以及主要将领的关系,这是第一要事。刘备是二月来救徐州的,陶谦是当年十二月死的,在这十个月里,刘备还不能算是陶谦手下的一员大将,顶多算是客居于此帮帮他忙的朋友。陶谦没有把徐州牧的位置传给儿子,而是让给了相处仅十个月的刘备,陶谦是觉得把徐州托付给刘备没什么问题,但是徐州的高级将领以及十万士兵那可不一定都忠心于刘备。这些人之前都是听陶谦的,现在突然换成了刘备,而这个刘备看起来没什么本事,曹操打过来他依旧是扛不住,还是和陶谦一起跑,凭什么要听他的?即便是徐州要托付给其他人,那也应该是徐州高级将领中的一个人,凭什么是他刘备?

就像公司有好几个副总裁,现在总裁退休,理论上应该从这几个副总裁里提拔一个升为总裁,结果总裁却把刚建立合作关系的对方公司的总经理升为总裁,况且这个对方公司还是个没有名气和实力不大的小企业,这几个副总裁能服气?

肯定是心里不服,只能说碍于情面,口上服气罢了,所以刘备在接管徐州后,攘外必先安内,应该立即要安抚内部矛盾,好好处理他原来的手下和徐州本地将领和士兵的关系,把这两个本来独立的集体合成一个团队,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起来抵御外贼。从史书的记载里看不到刘备做了这方面工作,而且从曹豹被杀下邳城立刻大乱的情况来看,估计刘备确实也没做这件事,否则张飞作为刘备手下的二把手,杀了一个手下将领而已,怎么会引起全城士兵的动乱?就是因为全城士兵是和曹豹一心的,而把张飞视为外来势力,所以才激发了这个矛盾。

当然,那个时候曹操和袁术一直琢磨攻打徐州,可能刘备还没来得及处理这个事,首先还是想怎么能抵抗这两个劲敌,这也不是讲不通,但是他出兵迎战袁术时,就不应该把张飞留下守城。张飞这个火爆脾气,也只有在刘备面前收敛一点,刘备一走,那就没人能约束他了。张飞和关羽的性格都很特别,关羽是敬小人不礼士大夫,张飞是敬君子不恤小人,这个“小人”指的是普通的底层士兵。张飞对士卒动辄打骂,本来徐州士兵就和他们离心离德,这下徐州士兵不反了还怪了。

丢了徐州这件事,第一原因是战略失败,刘备没有做好徐州旧将的安抚工作,第二原因是战术失败,刘备不应该让张飞守城。有此两败,徐州丢的是理所当然。

前面和袁术交战不能取胜,后面又被吕布占了大本营,刘备是进退两难。粮草开始供应不上,军队里开始出现人吃人现象,刘备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于是投降了吕布。想当初刘备在吕布走投无路的时候收留了他,如今吕布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农夫与蛇”,不仅没有感恩刘备,反而偷袭了刘备,把刘备赶出家门,刘备现在还得求着他在家里留一点地方给自己落脚,真是欺人太甚,屈辱至极,刘备别无选择,只能忍。

吕布本就是反复小人,刘备这个徐州旧主驻扎在小沛,他心里也不安定,于是后来又攻打刘备,刘备敌他不过,只好投靠了曹操。曹操可不是好惹的,他才不会看着吕布一直霸占着徐州,如果吕布和袁术联合起来,那自己到时候就很难收拾吕布了,于是一鼓作气攻向吕布。要说作战,那曹操还是很厉害的,刘备和吕布那都不是对手,很快吕布就投降了曹操。

之前说过曹操这个人非常爱惜人才,而吕布就作战能力来说绝对是一员猛将,所以曹操有点犹豫,不想杀了他,而是想把他纳入麾下,就在此时,刘备及时补刀:“吕布投靠丁原,后来把丁原杀了;吕布投靠董卓,后来把董卓杀了;如果吕布再投靠曹公,那您的性命怕是危险了!”一句话说的曹操醍醐灌顶,吕布的确是个将才,但是品德太差了,反复小人,这种人十分靠不住,还是杀了以除后患,于是吕布的脑袋就搬了家。其实刘备有句话还没说,就是吕布投靠了自己,然后徐州就被他抢了去,而吕布也一直在攻打自己,如果不是自己投靠曹操,那刘备估计也是要步丁原和董卓的后尘了。吕布这个人真是太差劲了,刘备心里恨的是牙痒痒。

杀了吕布后,曹操就把刘备被带回了许都,不久刘备就加入了衣带诏事件。这个衣带诏事件大致是这样的:汉献帝被曹操权力架空,整天战战兢兢地活在曹操的淫威下,于是用血写了一封诏书,内容就是要让大臣杀了曹操,然后把诏书藏在衣带里,最后偷偷给了董承。这个董承是汉献帝的嫔妃董贵人的父亲,同时还是汉献帝他奶奶的娘家侄儿,也就是自己的表叔,董承拿到衣带后就暗地里联络其他大臣,共同谋划诛杀曹操,当然被联络人里就包括刘备。而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把刘备请到家里吃饭,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青梅煮酒”。

酒菜上桌后,曹操很从容淡定地对刘备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两个人,袁绍、袁术、刘表等人都不值一提”,刘备本来就心虚,还以为曹操知道了衣带诏事件,吓得两手发抖,筷子都掉在地上了。当时正好雨天打雷,刘备怕曹操看出自己心虚,就掩饰说自己哪算什么英雄,打个雷都吓成这样,于是遮掩过去了。

在上一回中,我们讲到曹操是具有识人之明的,也就是说他能分辨出哪些人是人才、英雄,哪些人不是,而且曹操看人也是非常准的。曹操没有把当时大多数人看好的袁绍、袁术、刘表等人看在眼里,反而认为一无所有的刘备却是日后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见刘备此人确实不凡。青梅煮酒事件被刘备糊弄过去后,他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正好碰上袁术刚称帝,曹操便派刘备去攻打袁术,而心虚的刘备趁机开溜。曹操的谋臣都建议不能放了刘备,程昱、郭嘉和董昭都说刘备有雄才,现在让他跑了以后肯定是个大麻烦,荀彧说刘备有英雄的志气,今日不除必成后患。曹操仔细一想,确实后悔,可是刘备早已溜回徐州了。

为什么曹操、荀彧、郭嘉、程昱等人都看出来刘备有英雄志向,都认为刘备将来肯定会成一方势力?刘备属于内敛型性格,不善言谈,脑门上也没有写我要当皇帝或者我要当权臣,他们怎么知道的?可能有这四方面原因:一是曹操攻打徐州,徐州告急,陶谦当时应该向很多人发出求救信,而只有刘备选择去救援。当时刘备只有几千人,没有什么名气,而曹操攻势很猛,此去是凶多吉少,但刘备还是选择去了,这就是“仁”;

二是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和刘备节节败退,曹操大有拿下徐州之势,但刘备此时并没有选择开溜,反正徐州也不是他的地盘,他也没必要陪着陶谦冒险,甚至是陪葬,如果此时他为了保存自己选择撤走,那也无可厚非,但刘备还是选择和陶谦坚守到底,这就是“义”;三是陶谦死后不让儿子接管徐州,而是托付给刘备,这是要把锅甩给刘备,而刘备明知山有虎,还是偏向虎山行,接下了徐州,这就是“勇”;四是吕布抢占了徐州,刘备放下面子、放下尊严去投降吕布,从而保存自己和军队,这就是“忍”。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就是有朝一日翻身成大事,这就是“志”。

刘备有仁、有义、有勇、有忍、有志,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想要成大事的人吗?具备这些品德的人难道不能成就大业吗?袁绍、袁术没啥本事,背靠着祖宗大树乘凉,而且还喜欢找事;吕布是有点本事,但是完全没有脑子,见利忘义;我们后边还会讲到刘表,那是夸夸其谈、胸无大志,只想着守住自己地盘的人。这些人可能当下都取得了一点小成就,但也就止步于此了,根本成不了大事。而刘备完全不一样,话不多,专心踏实干实事,只是现在他的机会还没到,就像曹操最初也被袁绍的关东联军瞧不起一样,现在不也是成了大汉丞相,等到刘备机会来了,那这个人就会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包括手下的谋士,看人是一看一个准,他们看出来刘备这个人表面上看似谦虚温和、低调不言,实则内有韬略、深不可测。

《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写人物就要凸显人物的特征,所以处处表现刘备的仁义不争的形象,这反过来却让读者感觉刘备有点老实,甚至是窝囊,其实历史上的刘备的确是真豪杰。

后来衣带诏事件泄露,曹操杀了董承三族,也知道了刘备参与了此事,更是恼怒,于是亲自率兵攻打刘备。刘备势力还是弱一些,抵挡不住,只好投奔了袁绍。

说起衣带诏,这个事情本身就不靠谱,也是汉献帝病急乱投医,或者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董承接受汉献帝的衣带诏书,与刘备等人谋划诛杀曹操,他们想着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时,刘备在徐州趁机起兵,到时候可以和袁绍前后夹击曹操。且不说这个办法能不能杀了曹操,就算是真把曹操给灭了,那袁绍到时候势力更大,肯定会进入中原,难道董承或者刘备能让袁绍变成忠臣、贤臣,让汉献帝翻身把歌唱?显然不能。袁绍是一门心思当皇帝的,即便是把曹操杀了,汉献帝还是会被袁绍挟持,而且袁绍势力更强,当皇帝的心思更急,汉献帝的皇位估计更是做不来几天,所以说衣带诏这件事本身就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

董承这个人自身没什么本事,还喜欢出谋划策,当时汉献帝被李傕、郭汜劫持,还是他主动把曹操叫到中央的,如今不吸取教训,还想着与袁绍联合灭曹操,真是没一点政治远见。董承这么做也还罢了,刘备这样一个政治城府很深的人为什么也要加入?因为他没有其他选择。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那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袁绍更是早就有叛逆之心,刘备心里对这些事是非常清楚的,吕布被杀后,他也只是不得已暂时委身于曹操。曹操占据中原的兖州、豫州和徐州,袁绍占据北边的青州、幽州、冀州和并州,如果自己要争天下,这两个人势必都要除掉,而自己力量现在太弱,根本没有办法与他们抗衡。为了摆脱曹操的控制,只能在徐州以汉献帝的名义,倡导剿除汉贼恢复汉室来鼓动人心,趁袁绍和曹操无力顾及的时候,招兵买马,攻城略地,增加自己的资本,一旦实力有余,就可以号令天下,与曹操、袁绍争雄。

很可惜,刘备的心思早被曹操和手下的谋士给看透了,曹操可不会给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机会,在官渡之战前,他就先出兵要把刘备给收拾了。刘备是一头蒙,完全没料到曹操会在迎战袁绍之前先攻打他,自己的如意算盘让曹操的这一仗给完全打碎了。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去曹操的敌人——袁绍那里了。对于刘备的加入,袁绍也很高兴,刘备这个人虽然军事实力一般,但是政治名声好,一起对付曹操力量也大。然而官渡之战打响后,刘备发觉袁绍此人刚愎自用、好谋无断,终将会被曹操打败,自己如果再留下来只是给他陪葬,于是借口联合荆州的刘表共同抵抗曹操,趁机溜走。

刘备到荆州的时候已经四十一岁了,古人的平均寿命很短,何况还是在三国那样的战争年代,刘备回想起自己前半生的创业历程,真是不觉悲从中来。他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因为现实原因,在这些人手下也没能待的长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刘备很有能力,也很有志气,但也是个人能力,他团队的整体能力是完全不如曹操和袁绍的。每一次的失败都伴随着每一次的逃亡,每一次的逃亡又是下一次重整旗鼓的开始,但是每一次的开始又注定了这一次的失败,如此半生漂泊居无定所。

不过困难倒也没有吓退刘备,可以失败、可以哭、可以跑,但是绝不会放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人在、梦想在,失去的一切都有可能回来。“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不怀细以害大。”白手起家的刘备是越挫越勇、百折不挠,成大事的人再苦再难,也不会放弃,所以即便人到中年,日月蹉跎,但刘备也从想过向现实妥协,这样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正是之后成就他事业的关键。

刘备在荆州一待就是六年,在这六年了,他遍访人才,企图事业能有所转机,可是天不遂人愿,似水的岁月并没有对他有一丝眷顾。真不知道刘备这六年是怎么过来的,内心有雄心壮志,但是现实又让他无所作为,而自己也一天天老去,刘备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备受煎熬,难道上天真的是要他平淡了此一生?这未来该何去何从?

或许上天总是垂怜有毅力的人,现实也就只让刘备等了六年,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荆州的名士给他推荐了在卧龙岗的诸葛亮,而也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加入,刘备的事业从低谷开始强势反弹,并且一路顺风顺水,然而此时的诸葛亮却是比刘备小二十岁的山中书生。

那诸葛亮又是什么来历,又有什么真才实学?为什么年纪轻轻的他就有如此大的魔力吸引刘备三顾草庐?我们下回再讲。

1.《陈四说历史 颠沛流离,刘玄德半生漂泊何去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陈四说历史 颠沛流离,刘玄德半生漂泊何去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8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