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为中途被巡捕密探破坏,后来会议改在嘉兴的“红船”上召开。

当时参加一大的代表只有13人,他们未来的人生路也颇多崎岖。以至于后来的党史专家想找人询问,找人求证一大是在上海哪个弄堂开的,甚至哪一天召开的,都查询不到确切的史料。

其实在波澜壮阔的1921年7月,还有许多“极具戏剧性”的历史大家并不知道。

史实一:1921年建党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的谋划

根据史料,1919年五四前后的毛泽东,在自己创刊的湖南刊物《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救国文章,主张相对平和,并没有“暴力革命救国”的倾向。

可是到了1920年,明显感到原有的认知体系无法真正救中国,毛泽东到上海面见陈独秀,在与陈独秀彻夜长谈后,毛泽东放弃了苏联留学的念头,在国内传播发扬马克思主义。

影视化呈现:在最新电影《1921》中,开篇就有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到上海面见陈坤饰演的陈独秀的剧情。陈独秀向毛泽东推荐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并且告诉毛泽东;“建党就在明年”。

这一剧情作为电影《1921》的序幕,网上曾有“异见人士”,认为毛泽东在1921年只是13个代表里普通的一员,有些剧情是以“后事推前事”过于拔高,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毛泽东与陈独秀的这段历史。

史料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列席了中共一大会议开幕

我们的历史课本上,简单提过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列席一大会议,但是对两人介绍不多。其中尼克尔斯基是俄国人,在欧洲有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与创建劳工国际的经验。荷兰特工马林在此之前,就是共产国际在上海的潜伏人员。

1921年6月,尼克尔斯基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遣,接替维经斯基在华工作,赴上海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筹备工作。

影视化呈现:电影《1921》的正片,就是从尼克尔斯基从欧洲到上海,与马林接上头开篇的。

当时的法租界巡捕,日本间谍都在上海破坏“赤色活动”,所以法租界巡捕追捕两位共产国际特工,为《1921》的叙事增加了谍战戏,追车动作戏。可这不是为了观影体验强加的,而是当年史实就是这么惊险。

史料三:李大钊与陈独秀因为各自的原因无法抽身到上海参加创党会议

根据史料,当时的陈独秀在广东国民政府担任教育次长,正在向国民政府申请教育经费,他人一离开,这笔经费就会被其他部门挪用,所以他要在广东守着,让到广东公干的包惠僧代替他参会。

李大钊则是在北京组织学生和教职工为欠薪问题组织绝食抗议,当时也到了与政府较劲的关键时期,当时北京共产小组选派两人作为代表到上海参加一大。

最终选出代表李大钊赴会的是张国焘和刘仁静。

张国焘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是北京大学的风云人物,与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是到了长征“草地大分裂”时期,成为叛党人士。

刘仁静出生在1902年,17岁参加五四运动,并且是一大代表里最年轻的一位。刘仁静因为翻译了很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著作,并且对俄国革命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年纪轻轻就被称为“小马克思”。

1929年,因为路线不同,刘仁静被开除出党,后来叛变成为国民党的“理论教师爷”,也成为国民党攻击共产党的“理论武器”。

影视化呈现:电影《1921》选择外形高大正气的韩东君饰演张国焘,优质偶像刘昊然饰演刘仁静。

特别是刘昊然的形象年轻热血又稚气未脱,演活了激进的理想主义爱国青年形象,这证明从《觉醒年代》开始,我们国家新一批的历史呈现者,已经做到了不用一个人后半生犯的错误,去否定他年轻时的爱国热血,不因为晚年错误,贬低爱国人士年轻时的救国梦想,是呈现真实历史的伟大进步。

史料四:李达王会悟夫妻是中共一大最重要的组织者

在以往的中共党史早期叙事中,甚至影视剧表达中,都会聚焦到其他更加传奇的人身上。

比如陈公博,周佛海,入党几年就脱党,后期更是投靠汪伪政府和日本人,成为“三姓家奴”,在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判死刑。

包惠僧,张国焘,刘仁静后来都叛党,成为国民党的爪牙和理论尖刀,因为他们最懂共产主义,所以往往充当与共产党领导的文章进行论战的角色。

在建党后的革命历程中,一大代表牺牲的有四人。王尽美1925年牺牲、邓恩铭1931年牺牲、何叔衡1935年牺牲、陈潭秋1943年牺牲。

一大代表最后站在开国大典上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当然后来两人都担任过国家主席,也是一段佳话。

一大的13位代表,过去很少聚焦到李达和李汉俊二人身上,可是根据史料,这两人才是一大筹备的核心人物。

根据史料,李达出身湖南,先期一直用发表文章的稿费来作为组织经费,免费向湖南的毛泽东提供先进文化刊物。

李达和李汉俊向全国各个共产主义小组发函,邀请他们派代表参加一大。在一大会议召开过程中,李达的妻子王会悟一直充当后勤与掩护保卫的作用。

并且在上海一大会址被法租界巡捕破坏后,由家乡是嘉兴的王会悟提议,到嘉兴的红船上继续召开会议。

在中共一大的代表讨论《中国共产党纲领》和选举一大组织领导时,王会悟一直在船舱外负责警戒。

同时,在上海开会期间,毛泽东,何书衡,周佛海等外地代表的住宿都是王会悟以北平学生暑期游学的名义从女校借的宿舍。

可以说,以前的党史宣讲,都低估了李达王会悟夫妇在组织中共一大和组建共产党过程中的作用。

影视化呈现:这次的《1921》很早就官宣黄轩,倪妮主演。在没有公布角色时,所有人都猜想讲述中共建党的电影,会不会聚焦“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个幕后人物?或者是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前半生之敌”?

结果《1921》的主线剧情,就是黄轩饰演的李达和倪妮饰演的王会悟如何在法租界巡捕和日本特务的威胁下,成功组织中共一大的过程。

有人曾经质疑,将“中共的建党故事”,最终聚焦到李达和王会悟的夫妻生活,会不会格局太小?

恰恰是《觉醒年代》以来,我们新一代的叙事者,在面对年轻人讲故事的过程中,没有过度拔高,而是让一代人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去走近“创党先驱们”,这是重大突破。

史料五:李汉俊的突出贡献

根据史料,从上海共产小组组建,到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设立在上海,李汉俊就长期将自己的文章稿费,办刊收入,甚至妻子的嫁妆首饰,作为党的初期经费。

一大会址的最初选择是上海法租界的一个弄堂,是李汉俊哥哥李书城的房子,交给弟弟李汉俊居住。

李书城是同盟会早期成员,曾经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在北洋军阀政府最高做到陆军总长,后期一直是国民党内部坚定的反蒋势力,建国后更是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

所以李汉俊早期支撑了党组织的运转,并且提供自己住的房子作为一大会址,对于建党有突出贡献。

可是李汉俊和陈独秀都是个性强硬的人,两人在建党后有意见分歧,李汉俊1924年宣布脱党。

不过官方一直评价李汉俊“脱党不叛党”,因为他不参与党组织的工作,可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依旧坚持共产主义理念的传播。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联同桂系军阀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11月,桂系军阀占领武汉,12月27日,桂系军阀抓捕李汉俊,仅仅四个小时,就将他枪毙。

影视化呈现:这次《1921》里,袁文康饰演的李汉俊全程辅助李达,完成了一大的组建,以及共产党纲领的起草。

当然,有意思的是李汉俊的扮演者袁文康,恰恰在刚刚大火的谍战剧《叛逆者》中扮演直到结尾一直充当国民党安插在共党中的内线,孟安南这一角色,正邪跨越非常大!

史料六:陈公博与周佛海在建党初期就体现“投机”一面

根据史料,陈公博接到李达函件,代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到上海开会,他的打扮就是留样高级知识分子,全程带着老婆在上海滩十里洋场游玩。

在参加会议的外地代表中,陈公博是唯一带妻子的,而且不和毛泽东,董必武等外地代表同住。

在共产党成立之前,周佛海的笔杆子非常硬,是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先进刊物宣讲“共产主义”的头部作家,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与施存统一起组建了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一共只有施存统和周佛海两个人,李达给施存统发函,邀请他派代表到上海参加一大,于是施存统和周佛海彼此推荐对方代表,最后决定周佛海回国参会。

周佛海也是在上海参加一大期间,经常出入李达家中,与王会悟的“闺蜜”,进步女性杨淑慧一见钟情。

杨淑慧的父亲是当时的上海商界领袖,家庭富裕,杨淑慧却选择离家出走和周佛海东渡日本,可是后来在侵华战争中,周佛海通敌卖国,成为日本的经济幕僚。

影视化呈现:《1921》中,对陈公博的“贵公子”格格不入的做派描绘的淋漓尽致,在中共一大的最后会议被法租界巡捕破坏后,陈公博直接带妻子脱离了组织,没有参加接下来的嘉兴红船会议。

《1921》的另一个细节,是王会悟为了给外地参会的九人寻找住的地方,一开始就是和贵小姐“杨淑慧”一起找宾馆,并且杨淑慧要动用她爸爸的商会关系。

最后发现法租界巡捕对宾馆酒店搜查严格,王会悟就拒绝了杨淑慧帮助,转而找到另一个朋友博文女校的校长,利用暑假,租住博文女校的宿舍。

在此过程中,周佛海,刘文静,毛泽东等日后不同立场的年轻人,这段时间却一直打通铺住在一起。

关于中共一大的两个史实在《1921》中也得到了神还原,其中一个是,周佛海缺席了7月30日,被法国巡捕发现会址的最后一天会议。据他描述是和杨淑慧约会,吃坏了肚子,身体虚弱起不来床,最后是半夜从会场回到住处的毛泽东发现他并且收拾行李一起去嘉兴。

另一个就是经历了“巡捕惊魂”之后,陈公博以妻子生病需要照顾为由脱离了队伍,没有参加最后的嘉兴红船会议。

这两段剧情并不是因为两人后来叛国,被判死刑而刻意丑化,而是他们当时就是一大代表里,表现最“投机”的人。

史料七:法租界巡捕程子卿是黄金荣的结拜兄弟

前文提到多次,改变“一大时间线”,差点将一大代表一锅端的中年巡捕,后来史学家查出了身份,是后来做到探长的法租界巡捕程子卿。

程子卿在上海滩是小人物,但是他的结拜大哥是上海三大亨中资历最老,竞选华人租界总探长的黄金荣。

在历史上,中共一大从7月23日晚上开始,到7月30号晚上,一共开了六次会议。

13名一大代表和两名国际代表中,与从事工人运动的俄国代表不同,荷兰特工马林一直从事的就是地下情报和保卫工作。

程子卿在7月30日晚上以找错地方为由,闯入会场,很快引起马琳的警觉,快速建议一大代表疏散转移,重选会址。

最后程子卿带法租界的巡捕赶到,只有屋子主人李汉俊以及陈公博两人在,并且这屋子还是军界有背景的李书城的,所以法国巡捕毫无收获的离开。

影视化呈现中:这一段特别惊险,可以看做《1921》的一个小高潮,这部电影对1921年的上海大背景描述的很全面,当时工人罢工风起云涌,黄金荣是黑道洗白,争夺华人总探长的关键期,所以命令结拜兄弟严查外国共运分子。

程子卿的扮演者是老戏骨田雨,他的经典形象是去年《庆余年》的王启年,他每一个微表情都是戏,工作起来狡猾中带着智慧与喜感,很好的诠释了程子卿这个“流氓巡捕”角色。

电影里前期有大段田雨追捕国际代表马林的戏份,增加紧张感的同时,也为马林最后在会场认出他的身份,让大家快速转移提供了支撑。

电影中的黄金荣是气场强大的倪大红扮演,一个明暗交错的镜头,叱咤上海滩的劲头就出来了。

当然,程子卿一直活到了建国后,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工作中除了狡猾,还是摸鱼王。

只要金钱打理到位,程子卿后期帮助释放过很多左派进步人士。

连宋庆龄都是他的“老客户”,用金钱营救了很多左派。当然这些释放左派的经历,也成了他战后的保命符,一直活到新中国1956年。

至于他的结拜大哥黄金荣,在1921年,黄金荣动动手指,大概可以碾压一大的所有代表,但是建国后,黄金荣穿上背心,成了上海街头“扫大街的改造者”。

史料八:蔡和森与萧子升

提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蔡和森。

他的经历非常传奇。

早期,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都是湖南大儒杨昌济的学生,被称为“湘江三杰”。

蔡和森在早期萌发救国志向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和战友,共同的理想同道人是毛泽东。

后来蔡和森获得到法国留洋的机会,在法国巴黎,蔡和森结识了周恩来,两人一同和旅法爱国青年,宣讲共产主义。

也就是说,蔡和森是在党的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还不认识的情况下,同时成为两人的至交好友。

在1920年的法兰西,蔡和森在法国就提出了需要建立独立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以蔡和森的独特经历,如果一直活着,也是建国后必然前三排的人物。可惜后来顾顺章叛党,蔡和森被捕,英勇就义。

作为与毛泽东,蔡和森齐名的萧子升,却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萧子升与毛泽东之辩,却永远的留在了中共党史之中。

萧子升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主张理想化的君子化的温和改良救国,他的名言是:“为了建成理想国,等待一千年也值得。”

毛泽东却激烈反对,他认为如果一千年才能解放中国与穷苦人民,那我们这一代人干什么?

毛泽东在28岁,就提出用一代人30~40年的时间,建设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将穷苦大众从苦难中解放出来。

在毛泽东到上海参加一大的船上,毛泽东遇到好友萧子升,极力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萧子升以理念不同,拒绝毛泽东并分道扬镳。

影视化呈现:《1921》展现的是大时代的群像,所以不会仅仅聚焦一大开会的十几个人,而是要聚焦其他人这段时间在干什么!

在13代表上海建党的同时,蔡和森和周恩来在法国进行宣传声援,17岁的邓小平,成为印制传单的帮工和外围人员。这次饰演年轻周恩来选择的是刚刚《叛逆者》成功诠释林楠笙的朱一龙,他和白宇饰演的蔡和森一同组织旅法爱国青年弘扬共产主义。

电影中同时用湖南的多个戏份,展现了毛泽东与萧子升“等待千年救国和三十年救国”的争论,45岁的何书衡,成为两人争论“和而不同”的仲裁者。

史料九:成长中的毛泽东

从史料来看,在一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言不多,并且与会者因为不同的身份与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会议期间,曾经争议很大。

比如陈公博以及他代表的陈独秀,都在其他地方政府担任“公职”,他们认为以公职或者议员参政,有助于实现救国。

可是刘仁静等年轻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倒背如流的信徒,用今天的话说,有点“教条主义”。

他们拒绝与国民政府或者北洋政府有任何妥协,强迫有公职的共产党人立刻辞职,专心搞工人运动。

毛泽东结合多年实践,提出能否发展农民的问题,也被会议主流否决。因为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发展工人运动,工人与生俱来就具备战斗力与组织性。

在马克思与早期教条主义者眼里,农民是松散的,守旧的,缺乏组织力和战斗力的。

毛泽东的1921年上海之行,他的蜕变不仅仅是参加了创党会议。

更是他在上海的经历,看到了如火如荼的上海工人大罢工,看到了洋人在中国租界的盛大狂欢却将国人拒之门外。

因此,1921年的毛泽东,最大的蜕变,是对下一步救国之路,有了更坚定的目标和信仰。

影视化呈现:《1921》在会议组织与会议讨论过程中,尊重史实,没有给未来领导人毛泽东“加戏”。

那么如何体现毛泽东的成长呢?

两条故事线,一条是毛泽东亲历上海滩的“奔跑”!

从毛泽东的青年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特别喜欢运动来强身健体。

他经常进行的运动就是游泳与长跑。

因此《1921》用毛泽东在上海滩的奔跑,用周边的景物置换来寓意他的成长与觉醒,符合他的性格与经历。

另一条故事线,是毛泽东与李达王会悟夫妻的交往。

李达是湖南人,而且在进步文章,进步刊物方面,他是毛泽东的先行者,引领者。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建国之后,已经是一国领袖的毛泽东,依旧赞扬只是大学讲师的李达,是“最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

毛泽东在李达王会悟夫妻招待下,一场老乡聚会的“家常宴”,却意外地拍出了全片高潮的效果。

最后王会悟李达毛泽东三人举杯相贺,预祝接下来的一大会议胜利召开。

王会悟用隐喻祝贺道:“新公司要开张了,为新公司开张大吉,干杯。”作为一大会议的组织与后勤保障者,这“新公司”就是新政党的诞生。

李达接着举杯祝贺道:“为早日开启全国之民智,干杯”。这里寓意了李达后来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教育,一生都在致力于为中华青年开民智!

毛泽东举杯祝贺道:“为早日结束中国之苦难,干杯!”这句祝词的格局之高,已经升华到救国者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毛泽东的志向和觉醒。

最终,毛泽东也用他的一生,在奔赴他祝酒词中的目标。

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那一年,毛泽东就是28岁。

我们成为不了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可是我们可以共同传承的,是青年人“为国奔赴”的觉醒与志向!

《1921》,让我看到我们的党史有了新一代更好的讲述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党史传播者。

风华正茂点关山

熊猫外交:这位中国“特使”,粉丝遍布全世界

从猪肉价格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美国张口闭口“实力地位”,到底什么名堂?

1.《家国视野 1921年7月,还藏着九段历史我们并不知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家国视野 1921年7月,还藏着九段历史我们并不知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