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野美在书里打转,救爸爸。
西汉初期,临淄有一个叫纯玉的人。
他担任过太仓长(仓库管理负责人)。
后来他师从精于医道的公孙阳庆,获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淳于意辞官从医后,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名闻遐迩,求医者络绎不绝。
由于淳于意时常在外行医,上门求医者常失望而归;而且他为人正直,谨慎负责,不会冒昧用药,然而却不被一些患者家属理解,反责怪他未尽全力。这就导致医患关系比较紧张。
怨气积久,必酿祸端。
后来,曾经得罪过的权势之人告发淳于意,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
当地官府审理后,判处淳于意肉刑。肉刑意味着要被切割身体上的器官,例如鼻子、手脚等。
按律令,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执行。淳于意曾经为官,因而要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她们都去送父亲,抱在一起悲泣。
于是淳于意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时,女儿没一个能帮忙的。"
最小的女儿、15岁的缇萦(读作tí yíng,音题迎)听到这话很悲愤,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
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做为犯人,一路上父女俩备尝辛酸。
到长安后,淳于意被关在狱中。缇萦一心想营救父亲。
她听说只有当今皇帝才有资格赦免罪刑。而且当时有规定,若子女愿做官府中的奴婢,可赎父罪。
于是,她决定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
上书中写道:
我父亲为官吏时,清正廉洁。而今他犯法受刑。我很悲痛死者不能复生、受刑者不能长出新的肢体,即使他们想悔过自新但也没机会了。我希望牺牲自己而去官府做奴婢,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够改过自新。
幸运的是,这个卑微的倾诉上达天听,转到了汉文帝手上。
西汉以孝道思想治国。而且每个皇帝死后的谥号中都有个“孝”字。
汉文帝更是出名的大孝子。
母亲薄太后身体不好,重病瘫痪多年。文帝常在榻前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的仔细侍奉。
每一剂药,他都要先尝尝苦不苦、烫不烫,然后才亲自喂给母亲。
薄太后心疼儿子处理朝政已很疲乏,认为侍药这类小事,交待给侍从做就可以了。
文帝即跪下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您有生之年亲自做点事,那么何时有机会才能报答养育教导之恩呢?”
此即《二十四孝》中“汤药亲尝”的典故。
文帝还关爱全国的长者,规定凡80岁以上者每人每月可领取米、肉、酒等,90岁以上者每人再加领赐帛、棉絮等,而且必须由县官亲自送达。
国家尊崇孝德的政策,以及文帝的以身作则,使士庶官民们深受感化,纷纷仿效。
于是,关爱、孝敬老人成为社会上普遍的道德风气。
这次,文帝读了缇萦的上书后,深为她的孝心所感动,就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肉刑。
接着,在一番反思后,文帝下诏:
《诗经》中说“君主应该开明宽厚,象父母一样爱护百姓。”但是现在百姓有了过错,还没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这就使得有人想悔过自新却无路可走。肉刑很残酷,也不符合道德教化的原则。所以应该废除肉刑,采用其它处罚代替,并且要对现有刑制进行改革。
这一年是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是被载入中国法制史、社会文明史的重要纪年。
一个富有孝心而勇敢的少女,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同样富有孝心而仁慈的皇帝,于是就有了美好的故事结局。
小小女子缇萦,因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被人们称赞有加。
东汉班固诗赞:“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宋代无名氏的《鹧鸪天》中赞到:“弄璋错写何妨事,爱女从来甚爱儿。”
“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被编入《二十四孝》,千古传诵。
这个事件也产生了一个成语---改过自新。
一件普通的民事案件,竟然惊动了最高统治者,轰动了全国,更成为刑法改革的导火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文景之治
西汉建国时,由于刚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生凋敝。
于是刘邦采用“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治理天下。
刘邦死后,爆发了诸吕之乱。最后代王刘恒被迎立为帝,即文帝。
刘恒的母亲薄氏出身低微,为人善良纯正。后来薄氏母子离开汉廷,到偏远的代地居住多年。因而他们相当了解民间疾苦。
刘恒继位后,仍然为人宽容平和,恭俭仁厚,提倡节俭、简朴。
他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国策,以民为本,减轻田租(土地税),省约刑罚、赋役,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肉刑在人类社会的源头久远,是对犯罪者处以肉体的惩罚,“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在夏朝时就已沿用。
肉刑主要有墨(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等。
它不仅使人遭受肉体痛苦,而且受刑后的生理特征明显且陪伴终生,因而也具有耻辱刑性质。
秦朝时实行苛刑酷法,野蛮残忍的行为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也是秦朝短命暴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而,在西汉初期,统治阶层对秦朝亡于暴政、酷刑的感受明显,故而反思也很持久、深刻。
于是,自汉高祖开始,逐渐废除了一些酷法。到文帝时,更是大胆改革刑制,注重用仁德、礼仪之术,"以德化民"。
《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
汉文帝的德化政绩,受到世人的尊崇。
西汉末年战乱时期,赤眉军攻占长安后,西汉皇陵均被破坏、盗掘,唯独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护。当然这也与他生前生活简朴、死后未厚殓重葬有关。
汉文帝从一个低调、不起眼的皇子能登上皇位,是个偶然、幸运;但他之后的政绩令人刮目相看、称道,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好、最成功的的皇帝之一。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之后,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
自汉高祖到文帝、景帝的七十年间,极为重视礼治和教化,以黄老思想治国,轻徭薄赋,宽缓刑罚,以德辅刑。
而且以孝道为核心,逐渐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教化体系。
这个国策,也减轻了人民所受的压迫剥削,提高了生活幸福指数,营造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政通人和,犯罪率急剧下降。
社会秩序稳定,加之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昌盛,国力逐渐强盛。
史称"文景之治"。
《资治通鉴•卷十五》:"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国力基础。
史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缇萦上书救父事件,产生了“蝴蝶效应”,促使汉文帝反思并进行刑制改革。
一个底层民众的呼吁上书,让一件普通的案子,变成了一件典型的案子。因案成例,因例成律,最终竟影响到了国家法律的重大修订。
这在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改革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刑制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大转折点,对后世中国的法制进程影响深远。
汉文帝此举,也等于是为自己的统治业绩加了分,从而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的出现。
这一切,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永载史册,称颂千古。
1.《14岁人体夏朝,干货看这篇!谁说生女不如男?15岁少女缇萦的一封信,催生了文明盛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4岁人体夏朝,干货看这篇!谁说生女不如男?15岁少女缇萦的一封信,催生了文明盛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