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注入新鲜血液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进步的必要条件。在各种各样的选拔官员制度中,脱颖而出地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些重要作用的就是科举制度,研究科举制度过程,我们可能觉得它给予了出身贫寒的学子出人头地的机会也考察了国家新生代的文化实力和对于国家政务方面的理解,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绝对的公平。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科举制度中出现了宗室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独特性。通过深度剖析宗室科举制度,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封建社会的制度文化体制和其在国家基础人才吸纳方面的发展。

科举制度与宗室制度发展

1.科举制度的产生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种政治制度,因为其本身与官员的选拔、任命和委派息息相关。在封建社会制度体系下,国家制度体系和政治活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官员的存在推广普及,官员的作用关乎到国家制度是否稳步推行以及国家政治环境是否平稳发展等重要问题。在这种基础之上,与官员密切而不可分的作为官员选拔制度的科举制度就是十分重要的制度了。科举制度的产生不是在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发展和完善的时期才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可用于实际社会的政治制度。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时期,国家选拔官员的制度先后出现了世卿世禄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制度,这些制度在其发展趋于成熟后就出现了逐渐为世家贵族所把控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了穷困人家难以通过官员选拔展示自身才能,国家也很难真正采用真才实学的学子。

九品中正制的逐渐衰落和科举制的萌芽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在这个时期,世家贵族逐渐没落,掌控国家大权的权力集团逐渐衰亡。这种没落和衰亡导致了他们对于国家制度体系的掌控力不再,九品中正制再难以维持。九品中正制的衰落并不代表科举制就正式出现了,科举制的正式出现反而是在隋朝。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正式提出了科举制度的概念。至此,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千百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在科举制度建立以后,平民开始能够通过考试获取入仕机会。科举制度的诞生是十分具有进步意义的。《唐书》记载:“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进一步说明了隋朝开创科举制度的跨时代的意义,也体现了后世对于科举制度的充分肯定。实际上,通过科举制度,无数出身微寒的士子得以有机会出仕造福一方或是经天纬地影响一个时代。

2.宗室制度的发展

中国拥有着近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绝大部分时候整体社会性质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伴生的就是皇帝制度,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就会催生一系列围绕皇帝制度的制度体系,宗室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宗室制度是伴随着皇帝制度同时出现的,故也会受到皇帝制度的核心即皇帝本身的主观喜好和态度所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来自皇帝的看法以及对于宗室制度的重视与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宗室制度体系的内容。

秦朝首次出现皇帝制度,其制度体系本身的不完备会导致与之相关的其他制度相应地缺乏某些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秦朝的宗室制度自然而然只有一个雏形,缺乏具体的枝叶。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秦朝因为受到商鞅变法以及后续的韩非子李斯等人的影响,其文化和思想中的法家思想的元素已经根深蒂固,成为只因秦朝制度走向和左右秦朝政治活动进行程度地重要因素。法家思想已经成为对于整体文化思想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巨大指向标,居于秦朝制度体系之中的宗室制度也难以超脱其中。

在法家思想深远影响下的秦朝宗室制度是十分残酷的,其具体表现在彻底的宗室无功则无爵。一扫寰宇统一七国的秦始皇对于亲生儿子也采取这种残酷的宗室制度,《史记》记载:“今陛下有宇内,而子弟为匹夫,”进一步说明了秦朝的宗室制度的残酷性,其具有“大公”的特点,却也进一步削弱了宗室的政治力量和皇族的权力。

在秦朝之后的各朝代对于宗室制度都是十分清明的,都不复出现秦朝时期的严格。但是历朝历代的帝王在考虑到威胁到皇权的过程中,大多会采用厚养而削权的做法。比如汉初刘邦把刘姓亲戚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侯,给予特权,在利用宗室拱卫皇权的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对于皇权的影响。自此之后,无论是汉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亦或是明成祖朱棣的表面安抚实际削权,大都对于宗室制度是一种防范而非倚重,宗室制度的发展也逐渐从国家的屏障成为国家财政的蛀虫了。

南宋宗室科举制度

1.宋朝整体宗室制度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大经济繁荣发展和文化生机勃勃的朝代,其制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对于宗室制度,宋朝宗室制度是在借鉴汉、唐、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以自身的元素而形成的。所以从某些程度上说,宋朝宗室制度具有前朝的特点却又独立于前朝宗室制度之外成为新兴宗室制度之一。

综其所述,其原因是多样化的,宋朝整体的开明的政治环境是的宋朝皇帝乃至大臣都会以敏锐的眼光检讨前代对于宗室的经验教训并加以学习借鉴。另外,宋朝因为特殊的开国方式,其宗室人口庞大,在管理上比汉唐更为困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宋朝皇帝对于宗室制度也是十分重视。

《宋史》载:“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在进一步说明了宋朝宗室制度的乏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宋朝宗室制度对于整体政治制度体系的作用十分有限。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宗室规模庞大,并且其中利害关系盘根错节,十分复杂。但是复杂的情况却没有产生错乱,宋朝宗室并没有像明朝宗室一样成为蛀虫,对于国家和地方财政产生巨大负担。

另外,在各朝各代中,不断出现藩王作乱的情况,或造反成功对于国家政治体系产生巨大的动荡,或造反失败对于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极为不利。宋朝宗室复杂,却并未出现犯上作乱的情况,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另外,宋朝宗室制度使得宋朝宗室身份并没有较大的对于国家影响深远的特权,随之而产生的就是不甚严格的约束。因为没有什么特权,所以自宋神宗之后,宋朝政治体系对于拥有宗室身份的宗室子弟约束甚少,甚至包括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这不仅进一步减轻了宗室对于国家的负担,而且给予拥有真才实学的宗室子弟以展示自身的机会,是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2.南宋宗室制度中的科举制度

在随着时代大趋势的进展中,科举制度不断发展趋于完善。在宋朝建国之后,其各代君王对于科举制度都是十分推崇。在这种君主引领的大方向之下,宋代文人通过考取功名光耀门庭越发推广普遍。在推广和普遍科举考试的过程中,本应受到优待的宗室子弟们在宋神宗之前却受到了限制而无缘考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神宗时期,成为宋朝皇室约束宗室子弟防止作乱的一种手段,却也使得大批有着真才实学的宗室子弟无法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抱憾终生。

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参与科举考试已经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情况,大批宗室子弟参与国家选拔的人才的队伍并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特权,成为国家优先录取的士子。宗室子弟逐渐走向南宋政治舞台,成为南宋官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究其根本,这是宗室制度的一种改革,但其中关于宗室制度中的科举却大有文章。

《宋会要辑稿》记载:“欲诸路宗室不以有官、无官,愿赴行在应举、锁应者,依熙宁旧制,并许赴国子监请解赴省。”这段话不仅仅说明了到了南宋宗室科举制度还是依照宋神宗时期改革的制度,也进一步说明了部分南宋宗室科举制度的内容。即“有官应”、“无官应举”和“无官坦免取应”三个方面,这些都是宗室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有着浓厚的南宋历史色彩。

但是究其根本,通过这三个方面考取功名较于其他士子应举都要容易,且录取比例较大,且受到地域固定份额的影响较小。在接受特权的同时,皇室对于宗室的限制却也不小,宗室子弟参与科举更是要经过核查身份和严格监管等一系列流程。在这个方面,宗室子弟不仅仅没有特权,更是有着很严格的限制。

总结

总体上说,宗室科举制度都是宗室制度体系下对于科举制度的一种投影。这种投影不仅仅反应了一个朝代一个时期对于宗室的态度及做法,也说明了科举制度的发展程度,即关于科举录取对象等方面。南宋身为我国经济和文化相对发展较好的封建王朝,政治清明,但是其宗室科举制度依旧有着发展空间。这也说明了,历史的进展促使任何人任何制度都不能固步自封。若是缺乏创新和进步,他们只会湮灭于滚滚的历史浪潮。

参考文献:

《唐书》

《宋史》

《史记》

《宋会要辑稿》

1.《历史园丁 选拔人才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解读南宋宗室科举制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园丁 选拔人才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解读南宋宗室科举制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