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后,秦国凭借不断变法图存非但没有衰落下去反而国力日强,领先于其他国家,秦国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使整个政治格局陷于失衡状态,合纵连横应运而生。

合纵“合众弱以功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六国深感国家的生存面临巨大威胁,因此打击强秦以求存成为了六国共同的利益出发点。

在苏秦的策划下,进行合纵,并推举苏秦为纵约长,执六国相印。然而却在张仪的连横活动下,联盟土崩瓦解,张仪连横战略最终取得成功。

在如此复杂的国际情势下战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就是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方面:

来自大秦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秦连横政策得以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获得了当时秦最高统治者秦惠文王的支持。秦惠文王其人不仅有识人之明而且具备用人之术,提拔人才不拘一格。

秦惠文王剧照

此时秦国国强,但是受到六国合纵遏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秦国霸业受阻,破六国合纵成为燃眉之急。此时,张仪的到来正好迎合了秦惠文王的需求,其主张的连横政策适应了秦惠文王欲破六国合纵谋求霸业的宏伟心愿,二人一拍即合。

张仪剧照

公元前 328 年,秦王任用张仪为相,参与秦国重要的军政外交,居百官之首,此后张仪的一切连横活动无不获得秦王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这些都足以显示秦惠文王对张仪的高度信任。而张仪来到秦国之前先来到楚国,却被楚相冤枉偷窃了玉璧而被严刑拷打,去赵国也受到了冷遇。

士为知己者死,来到秦国之后受到秦王的信任重视,对于秦王的知遇之恩张仪也还以自己最大的忠诚,不但秦国的未来发展积极谋划,甚至甘于舍生忘死。

公元前 331 年,秦惠文王以武力威胁楚怀王以秦武关之外土地交换楚黔中之地,楚国在经历张仪诈楚事件后损兵折将丧失大片国土,已无力与秦相抗。

楚王把这一切都算在了张仪头上,因此承诺秦惠文王只要秦国愿意交出张仪,楚国可以无条件献出黔中之地给秦国。

张仪欺楚

不需费一兵一卒便可以得到楚国大片土地,秦王自然是十分愿意的,但是这要交出张仪却令秦王非常为难,张仪此时挺身而出,自愿入楚为秦国换来黔中之地。

楚王欲杀张仪之心已久,张仪若不是买通了靳尚与郑袖,张仪此番赴楚就只能命丧楚国了,张仪愿以生命为代价报答秦王知遇之恩无疑是一个义举。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在一个集团中如果没有团队协作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那也是不可能的,而秦国君臣针对同一目标上下同心,产生 1+1 大于 2 的合力正是连横战略得以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外因方面:

一、六国人心不齐、各怀心事

与张仪相对当时合纵的主要倡导者是苏秦,他深谙各国地缘关系并据此组织六国彼此救助,以防止秦国各个击破。他所倡导的合纵战略也具备一套实践纲领,行动方案有两个:

其一是以攻为守,六国联合起来,主动进攻,突破函谷关,深入秦国腹地;

其二是当六国中任何一国遭到秦国攻击时,其他五国绝不能坐视不管,必须群起救助。

从战略上看,整体计划也是视角以全局为视角立论周密、分析清晰,且具备纲领性,然而最终为何不敌张仪连横?

其实苏秦在游说六国国君时避重就轻,只谈合纵抗秦之利却对六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积怨已久的矛盾避而不谈。事实上,战国局势复杂,强秦与六国的矛盾仅仅一方面,而六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且难以化解,齐楚、齐燕、赵魏、燕赵等国皆有矛盾。

战国地图

因为地缘关系六国之间的利益冲突甚至超过强秦带来的威胁,因为六国都各有利益,因此合纵国往往各怀鬼胎。

“五国约以伐齐”中就把这种现象描绘的很清楚,“燕赵韩魏楚联盟准备攻打齐国,然而楚国担心五国攻齐,秦国会趁火打劫攻打楚国。

五国伐齐

于是楚相昭阳提议威逼利诱韩相国公仲,承诺若是韩国不参与合纵攻齐愿意献出五个城邑,否则楚国将出兵帮助齐国御敌,韩国随即退出联盟,五国伐齐之事也就随之落空了。五国伐齐涉及到合纵国楚国的利益,楚相略施计谋就阻止了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合纵方人心不齐足以导致合纵轻易瓦解,可见合纵内部之脆弱。

二、六国利益分配不均

再者合纵失败还因合纵方利益分配不均,大家都知道对抗的是强大的秦国,冲锋陷阵者往往是损失最多还得不偿失,而观望者却可以捡到胜利的果实。因此大家都抱有观望游离的态度。

例如函谷关之战声势浩大的“五国伐秦”到最后出兵的却只有三晋。

合纵攻秦

各国想的都是自身的利益,并没有真正把遏制强秦放在第一位,甚至为了保全自身不惜利用局势削弱他国。秦韩战于浊泽一文中记载,韩国为了保全自身利用秦国欲图楚国的野心,不惜转而同意帮助秦国攻打楚国。

楚王听取了陈轸之计“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楚国假意救韩,事实上却是要挑起秦韩之间的矛盾,以图转移兵祸。最后导致秦韩交战,韩孤立无援大败于秦。

陈轸

可见合纵国之间的彼此协作关系是完全禁不起考验的,而且这些矛盾冲突极容易被秦国加以利用从而达到以横破纵的目的。

除了上述所说的内因和外因外,这也和张仪高超的游说能力分不开。张仪游说诸侯王们自有一套游说模式。

第一步张仪上来就开始危言耸听,鼓吹秦国之强,强调六国所处之劣势,以动摇别国与秦国对抗之决心。

魏国地方不过方圆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国内交通虽然发达,但是却没有山川大河等战略要地。韩国地势险恶,但是国内却很穷。说秦国带甲百万,车千乘,良将众多,国内打仗的粮草丰富。

秦国军队

张仪抓住别国的忧患,采用铺陈扬厉的游说方法给六国国君造成心理压力,从各个方面进行将六国与秦对比,以突出别国的弱小与秦国的强大,以动摇六国合力抗秦的信心。

用现代话说,张仪善于利用信息,给别国造成恐慌和畏惧的心理。

第二步张仪把矛头直指合纵战略在军政上难以实施。

他对楚王说若是秦国出兵武关进而向南进攻,那么楚国北面的交通就会被切断,楚国三月之内就会陷入危急形势,若是依靠合纵而等合纵国的援军,最快也要在半年才到,远水救不了近火楚国就会危亡了。

还曾游说齐宣王:齐国与鲁国曾三次交战,鲁国虽三战三胜却因此而走向衰弱继而亡国,虽徒有战胜之虚名却走向亡国的命运,这是因为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

齐宣王

如今的赵国与秦国正如当初的鲁国与齐国,赵国与秦国几次交战虽都战胜秦国,但是赵国实际已经在走向衰亡了,以此向齐宣王证明以弱攻强之不可行。

为了离间燕赵两国之间的关系他举出历史事实,说昔日赵襄子为了吞并代国,把自己姐姐嫁给代王,然后又杀了代王。在历史事实的面前,成功让燕王觉得赵国的不可相信,成功瓦解了合纵国彼此的信任。

燕国和赵国

张仪为了推行连横战略往往与合纵者针锋相对,采取直接攻击主张合纵者的方法来使他们失去诸侯王的信任。他游说魏王:主张合纵的策士们大多夸夸其谈并不可信,他们坐着诸侯的车子出去游说。

若是成功便可以得到封侯的资本,所以他们并不从实际出发为诸侯王进行谋划,而是只顾自己的利益才大肆鼓吹合纵之利,从而使六国国君在心理上对合纵者产生怀疑。

第三步施加军事威胁,张仪利用了诸侯王们畏惧秦国的心理,从而威胁别国如果继续选择合纵与秦相抗或者保持中立,面临的将是灭国之危。

他威胁燕王:若是不归降秦国,秦王就会发兵云中、九原,令赵国大军攻入燕国,那么燕国就会失去易水和长城了。

他还曾威胁韩王,对韩王说:若是韩王不侍奉秦国,秦王将发兵一样,切断韩国上党的交通,冬眠攻取成。宜阳,这样鸿台、桑林也就不再是大王您的了,上党要道也就随之被切断了,这样韩国也就陷于四分五裂了。

威胁韩王

张仪的威胁并不是抽象的,相反他将不事秦,秦国将会采取的军事行动详尽地向六国国君进行描述,将抗秦将会面临衰亡的命运摆在他们的眼前,增强了他们的危机感,使对方进一步认识到与秦国相抗是无法取胜的。

这种威胁简直就是“流氓”行为,可是在实力为王的战国时代,却是最奏效的。

第四步提出解决的出路。张仪站在别国立场为其分析合纵抗秦将给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一连串的威胁施压下,攻破六国国君心理防线,此时张仪又开始站在别国立场为其分析事秦将会带来的种种好处。

他对魏王说:为了您考虑不如归顺于秦,若是归顺了秦国,那么楚国和韩国也就都不敢轻举妄动了,没了楚国和韩国的忧患,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就没有忧患了。

张仪与魏王

还曾诱惑韩王说道:大王可以西面侍奉秦国并为秦攻楚,那么秦王就一定会很高兴,这样您不但可以使韩国免于兵祸还可以占有楚国的国土,而且还因此而取悦了秦王。

如此晓以利害,软硬兼施,六国国君无力招架,纷纷放弃合纵转而事秦。在这过程中张仪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从秦国的角度去劝诸侯王们应该怎样做,而是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为其出谋划策,从而打破了诸侯们的心理防线,心甘情愿地按照张仪的想法去步步实施。

1.《不良阿俊 战国时期,张仪为什么能破合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良阿俊 战国时期,张仪为什么能破合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