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时候被称为“商军”,起源于春秋战国,是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寿镇”(又名慢津)驻地,有“小北京”的美称,康熙皇帝将“两个辛苦省,千秋忠勇”命名为“小北京”。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辖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县、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子洲县、清涧县等2区10县,总人口375万人。 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爱心城市 ,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 ,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碱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点。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1]
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米脂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僭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榆林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成化七年(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国函209号)批复同意撤销横山县,设立榆林市横山区,以原横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横山区的行政区域,横山区人民政府驻横山街道北大街9号。
行政区划
榆林市面积43578平方千米,人口364.5万人(2015年)。
榆林市下辖2区10县、156个乡镇、16个街道办事处、2974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宁夏,北连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为府谷县古城乡刘家坡村,最西端为定边县刘峁塬乡,最南端为定边县白马要乡铁角城。东西最大长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95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
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榆林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气候条件
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东北部最高,南部最低。一年之中5~8月日照较多,12~翌年2月份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异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长。
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多高云,冬季平均气温-7.8~4.1℃,气温变化梯度大,梯度方向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日增温0.2℃左右。但由于西伯利亚极地干冷气团仍不断南下侵袭,使得春季温度很不稳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骤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陆气团和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气温高,天气炎热,各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22~68天。气温梯度小,梯度方向近东~西;秋季在极地气团的侵袭和稳定控制下,迅速降温,尤以10~11月最为剧烈,平均每天降温0.27℃。
水文条件
榆林市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均较短小,较大的河流主要是四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汇入黄河的河流以黄河为侵蚀基准,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其中无定河上游流向三折),支流呈树枝状并从下游到上游增多。较大的河流下游为基岩峡谷,比降较大,支流少而短直;中游一般河谷宽阔,漫滩阶地发育,河道宽浅,较大的支流多在中游汇集。上游多发育在老谷涧上,河流深切成黄土(部分底部切入基岩)峡谷,比降大,多跌哨,流向受古地形的谷、涧走向控制,支流较多,但一般较直。
自然资源
榆林市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2%、43.4%、99.9%和100%。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
煤 炭预测694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全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天然气预测资源量4.1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气田4个,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资源量6亿吨,探明储量3.6亿吨;岩盐预测资源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7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湖盐探明储量1794万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2]
榆林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占全国1/3。每平方米土地下平均蕴藏着6吨煤、140立方米天然气、40吨盐、115公斤油。
- 煤炭:预测694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榆林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侏罗纪煤田是该市的主力煤田,探明储量1388亿吨,占榆林市已探明煤炭总量95.7%,埋藏浅,易开采,单层最大厚度12.5米,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35%)、中高发热(28.470-34.330mj/kg)的长烟煤、不粘煤和弱粘煤,是国内最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煤田主要分布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横山六县区。石炭一二叠纪煤田是稀缺的焦煤和肥气煤,探明储量54.74亿吨,单层厚度15.47米,煤田主要分布在神木和府谷两县。
- 天然气:预测储量6-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该市靖边和横山两县。气田储量丰度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有机硫极微,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地,含没面积2300平方公里。
-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
-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50%, 其潜在价值达33万亿元。探明储量8854亿吨,主要分布在榆林、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吴堡等地。
- 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
此外,还有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人口民族
榆林市常住人口:榆林市常住人口为 33600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 3198981人相比,十八年共增加152456人,增长4.8%。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榆林市地接甘、宁、蒙、晋四省区,是陕西省的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12个县(区)共有35个少数民族4890人,其中以回族人数最多,有3902人,主要分布在定边县。其他少数民族:蒙古族429人、满族179人、苗族29人、彝族71、土家族38人、藏族76人、壮族35人、朝鲜族19人、僳僳族18人、维吾尔族12人、布依族10人、傣族10人、哈尼族7人、黎族6人、土族6人,其他19个民族共43人。
经济概况
综合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地下资源发现较迟,国家大的产业项目未在榆林布局,这里仍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以及靖边天然气田的探明,榆林的经济从单一的农业型经济模式向综合型经济模式转变,其中煤炭、化工、电力、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较快。1988年以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体系。到1992年,榆林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68亿元,比1980年增长218%;国民收入17.57亿元,增长17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11亿元,增长150%;财政收入1.51亿元,增长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71元,增长10倍。
2017年,全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大关,达3005.7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0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94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808.76亿元,增长7.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68.3%和26.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9005元,约合14546美元。[3]
农业
榆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游牧区域,农业不发达。秦、汉两代王朝对这一地区采取屯兵守卫和移民实边的垦殖政策,这里遂成为农牧交错发展或亦农亦牧地区。
东汉末年,战乱纷繁,陕北地区因汉族南迁,农业又退居次要位置。西晋以后,历经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榆林地区仍然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唐朝时,奖励农垦,榆林农业得到发展。北宋时期,延安、绥德、神木等地实行屯军募民,垦植耕种,农业生产继续有所发展。但唐、宋两代榆林地区仍是农牧交错、亦农亦牧之地,尚有一些森林资源。人口虽较前增加,但水土流失尚不严重,垦植尚未过度,大体维持生态平衡。
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为解决部分军粮,陆续扩大开垦规模。到明万历年间,榆林地区北部6县境内就开垦屯田345万亩,相当北6县现有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延、绥两地军垦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农业成了社会经济构成的主要成分,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
清朝在榆林地区境内也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农民在长城内外开荒种地。随着长期移民和军屯的增加,内地的农业技术也随之传入;晚清和民国时期,以开荒扩耕为增产手段、广种薄收的不良做法没有改变,植被继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唐宋开始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过度垦植,形成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1980~1988年榆林各县先后出现了许多科技户、专业户、专业村(重点村)。农业生产已开始由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向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转化,由封闭式自给生产向开放性商品生产过渡,全地区大部分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1989年,榆林伏旱连秋旱长达80多天,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5.44亿公斤,仍比1987年增长26.7%。
2017年,榆林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25.8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72亿元,增长5.8%。在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109.48亿元,增长7.0%;畜牧业产值85.60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5.94亿元,增长13.2%;渔业产值0.84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86亿元,增长6.9%。
工业
新中国成立前,榆林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除国民党22军开办的几个小厂外,其余均系私人开办的小手工业作坊,生产工艺落后,质量差。1949年榆林有各类工业企业62个,总产值323.9万元,主要产品仅有原煤、食盐、陶瓷、地毯、食油、纯碱等6种。
2017年,榆林完成工业总产值312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工业增加值1991.41亿元,增长13.6%。其中,全市62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999.17亿元,增长17.9%;增加值1952.01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7.71亿元,增长9.3%;增加值39.40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59.37亿元,增长1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7%;轻工业完成产值39.80亿元,增长3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
商业
榆林商业活动开始较早,在尧帝时人们就在井边进行交易,在战国时期榆林就有交易场所——市、市内有各种各样的“肆”,秦时榆林肤施已成为秦都咸阳与西北地区联系的冲要。晋义熙九年(413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各族人民10万人在今靖边县白城子营筑统万城,此后一个时期,统万城成了“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珍宝,万方辐辏,集于辇下”,财富集中、商业繁荣的城市。
宋淳化三年(992年),占据榆林西北部地区与宋朝抗衡的党项拓跋部物资匮乏,首领李继迁请宋朝解除陕北边禁,设立集市,得到宋廷的允许。党项人以“马、牛、驼、羊之产”,宋朝则以“金银、缯帛之货,互通有无,各得其所”。次年,宋朝又取消了不许党项人所产之青、白盐入境的禁令,允许党项人在宋朝沿边以青、白盐交换谷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党项拓跋部首领李德明请求宋朝在陕北等地、宋与拓跋部交界处设“榷场”,得到宋朝的允许后,在榆林今榆林市碎金驿村、佳县通秦寨、神木等地相继设置了榷场。
西夏建国后,除沿边互市、榷场的贸易外,西夏常常通过派遣使节,深入宋朝内地进行贸易。乾顺时,“夏国进奉使入边,辄鬻其所乘马,边人以价值贱,争市之,于是使者带马日多”。西夏、宋朝即使在两国进行战争期间,边民间的贸易从未停止过。
从元代直至民国时期,榆林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经济贸易交换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长城沿线,先后设立有红山市、神木市、府谷皇甫川等市。从清朝直至民国时期榆林的蒙汉互市都非常活跃。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在榆林镇川、鱼河、神木、安边等地设立物资“统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资进出陕甘宁边区。但陕甘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发展了经济,并制定优惠政策,使边区商业日益兴旺。
2017年,榆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餐费收入30.30亿元,增长11.1%,商品零售239.90亿元,增长17.0%。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243.90亿元,增长10.9%;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60.30亿元,增长31.1%;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3.60亿元,增长27.6%;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5.90亿元,增长22.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2.5%。
开发区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榆林高新区”,前身为“榆林经济开发区”)。2011年,陕西省政府批复,榆林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名后的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享受省级高新区的相关政策,园区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加工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和环保产业;将设立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培育一批增长极、以点带面引领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务院批准榆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陕西省获批的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
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榆林开展大规模勘探,榆林全市已发现矿产8大类48种,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且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1998年7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获原国家计委批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正式启动。为了开发陕北富饶的能源化工资源,国家计委于2003年3月正式批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榆林启动建设,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为榆林、延安两市,面积8万平方公里。
社会事业
城建环保
“十二五”期间,榆林中心城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0多亿元,是“十一五”的四倍;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0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18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比“十一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榆林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32.4%、37.67%、16.66平方米。 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气化率达到83%。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芹河新区、东沙新区组团式开发建设拉开序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技术评估。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7%。建成垃圾处理场1座、粪便处理场1座,建成公厕225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
随着榆林市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清洁”四大工程,建成火电脱硫脱硝设施53台,淘汰落后产能16.4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3%,中心城区最后39台燃煤锅炉完成改造,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全部超额完成,市区、各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75%,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75%。启动PM2.5监测工作,全年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6天,较上年增加14天。 全市各监测断面无劣V类水质,其中无定河米脂断面水质由四类改善为三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医疗卫生
2018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39个。其中,医院10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37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83所,其他医学培训机构14所。医院按类别分,综合医院69所、中医院15所、专科医院20所;按级别分,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24所;按所有制形式分,公立医院41所、民营医院64所。
2018年,全市实有床位数17248张。其中,医院床位13448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85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15张。医院中,按类别分,综合医院10596张、中医院2226张、专科医院601张;按级别分,三级医院3495张、二级医院5740张;按所有制形式分,公立医院10036张、民营医院3412张。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5.10张。
教育
榆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山西和京津的文化影响较大。开化程度显然高于毗邻地区。榆林内,历史上南边的6县比北边6县发达。榆林最早的官办学校——儒学,唐初建干绥德,而靖、定、横儒学创建较晚。明朝中叶,随着延绥军事政治中心北移,榆林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民国时期,杜斌丞创办榆林中学。
1949年以后,榆林教育大体经历了这样3个阶段:卓有成效的17年(1949~1965),遭受重大破坏的“文革”10年(1966~1976),拨乱反正和改革提高的12年(1977~1989)。到1989年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30所,其中小学5893所,初中179所,高中26所,农业职业中学14所,技工学校1所、中专8所,大专2所,成人学校4所,成人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405140人,职工人数达到28775人,其中专任教师24727人。
截至2018年末,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48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217所,职业中学21所,小学549所,幼儿园542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招生177327人,毕业187026人,在校学生数576705人。在校学生中,小学218110人、初中107615人、高中87368人、职中(高职)35718人、特殊教育553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8766人,代课教师597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8%和99.7%。
从2011年开始,针对榆林城区学龄人口激增与立足于榆林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学校“上学难”、“大班额”等迫切问题,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出台了《榆林城区学校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十二五”期间,在榆林城区新建、改扩建42所中小学、幼儿园,之后又调整为45所。截至目前,45个项目中,已累计投用19个,累计新增教学班432个,新增学位19770个;剩余26个项目中,2014年底竣工18个,2015年底竣工8个,届时,45个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后,将累计新增教学班1299个,新增学位61080个,榆林城区“上学难”、“大班额”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在原有全市范围内实施义务教育“零收费”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再免除学前三年幼儿保教费和高中阶段学生学费。更针对农村人口向城镇大批转移的实际情况,专门出台了外来人员子女与当地居民“一律平等、就近入学”的原则。
高等教育学校
榆林市第一中学
榆林市第二中学
榆林市苏州中学
榆林市第十中学
榆林市实验中学
榆林第二实验中学
榆林育才中学
横山中学
横山区第四中学
绥德中学
绥德县第一中学
神木中学
神木县第四中学
神木县第七中学
府谷中学
府谷县第三中学
靖边中学
靖边县第三中学
定边中学
定边县第四中学
米脂中学
清涧中学
子洲中学
吴堡中学
历史文化
文化艺术
榆林地区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形成两汉时期的文化高潮。由于榆林地理位置独特、且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榆林的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政治动乱,经济凋蔽,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本世纪20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杜斌丞、魏野畴、王森然等人的极力倡导,伴随着思想解放,榆林一扫过去沉闷的空气,文化事业出现了转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进入中学课堂,进步文化社团开始出现。1942年以后榆林大部分地区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展新文化运动,秧歌剧、墙头诗、新民歌十分活跃,文化事业充满生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发展迅速。在群众文化、民间艺术、文学艺术、图书、电影、戏剧诸方面出现了崭新局面。
- 民俗
榆林市共有12县(区),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区)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牧业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 民间艺术
名称简介横山老腰鼓横山老腰鼓于1998年和2016年两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横山腰鼓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横山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绥德石雕绥德石雕工艺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为七大类别。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历史记载
天下雄镇
《明史》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第一百八十二 忠义六是这样记载榆林的: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士常不宿饱。乃慕义殉忠,志不少挫,无一屈身贼庭,其忠烈又为天下最。事闻,天子嗟悼,将大行褒恤,国亡,不果。
《明朝那些事儿》这样写榆林:“我曾查阅明代兵部资料,惊奇地发现,秦兵的主力,大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陕西榆林,‘榆林’,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据说每次打仗的时候,压根不用动员,只要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
两守孤城,千秋忠勇
崇祯十六年(1643年),榆林精兵被调走,“榆林益空虚”,榆林城被李自成大军包围,但榆林坚决抵抗,坚守12天,无一人投降,最终陷落,全城殉国,《明史》记载:“其忠烈又为天下最”。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周世民叛军围攻榆林城,榆林军民奋起抵抗,坚守城池3个月,迫使敌军退去。
康熙皇帝闻报后,于当年闰五月十四日欣然命笔“两守孤城,千秋忠勇”赐榆,以示对榆林军民两次守城壮举的嘉奖。
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
饮食
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 饷、搅团、圪 、凉粉、碗 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 ”,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
榆林饮食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在市区和各县、乡以及主要景区附近大小酒店、餐馆林立,相当普遍。榆林本地特色风味有:羊肉系列(如烤全羊、烤羊肉、炖羊肉、羊杂碎等)、荞面系列(如荞面饴馅、荞面讫铊)、小米、豆制品系列(如豆腐宴、水煮豆腐)、土豆系列(如土豆宴)、红碱淖特色水煮鱼等。
特产
大红枣
榆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特产之一。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平均单果重12.6克,大者达35克,鲜果含可溶性糖43.48%,还原性糖40.82%,蔗糖2.53%,核肉比为0.5:2.5,好果率达90%以上。在《中国枣树志》审定会上,榆林大红枣享有很高的评价。
洋芋(土豆)
榆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榆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全地区年产量在15亿公斤以上。主要种植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因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营养丰富,含淀粉较高,比其它产地高2%,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洋芋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深受洋芋产区欢迎的热门良种。
绿豆
榆林具有绿豆生长发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产的大明绿豆粒大、整齐、色泽好,是国内外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无毛绿豆、无硬实豆,千粒重6.6—7.6克,是籽食和生豆芽的上乘产品。
横山绒山羊
横山县绒山羊是从1979年始引进辽宁白绒山羊作父本、以陕北黑山羊作母本,以提高产绒性能为目的,采取简单育成杂交,经杂交改良、横交固定和选育提高培育而成的具有产绒量高、绒纤维细长、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白绒山羊新品种。 它的主要外貌特征是:全身皮毛白色、毛绒混生,具有银丝光泽、体格中等、结实紧凑,头轻小,面部清秀,额顶有长毛,颌下有髯,公母羊均有角,以拧撇为主,颈宽厚、颈肩结合良好、胸深背直、四肢端正、蹄质坚韧、尾瘦而短、尾尖上翘、乳房发育良好、乳头大小适中。公羊头大颈粗、腹部紧凑、睾丸发育良好。
荞麦
“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回家”。这是广泛流传在陕西荞麦著名产区——榆林黄土高原的一首歌谣。它栩栩如生地把荞麦的特征特性描绘了出来。
海红果
海红树是本县的传统果树,属世界稀有树种。海红果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钙量高,为水果之冠,素有“钙王”之称,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之功效。全县共有海红树15067亩,已有20万株挂果,年产鲜果1500-2000吨。利用海红果制成的饮料、果脯、罐头、果丹皮、海红干、果酒、糖葫芦等,是天然的绿色食品行销北京、上海、广州、贵阳、西安、浙江等10多个省市,年收入100多万元。
风景名胜
景点名称简介
榆林古城
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 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榆林建城历史已有五百多载。榆林古属雍州,号称“小北京”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镇北台下有号称“塞上蓬莱”的红石峡,城南有“龙穴藏珍”的黑龙潭,榆林现存青云寺、悬空寺、金刚寺、梅花楼、万佛楼、普慧泉等名胜古迹。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镇北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榆林市城北红山顶上。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陈运和诗赞“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 进戏出戏扮将士”。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红石峡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是东邪西毒的拍摄地。
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
以沙漠森林草地景观和无形的民间风俗——陕北民歌、民俗为主,以人文景观为辅,融回归自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城郊型森林公园。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沙漠森林公园。
红碱淖红碱淖,国家“AAAA”级景区,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海拔高度1100米,大陆性季风气候。湖面41.8平方公里,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平均水深8.2米,最深水位12米。红碱淖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1995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陕西省十大自然风景名胜区和十大诚信单位,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统万城遗址统万城,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盘龙山古建筑群(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北的盘龙山上,盘龙山原名马鞍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自成行宫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其侄李过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宫依山据险,前后2层90级台阶,将秀丽别致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联结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巅。白云山佳县白云山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道教名山,又名嵯峨岭,山势西北东南走向,雄踞滔滔黄河西岸,山上松柏苍郁,重岩叠嶂,夏秋之季常有白云飘绕其间,远远望去若隐若现,素以“关西名胜”闻名于世,国家“AAAA”级景区。
易马城遗址
位于城北4公里镇北台与红石峡之间,俗称“买卖城”。明嘉靖初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息战议和,共商沿边界开放,设互市11处,交换双方所需物品,易马城即互市之一。吴堡石城
吴堡古城,又叫吴堡石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吴堡县宋家川镇北2.5公里黄河西岸山巅。吴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它地处黄河高原之东陲,黄河中游之西滨,扼秦晋交通之要冲,头枕黄河,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门外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它又坐落在黄河天险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誉为“铜吴堡”。
旅游攻略
景点概况
榆林速览
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历史悠久,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绵延曲折的明长城穿境而过,将陕北黄土高原和广袤的毛乌素沙漠隔开,便成就了这座塞上古城的独有风韵。九曲黄河浩浩荡荡,辽阔的大漠苍凉壮美,镇北台上,昔日大漠孤烟,边塞雄关上的万丈豪情犹在;红碱淖边旁,遗鸥飞翔,天高云淡,舒适惬意。悠扬的信天游飘过黄土高原,热情洋溢的秧歌舞遍陕北大地,冬暖夏凉的土窑洞,精致喜庆的陕北剪纸......榆林人用自己的方式将这片土地装点出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最佳旅行时间
榆林地区四季分明,春季多风沙、夏季多雨、冬季寒冷,一般秋季(9-11月)的气候、温度适中,最适合来榆林游玩。
穿衣指南
榆林风沙很大,尤其是春季,常有扬沙天气,且日照强烈,防风、防晒的物品一定要携带齐全,另外,榆林早晚温差较大,需准备御寒衣物。特别是在秋冬季,更要注意气温的变化。
消费水平
榆林地区的消费水平不算很高,一般中餐人均在20-30元左右,中等偏上条件的住宿一般在150元/晚左右,交通费也不算高。在榆林市区玩一圈,一天基本上除了吃饭,其他花销可以控制在100元之内。
1.《2226年前的秦朝时空旅行,干货看这篇!城市简介----榆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226年前的秦朝时空旅行,干货看这篇!城市简介----榆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