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消灭北帝后国力兴盛,但北周先帝宇文智奢侈,沉溺酒色,政治腐败,同时拥有五位皇后。
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国号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北周覆亡。隋炀帝,名为杨广,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杨广年幼好学,饱腹经纶,自幼才华横溢、文武皆备,且善作诗文,曾著集55卷。杨坚为了培养儿子能力,在其年幼时,便令朝内文臣王韶进行辅佐。
杨广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同时为并州的总管,护卫都城,可见,隋文帝对其子的期望。杨广也不负所望,先是率兵踏平南陈,统一全国。登基后,再完善科举制、开凿运河、建立东都、扩充疆土等,为后世留下千古基业。
公元589年,隋文帝决心南下伐陈,统一全国。特命杨广为隋朝军队统领元帅,负责此次伐陈指挥,当时杨广仅二十岁。隋朝五十万大军兵分八路,进军陈朝。陈朝仗着长江天险,并不把隋军放在眼中,曾经苻坚率领百万军队,都未能成功通过,陈朝自然不认为隋军有能力通过。
然而,他们还是失算了,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攻势凌厉,势不可挡,连败陈军主力。而后利用天时地利,成功率领大军渡江,轻敌的陈军顿时溃败,所有天险关口尽皆沦陷。此战对于隋军来说,可谓是大胜之战,以极小的代价,便覆灭了南陈。
进入南陈后,隋军秋毫无犯、军纪严明,并不伤害当地的百姓,赢得当地百姓的赞赏。
公元590年,杨坚出任江南扬州总管,并且平定了当地叛乱。由于,江南地区数百年来,一直与北方处于分裂状态,此次南陈被灭,南方百姓难免抗拒隋朝。在任职期间,他用自己能力与江南百姓消除隔阂。
学会当地方言,迎娶当地姑娘为妻,平常时,会亲近当地学子,选拔出色人才。在江南的十余年里,他使隋朝的影响力深入人心,自此,南北朝时期后,长期处于分裂仇视的江南地区,终于民心偏向北方政府。
可以说,此举也为后来唐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刚建国之时,便命宇文凯开渠引水,自大兴城西北方向引渭水往东,至潼关而后汇入黄河,整条水渠全程150多公里,名为广通渠、而后又被改为永通渠。随着隋朝的日渐发展,水上贸易愈加频繁,原本的运河水道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
于是,隋朝便计划开辟另一条运河,连同南北水道。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征召百万军士和壮丁,修改通济渠、造邗沟。三年后,又于河北地区征召百万民夫,修建永济渠。公元610年,再次征召百姓修凿长江河道,前后共五年的时间,动用民力数百万,终于使得大运河初具模样。
而后,隋炀帝又用了数年时间,开凿引水口,将水引至运河水道,黄河连入汴水,汴水再引入淮河,每条河流旁边,都会有水道接入。至此,各独立水道终于融合汇入,连成一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
大运河总长达到五千多公里,修建运河的同时,隋炀帝还命人在河道两旁,植树造荫、修建粮仓。为了方便出行,还在两岸修筑御道,建成离宫四十多座。
大运河的建成,极大意义上促进了隋朝的进一步繁荣,对于南北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唐朝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大运河将淮河、黄河、钱塘江、长江、海河等重要河流连接到一起,极大促进了水上贸易。
运河建成后,来往商船,尽皆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南方物资能够顺利运送到北方,促进了南北贸易。同时,大运河还加强隋朝对于南方的控制,进一步保持了全国稳定,使得中央集权再次加强。
虽说,大运河的修建,因动用数百万民夫,使得民间怨声载道,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它的修成,才有了后世朝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古代来说,一条贯通南北的水上通道,珍贵至极,拉近了南北方的距离,更加利用国家统一。
隋朝的大运河,对于国家发展的推动一直持续到清末,清朝将漕运改为海运,大运河的作用才开始衰减。
隋炀帝其他功绩暂且不说,单论开凿大运河,此等功绩便足以媲美秦皇汉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隋炀帝又是急功近利的,他为了急切建立功业,不惜劳民伤财,导致民怨升级,最后灭国。
其实,修建这种浩大工程,任何一位帝王去做,都很难完美无缺,总会有所牺牲。对于隋朝百姓来说,他们是不幸的,但长远来看,对于中华民族却又是意义非凡,因此,你很难妄下定论,去说它是好是坏。
秦始皇时期,动用全国百姓修筑长城,防御外敌。如此千古工程,留给后世的是宝贵文化遗产,留给秦朝百姓的却是尸骨满地。
公元605年,隋炀帝派人修建东都洛阳城,征召劳力近二百万人,用时一年终于建成。全新的东都有宫城、皇城、外城组成,外城即为外部城墙,皇城则在文武百官处理事务的地方,宫城则是皇室居住之地。
隋炀帝修建东都,并不是单纯追求功业,而是基于国家战略考虑。当时的首都为长安,位于疆域西北方,交通不便,不利用对南方的统治。洛阳则不同,其地处中原,可以很好牵制南北两地,命令能够快速送达,稳定国家。
另外一个原因,以前各地纳粮,送往长安路途遥远,而洛阳,良田众多、土地肥沃,可以很方便获取粮食。
公元605年,契丹进犯隋朝,隋炀帝派韦云起前去征伐,韦云起与突厥军队联合,大败契丹军队。当时因突厥和契丹交好,契丹人对突厥并没有防备,且契丹不知道部分突厥人已归附隋朝。韦云起便利用这点,将计就计,命突厥士兵假扮成契丹人,混入契丹境内。
而后,他再次乔装打扮下,接近契丹大本营,在距离五十公里处,隋军撤下乔装,全军冲锋。毫无防备的契丹士兵被杀个措手不及,遂惨败。此战,隋军俘虏男女共四万余人,给予契丹王朝以重创。
公元608年,隋炀帝再次派军出征,此次征讨对象为西北吐谷浑,全歼吐谷浑士兵,占领该国疆域,至此,隋朝版图扩大数千里。为了更好管辖原吐谷浑城镇,隋朝实行郡县制,对占领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这也是中国王朝,第一次在该地设立行政单位。
公元609年,隋炀帝率军西行,随行人员浩浩荡荡自长安出发,先后经过陇西、青海、祁连山等地,翻山越岭,到达河西走廊附近的张掖郡。您可千万不要认为隋炀帝出行是为了游山玩水,哪位皇帝出去游玩会选择条件艰苦的荒漠戈壁呢。
此地处于西部大漠,海拔高达三千多米,自然条件恶劣,隋炀帝一行曾遭遇暴风雪袭击,士兵折损大半,跟随的官员也多死于中途。总之,隋炀帝这趟可谓是吃尽苦头,狼狈不堪。但他的西巡并不是毫无意义,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到达西北如此偏远的地区,只有隋炀帝。
且在途中,隋炀帝还设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促成了西北地区的团结稳定。
公元611年,隋炀帝三征高丽。
第一次征伐高丽,深得民心,再加上隋炀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人们都自发组织参军,为国征战。为了此战万无一失,隋炀帝在国内大量征召现役、预备役等士兵,准备充足后,便引军出征高丽。遗憾的是,此次征伐因多种因素未能成功。
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召集军队,准备征伐高丽。此次准备更为充分,计划周密,再加上隋军兵强马壮,攻下苟延残喘的高丽犹如囊中取物。然而,天不助隋,出征高丽前夕,杨玄感起兵造反,隋炀帝被迫撤军。至此,第二次出征高丽宣告失败。
公元614年,隋朝虽叛乱已平,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隋朝危机四伏。但隋炀帝仍不顾国内形势,再次举兵征讨高丽,此次虽最终获得胜利,高丽国王出城投降。但隋朝国内民众厌战情绪涨高,在有心势力推动下,起义频发。
隋炀帝见国内爆发起义,无心再战,遂率军赶回。
隋朝的覆灭可以说令人惋惜,按照当时综合国力,隋朝称得上强盛之国,然而,隋炀帝为人自傲、急功近利,迫切建功立业,导致国力大损、民不聊生。尤其是后来三征高丽,两次失败,向来自傲的隋炀帝,自然不愿如此屈辱战绩流传后世,便不顾国内形势,发动第三次征伐。
此战,虽获得胜利,却失了天下。
尽管隋朝在三征高丽中,实力大伤,但剿灭叛军还是没有问题的。遗憾的是,隋炀帝并不是死于起义军手里,而是死于宫廷政变。隋炀帝死后,其手下唐国公李渊,同时,也是隋炀帝的表兄弟,打出为“杨广报仇”的口号,剿灭各地叛军,包括鲜卑势力与农民起义军。
其实,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计划迁都丹阳。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多是关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北逃中原。之后,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叛变杀了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
而后,618年的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自此,李渊创立了唐朝。公元619年,其子李世民政变篡位,是为唐太宗。
唐朝的盛世离不开隋朝之功,隋朝建立的诸多基业被唐朝捡了便宜,隋炀帝为唐太宗作了嫁衣。然而,唐朝人在编撰隋朝历史时,却将隋炀帝描述成千古昏君,还赐予谥号“炀”,对其进行羞辱。
而唐太宗,弑杀其兄其弟,篡位夺权,却成为了千古明君,二人如此差异对待,令人唏嘘。
620年,东突厥的处罗可汗派人迎接萧后及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来东突厥,立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杨政道管治,建立“大隋”,史称后隋,“有众万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于定襄”。
630年,唐朝出兵灭亡东突厥,另外分兵攻破定襄,后隋才灭亡。
参考资料:
『《隋书》、《大业杂记》、《被低估的帝王》』
1.《1000年隋朝看这里!这个朝代被世人低估了,若没有它的存在,一千年前的中国将会倒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00年隋朝看这里!这个朝代被世人低估了,若没有它的存在,一千年前的中国将会倒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