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将“法”、“术”、“势”三者融合,建构了一套系统的法治理论,成为百家之中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末期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身处这种历史背景下的韩非子善于审时度势,在其政治、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才观,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史料上关于韩非子的生平经历记载甚少,幸而后人将他的文章论著整理成《韩非子》一书,使我们今日仍能窥见其散发出的思想光华。韩非子经历了什么?他的人才观又是怎样的?

一、出身皇室,学师荀子

战国末年,韩国已不复当年光景。为躲避战火,出生皇家的韩非逃往村落中躲避,但他没有因此堕落。不利的环境更加激发韩非心中的斗志,他立志要在这个纷乱的年代大展才华,重新恢复宗室当年光景。年纪尚小之时,韩非便不顾奔波劳累,路途艰辛,周游列国四处求学,希望通过丰富知识成就一番大事业。

公元前275至公元前257年,韩国战乱频繁,国难深重,国势越来越衰弱。公元前262年时,秦国的大将白起率领军马攻打韩国,上党郡投降赵国之后,韩国内部的统治阶层渐渐开始分崩离析。这年前后大约五年时间,韩非不断上书,希望君王能用贤能之人,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然而,或是因韩非不善言辞,或是韩桓惠王过于昏乱,他没有采纳韩非的建议。韩恒慧王心眼蒙蔽,在治理国家中总不能任用提拔有能力、有功绩的人,反而让虚伪浮夸的人地位更高,这样不仅会减弱有能之士的积极性,更会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严重后果。

前257年,韩非子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君主,韩国在他的治理下不能复原了,五年的劝谏没有结果,韩非不再坚持。虽然不再尝试劝谏君王,但韩非没有放弃心中的政治理想,于是开始埋头苦学,著书立说。

四年后,荀子来到楚国收徒教学,韩非在这个时间前后投奔荀子门下继续学习。从韩非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略测他大约不会接受儒家所谓的“大仁大义”,从其被后人收集在《韩非子》中的文章也可以看出他的学说与儒学乃是背道而驰。

那韩非子为何要向当时的儒学大师荀子求学呢?原因大抵是荀子所提出的“人性本恶”与韩非的人生经历有某些重合之处,或是四处游学的韩非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韩非最后虽没有走儒家的道路,但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荀子的思考方式。

我们从《韩非子》中不难看出他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人性本恶”基础上的,认为人天性自私,所以治理国家不需要什么仁义礼节,最重要的是将法、术、势结合,以法治国,建立一个有秩序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韩非综合型的分析总结方式也与荀子批评数十家思想学说后提出综合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如出一辙。

二、身死狱中,集“法”大成

发奋著书一段时间后,韩非的书传到秦始皇那里,其思想与秦始皇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时秦始皇看到韩非的文章后大加赞赏,表示自己如果能与韩非畅谈一番,死也甘愿。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非常赏识韩非,希望他能为秦国大业贡献才能。

公元前235年,秦始皇攻打韩国,本就风雨飘摇的韩国更加摇摇欲坠了。危急关头,韩王与韩非商议如何削弱秦国的力量使韩国免去灾劫,此时秦王却让韩国交出韩非。秦始皇身边的李斯曾与韩非是同窗,他深知韩非的能力,唯恐韩非的到来威胁到自己现在享有的荣华富贵。

于是李斯伙同姚贾向秦始皇馋毁韩非:“韩非是韩国王室的后人,他最终定会向着韩国而不会是秦国。如果您让他在秦国担当大任,这会为统一大业埋下祸根啊!不如趁现在降罪,以绝后患。”秦始皇认为李斯等人说的没错,就将韩非交给掌管法令的法官,不料李斯派人送毒狱中。韩非想面见秦王向他说清楚,最后也没有成功,后来秦王下令赦免韩非,却是为时已晚了。

在韩非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定地君主集权拥护者,提出将法制、君主揽权方式、君势三者结合,建立稳定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社会秩序。在韩非的法治思想中,最具有颠覆性的莫过于“法不阿贵”,即刑罚不会因为是大臣贵族就减轻或绕过,也不会因为有功劳的人身份低微就不封赏。

除了制定完善的法律,韩非还提出注重法律的宣传,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普法活动,通过宣传法律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韩非的法治思想都成为统治者维护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韩非的法治思想也有他的缺陷和消极影响在,如君臣对立造成矛盾激化,秦国刑罚过于严苛等。

三、韩非的人才观——尊重、崇尚

除了系统化的法治思想,韩非对用人也非常重视,他曾专门著述《用人》一文,阐释用人的方法。从《韩非子》典籍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老马识途”等,都对人才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作出了充分说明,形象地为人们阐述丰富的哲理。这些故事不但是韩非思想的深刻反应,在文学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韩非子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店家卖酒,酒味香醇,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店门前的酒旗也高高挂起,但是他家的酒却无人问津。店家很疑惑,就询问同街坊,街坊问他:“你是不是养了一条恶狗?”店家说:“凶恶的狗和卖酒有什么关联呢?”街坊说:“狗凶起来乱咬人,谁还敢买你家的酒啊!”

在这则故事中,韩非巧妙地表达出国君任用奸恶带来的危害,显示出期望国君能任用贤臣的愿望。国君应明了正确的治国方略,不能让如同恶狗一般的大臣危害国家,任用那些有德有才的谦谦君子才是富国之道。韩非子认为,任用有才能的臣子,国君能够放心让他们处理国家大事,同时国君专注于中央集权,这样就能把握大局,使国家的发展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韩非认为尊重和崇尚人才会使国势强盛,国君会受到四方来人的尊敬,与身边的人友好结交,受到远方之人的真心相待,最终实现万民拥戴。国家如果不尊重人才,国君很有可能受到臣子的控制而使国家陷入危险之中,让没有能力的人担任要职就如同给老虎装上翅膀,民众的利益会受到更严重的破坏。

四、韩非的人才观——平等、信任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是提出矛盾学说的第一人,用生动形象的矛和盾的故事说明最坚硬的盾和最锋利的矛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韩非开拓的思想使他广泛吸取各家学说,在儒、道、墨等思想基础综合分析,提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要做到信任、依赖人才,这样国家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例如韩非子曾叙述这样一则故事:宋国有个人家财万贯,有一天下雨将他家的院墙冲塌,他的儿子和隔壁的贫寒老翁都劝他修筑院墙,以免盗贼进入。结果当晚,富翁家的大量财物被人盗走。面对这样的结果,富翁怀疑老人是偷窃者,却说自己的儿子聪明伶俐。

在这则故事中,儿子和老翁明明进行的是同一种行为,却得到富翁不同的评价,这是偏见,更是不信任。国君如果像老翁一样不听忠告,不信任忠臣,最终也会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被蒙蔽。这个故事间接地表达了韩非子的用人观,希望统治者在判断一件事时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看待,平等对待臣子,做到对人才的信任,才能让治国理政更加顺利。

显然,在韩非子看来,这种不平等、不信任地对待人才的方式,不但会歪曲事实,打击人才,最后其实会害了自己。如果国君这样行事,危害自身的同时国家也会处于不利的环境中,只有做到平等对待、信任人才,才能人尽其用,作出最正确的决策,减少危害自身的风险,让国家的发展更加顺利。

结语

虽出身高贵,但韩非子的人生却充满坎坷。当他终于学成满腹知识,希望能效忠母国时,国君却视他无物;当他受到秦始皇赏识时,却为李斯所害。历史对韩非来说是不公平的,但不会轻易将其熠熠生辉的思想观念埋没,他的法治观念、政治思想以及别具一格的人才观,时至今日仍能为人们借鉴。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韩非子》

1.《力敏历史说 韩非是什么样的人?探究韩非子的人才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力敏历史说 韩非是什么样的人?探究韩非子的人才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