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纸被认为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公元105年,湖南阳人蔡伦利用植物纤维制作了历史上第一张适合使用的纸,人类的文明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影响了全世界。
在追求“快”的社会里,人们早已用机械化、现代化的工业设备生产纸张。古法“手工抄纸”等手艺已经逐渐失传。然而,在湖南隆回县滩头镇,却奇迹般地“收藏”了原版的古法“手工抄纸”,仍然使用着东汉时期蔡伦所发明的那一套完整工序,其原材料、工艺、程序等,都一丝不苟,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民间一道‘绝迹的风景’。
近日,小鱼与朋友慕名来到隆回县滩头镇桃林村,探访古纸作坊,零距离接触传统古法“手工抄纸”。
滩头镇,距隆回县城30公里,楠竹遍野、清泉相绕。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朝,滩头镇就已家家户户造纸,被誉为“南方纸都”。清乾隆年间,滩头镇的“玉版纸”被选为贡品,闻名天下。清末民国时期,全镇共有纸作坊2000多家,“手工抄纸”一度达到鼎盛。其中色纸、木版年画、香粉纸被称为“滩头三绝”。
然而,随着造纸的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现代机械造纸技术的冲击,“手工抄纸”衰落下来。传统手工纸作坊开始大面积萎缩,手工抄纸匠们纷纷转行。随着老艺人们一个一个逝去,手工抄纸技艺濒临失传。
在桃林村古色古香的烟冲古纸作坊,有幸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手工古法抄纸”的第46代传承人李志军及他的一家。
提起“手工抄纸”,李志军满满地全是自豪与骄傲,他从事手工抄纸行业已有30多个年头。
李志军告诉我们,滩头镇一带漫山遍野盛产楠竹。楠竹生长快、适应性强,是最优质的造纸原料。“手工抄纸”的制作相当复杂,需要历经伐竹、备料、沤制、踩料、煮滑液、配料、抄制、整坨、榨干、溜纸、启纸、焙纸、齐纸等十三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
每年小满时节,李志军和作坊的工人都要到山上砍楠竹。这个时节的楠竹,纤维柔韧度刚刚好,容易发酵,也极少有杂质,是“手工抄纸”最好的原料。把砍伐回来的楠竹断成六尺左右的竹筒,刮去青皮,古称“杀青”。劈成两指宽一片的“白料”,并将白料五十斤左右一捆进行绑扎。将“白料”放入已经调配好的石灰水料凼中并覆上稻草等待发酵。
大概发酵45天后,料凼里的竹子开始变软。工人们要清洗竹料和料凼,重新投入石灰进行第二次发酵,这一次的发酵时间是根据气候和温度来决定的,一般也要45天左右。经过两次发酵后,天然微生物分解洗去竹子的青皮,纸料的沤制才算完成。
而后,又经过多道工序。其中抄制是最为重要的工艺环节。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李志军示范了好几遍。他双手端着抄纸竹簾入水,来回晃荡两下,再端出竹簾时就是一张厚薄均匀的纸了。他说,一张纸的厚薄好坏全在于抄纸师傅,稍不留神,抄出来的纸张就会厚薄不匀均,不平整,不细腻。这种技法主要靠在日常抄纸中的不断总结摸索而日益熟练掌握。
李志军的作坊每天可制作1200余张手工纸。
从砍下楠竹“杀青”,到一张“手工抄纸”制作完成,需要花上100天。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械操作,故又称为原生土纸。烟冲古纸作坊制作出来的“手工抄纸”,纸张金黄,柔软细腻,细而薄,柔韧而不脆,遇水后不卷不皱,吸色性能好,且纹络如织,具有机械纸不能比拟的质感,还有一缕清香味。
可是,“手工抄纸”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李志军说,“手工抄纸”主要为滩头年画与香粉纸提供原质纸。“手工抄纸”比宣纸更适合写书法,因为深受书法家们的喜爱。
近些年,烟冲古纸作坊对纸品进行改良,相继创新出书画纸、文物包装保护用纸、手工古油纸、玫瑰花香纸、明信片纸、古面巾纸等多个新品种,滩头“手工抄纸”更好地融入生活。李志军说,他还收到了故宫博物院等文物部门的订单,供包装古文物、修复古字画,以及做书画之用。因此他家的手工纸品经常供不应求。
2014年12月,滩头“手工抄纸”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李志军成为传承人。烟冲古纸作坊成为集生产、创新、传承、展示、研学为一体的重要基地,也是滩头“手工抄纸”有史以来最大的作坊。如今,李志军1984年出生的儿子也继承了抄纸手艺,为传承古法造纸做着努力。李志军的两个孙子也天天陪着他在作坊工作,“手工抄纸”技艺已经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亲爱的朋友们,在这个什么都快节奏的年代,你还愿意用一百天等待一张纸的诞生吗?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工抄纸”技艺会消失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文/图 纳兰小鱼
1.《探秘湖南隆回手工抄纸:传承1300多年 故宫修复文物都用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探秘湖南隆回手工抄纸:传承1300多年 故宫修复文物都用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6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