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说了22字格言传授给后人,这22字耐人寻味,同时激勉着后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载”,字子厚。后人也把他称为张子亦“横渠先生”。横渠是一个地方名字,是张载一直所在的地方,也是此前在这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

他的父亲张迪,曾经也是在朝任职,官为涪州知州,家里面是两兄弟,他是哥哥比弟弟大了10岁,而就在自己1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而去世了,一家人就带着父亲的灵柩从父亲任职的地方回到老家长安,而身上的盘缠在横渠的时候花光了,当时西北又说在闹兵变,于是乎自己就和母亲决定先把父亲安葬于此,避免长途跋涉打扰到父亲了,毕竟常说逝者安息。

之后的一年,自己就回到了老家长安,把家里的祖宅变卖了,一家人定居在了横渠,也是希望一直守候着逝去的父亲,这就为何张载非横渠本地人,而后人却称为“横渠先生”也是和父亲有着极大的关系。

被范仲淹警告

而就在自己21岁的时候,遇到了范仲淹,这个改变了自己命运的大人物。这一年是宋仁宗在位,范仲淹被调遣到陕西主要负责西北防务这块,张载也是对他仰慕已久,自己徒步走了数百里的路就是为了能见范仲淹,范仲淹也是听说有学子想要拜访自己,见面后也是一直畅谈。

虽然在史书上没有两人谈话的内容记载,但却涉及到了《宋史》。

“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范仲淹在张载临走的时候送了一本满大街都有的一本《中庸》,因为他希望张载专心在自己的学业方面。

张载得到启发后也是回到了了横渠苦读钻研,希望有朝一日有所作为。

被欧阳修选中

欧阳修在张载高中后也是把他当时考试的题卷给到了宰相阅览,宰相看完题卷对张载夸赞不绝,看中了张载的才华,在相国寺开设了讲堂,让他专门到这个地方讲学。

《易》就是张载在讲堂上讲的第一课主题,很多学子听完讲课后都颇有感想,至此张载的名声传开了,张载在后面的讲堂中提到了二程,二程两位也在张载的叙说下大大提高了名声,因为在讲完第一课后后面的讲课上学子们都想去相国寺抢个好座位,能听上张载讲上一课。

张载也不吝啬的说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在张载讲堂上的推荐下,许多学子也去向二程学习和请教了,名声也因此传开了,名声大振。虽说张载也在京城有了名声,但他并没有一直待在这里,而是去到了另外的地方,而是在祁州、云岩、渭州等地任职,因为他想了解民情,帮助到更多的人。

被王安石“拒绝”

北宋在宋英宗离任后由宋神宗接管了北宋朝廷,有关宋神宗就会想到另外一个和他有关的人了,这个人就是王安石,因为之前刚当上皇帝急需要有才之人辅佐自己管理,王安石也是对他说:“我们要做尧舜这样的人物,而不用去学习唐太宗了。”宋神宗也是听取了王安石的建议,随后就有后人所说的王安石变法了。

张载也在熙宁二年的时候被吕夷简的公子吕公著推荐下再次进入朝廷,张载和皇帝相见后说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皇帝一听和之前王安石对自己说的话都是一个意思,想让自己做尧舜这样的人物,但第二个说的人就没有第一个那么受重视了。不过宋神宗还是挺欣赏张载的,也想让他一起把这新法推行下去协助着王安石。

之前说到的范仲淹,张载和王安石都在此人这里学习过。传统儒学,“庆历新政”中有变革的部分都是范仲淹思想中极具代表性的。张载学到了传统儒学,王安石也学到了变革。

从京城离开后,张载回到横渠,一直在着守候着父亲,也在这教书育人,很多的学子都是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地方希望能听到张载讲上一堂课,给到自己启发。

“张”子已去,厚德“载”物

《宋史》里记载说到:

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诫子弟之意。

治理政事以敦厚根本完善民俗为首先要办的事务,使人们都知道奉养老人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于是询问民间的疾苦,以及告知所以教训、劝告子弟的目的。

在熙宁十年的时候,张载已经患上了肺病,皇帝召见他来到了京城,长途跋涉各种原因交叉导致了他病情加重了,后来在返回横渠的途中,来到临潼这个地方张载发现自己已经身体扛不住了,要离开着人世间了,在次日,他走了,彻底远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载的22字格言一直激勉着人们上进,他的思想一直鼓舞着人们前进,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座右铭。

1.《百墨泽说 被欧阳修选中,被范仲淹警告,张载一句22字名言成为国人精神坐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百墨泽说 被欧阳修选中,被范仲淹警告,张载一句22字名言成为国人精神坐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