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个习惯:记小纸条,臣下功过、要事待办、节日庆典,战局政事,天象民情,凡是他认为重要的,都用张小纸条记录下来,作为备忘录,并妥善保存。
从当大帅,吴王,到南京称帝,朱元璋的纸条存了几大盒,在他的办公室(寝宫),书房的墙上也是贴得满满的。可以说,这是他开创的“工作方法”,在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
有人可能看不上这种雕虫小技,认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尽搞些学童玩意儿,不成体统。但往往最简单也是最适用,最有效的。朱元璋的这些小纸条,帮着他治国理政,明辨忠奸,关键时刻可派上了大用场。他靠着这些纸条实行”自我管理”,杀伐决断,也对臣子进行“绩效考核”,厘清高下优劣。
朱元璋的小纸条(影视剧截图)朱元璋的“小纸条”,主要记录以下的内容:记录大事要事,时刻警惕砥砺;记录心得感悟,总结经验教训;记录臣下功过,秉公执行赏罚。可以说,朱元璋的“小纸条”记下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些纸条的秘密,以及妙用,摆一摆“小纸条”的故事。
“小纸条”故事一:“婉拒张士诚之子为人质,诚心来归,便应推诚相交……”,或写“应令胡大海再攻绍兴,进占浙东重地……”。
这些军机要事,朱元璋深恐遗漏,又不便假他人之手操持,所以记个便条,随时翻看,警醒自己。
“小纸条”故事二:与陈友谅决战前,文武大臣齐聚大帅府,却不见了朱元璋,原来他猫在屏风后面,拿着一叠小纸条,正在逐个记录大家的“言论”,有主战的,有主降的,这些都将成为日后赏罚的依据。
决战鄱阳湖(影视剧截图)“小纸条”故事三:“对官场上的贪官污吏严刑峻法,他们就不会欺压百姓。这样做,对官吏虽有些残忍,但对老百姓来说,我实施的就是仁政。”这段话据载是说给太子朱标听的。
“小纸条”故事四:革命成功后,封爵授衔是个难题,历代的创业君王对此都是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就怕赏罚不公引发窝里斗,但朱元璋却胸有成竹,他让马皇后拿出三个木匣,里面分别是当大帅时,当吴王时,和鄱阳湖大战后,记下的“备忘录”,也就是各位将领的“日常表现”。再亲自取出藏在书房里的“小纸条”,就靠着这些小纸条,以及红黄绿三块布,朱元璋和马皇后连夜对文武大臣进行“绩效考核”,论功行赏,定下了侯爵、伯爵、公爵。小小的纸条却决定了国家大事,你说神奇不神奇?
朱元璋拿出纸条“算账”(影视剧截图)“小纸条”故事五:大帅汤和的手下两位大将因未封侯,顶着他的名义深夜闯宫鸣冤。朱元璋拿出小纸条,开始算账:“至正十五年,蓝山战役,千总刘大林,滥杀无辜商旅九人,劫其财,并谎称是元军奸细,总误战机两次。”
“至正十七年,张士诚进攻湖州,千总李名卫醉酒迎敌,致使南关失守。被撤职后竟然大发怨言,说上面太不给面子了,老子还不如投到张士诚那儿享福去。”
听的汤和一干人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小纸条”故事六:“刘伯温捡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孬种,咱白养了你”。刘伯温看后脊背发凉,不禁叹道:“朱元璋身上长着多少双眼睛,朱元璋心里藏着多少张纸片啦”?!连一向沈稳内敛,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被朱元璋的“小纸条”震慑住了,可见,者小小纸条,大大威力。
刘伯温看到纸条心惊胆战(影视剧截图)从朱元璋记纸条这件事,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皇权行使的弊端,除朱元璋,雍正等精明的皇帝会自己揣把“小算盘”外,很多皇帝在决定国家大事时,不是靠拍自己脑袋,就是好听亲信之言,缺乏全面系统客观的“绩效管理”,所以那些“孤家寡人”会陷入刚愎自用,昏聩无能。
皇帝要独立执行“绩效管理”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比如:“办公室”、“秘书办”,这些人除了公正廉明,还应以维护皇权为最高工作准则,有了这些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皇帝处理军情政务就会相对“圣明”,也会更加轻松有效。
但即使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朝代,由于皇权和族权、后权、相权、王权、阉宦、军权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牵制,这样的机构几乎没有真正建立过(虽然也曾有宦官和权臣充当了这个角色,为皇帝服务,但这些个皇帝几乎是被操纵下的傀儡),所以朱元璋不假他人之手,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笃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朱元璋的小纸条(影视剧截图)“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谓之明。”《菜根谭》,朱元璋的“小纸条”充分印证了他的精明,但精明不等于圣明,太过精明,人人畏而远之。要做到“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才是懿德。
朱元璋的小纸条,记得太清了。
朱元璋的那本账,算得太精了。
1.《带刀书童 朱元璋“小纸条”的秘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带刀书童 朱元璋“小纸条”的秘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