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作家马伯庸的小说改编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盛唐天宝三年上元节时,静安寺在长安城调查了刺客制造的恐怖行动。
让人印象颇深的是,剧中对唐长安宫廷以及民间的一些生活细节展现得细致入微,比如将傩舞、胡旋舞、歌伎许鹤子(原型“许合子”)等艺术形式和相关人物娓娓道来,看似不起眼的闲笔,展示的却是大唐盛世气象万千的歌舞文化,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盛世文化精神,襟怀宏放、魄力雄伟,其文化自信洋溢其间。一
唐代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而其皇帝多是富有才情的人物。特别是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他们不但重视国家文化艺术发展,兴办学校、创设教坊,而且自己精通文艺,多有创新。因而,唐时的元正(春节)、上元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从宫廷到民间,到处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的景象,热闹非凡。
唐朝的“太常寺”是掌管礼仪祭祀乐舞的最高行政机关,设正三品太常寺卿一名,下设有少卿、丞、博士、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等官员,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两个机构是负责歌舞演艺的。除此之外,还开设教坊、梨园,教坊专掌俗乐舞、俳优、杂伎等娱乐性表演活动,男女兼用,女乐居多;梨园的乐工舞人则是从坐部伎和宫女中挑选出来的优秀者,梨园相当于“国家歌舞团”,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艺人,专门负责训练、培养乐舞人才,创作、表演音乐舞蹈和百戏等。唐朝的演艺事业非常繁荣兴盛,据《新唐书·礼乐志》云:“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每到大年除夕,皇帝在大明宫的麟德殿大摆筵席,举行团拜会。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由前、中、后三座殿阁组成,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三倍,不仅面积宽阔,而且布局科学合理,尤其适合搞大型的宴请和演出活动。每逢除夕,朝中的文武百官、重臣和官员亲属,宫中的嫔妃、宫女、太监等汇聚一堂,陪伴皇帝“入阁守岁”,通宵达旦,狂欢10多个小时,大伙一边饮酒叙旧,一边观看歌舞演出。
二
《新唐书·礼乐志》载:“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而会。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太极殿,有司设群官客使等次于东西朝堂,展县,置桉,陈车舆,又设解剑席于县西北横街之南。”每年除夕,皇帝要接受百官、使节和来宾的跪贺,观看太常寺举办的大型歌舞表演。歌舞晚会在气势浩大的傩舞表演中开场,数千名演员浓妆艳抹,粉墨登场。大唐的歌舞表演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滑稽幽默的相声小品(优人表演),又有气贯长虹的大型舞蹈;既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杂技魔术,又有扣人心弦的功夫表演;既有美妙绝伦的宫廷歌舞,又有别具一格的异国风情。唐太宗曾有《守岁》诗描写当时歌舞晚会的盛况:“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由于唐朝国力强大,社会思想开放,各民族及外国文化均能被充分吸收、融合。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舞蹈活动十分普遍,观赏舞蹈表演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一大要素。唐朝乐舞达到了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是古代汉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汉族民间、经过艺术加工,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燕乐舞蹈大量涌现,堪为唐代舞蹈的一大特色。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在乐舞艺术上有所创新,更重视对原汁原味的西域乐舞精髓的直接吸纳,其时创作的许多乐舞为历代唐朝皇帝所继承。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之自制乐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这就是唐代的三大舞蹈。其中《七德舞》是在唐太宗亲自指导下编排的,原名为《秦王破阵舞》(即《秦王破阵乐》)。是唐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平定刘武周时,由军队创编出来的军乐。士兵随乐起舞,形成独特形式的军舞。李世民即位后,凡庆典歌舞表演则必有此节目,唐太宗说:“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秦王破阵乐》是唐代极有名的乐舞,被誉为大唐的国歌,名声远播海外。表演时,一百多人执戟披银甲而舞,前有战车,后列军阵,有三次变化,每次变为四阵,伴唱者歌唱《秦王破阵舞》的乐曲,极具气势。《新唐书·礼乐志》说:“《上元舞》者,高宗所作也。舞者百八十人画云五衣色,以象元气。”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歌舞至玄宗朝而达到极致,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律,热爱歌舞的风流天子,他曾创作《霓裳羽衣曲》。唐朝的歌舞演员也是群星璀璨,杨玉环之类都属于御用演员,迎娘、蛮儿、念奴等教坊里的明星经常参加宫廷举办的大型歌舞表演。《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有唐玄宗评价念奴唱歌的文字:“帝谓妃子曰:‘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宫妓中帝之钟爱也。”另外,唐朝的诗人们如果能在除夕之夜被招进宫中陪皇帝一起守岁则是荣幸之至。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有幸进宫陪武则天守岁,即席赋诗《守岁侍宴应制》一首,描写了除夕皇宫的欢宴盛况:“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三
大唐时期的语言类文艺节目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歌舞演出中,经常会穿插一些插科打诨的语言类滑稽戏,如优人表演。唐代优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演出频繁,记载众多,从宫廷到州府以及民间都有其身影。史料文献里提到的优戏有弄参军、弄假官、弄孔子、弄假妇人、弄婆罗门等。弄参军是唐代优戏中极有代表性的一类,表演者口齿伶俐,语言诙谐幽默,类似现在的相声、小品,从宫廷到民间受到了普遍欢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娇儿诗》里便有“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的句子。
唐代的幻术杂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唐人蒋防在《幻戏志》里就描写了魔术表演的情景:“乃于席上以瓦器盛土种瓜,须臾引蔓生花,结实取食,众宾皆称香美异于常瓜。”看后令人瞠目结舌。唐赵麟的《因话录》中记有“透剑门伎”一项,说用锋利的刀剑编扎成狭门过道,表演者乘小马从刀丛剑林之间穿驰而过。如果技艺不精,坐骑驾驭不灵,就会触及刀剑,人马立毙。唐人所著的《封氏见闻录》则描写了宫廷的绳技、高跷、踏肩蹈顶等杂技的高超技艺。此外,还有载竿、爬竿、顶竿、车上竿戏、掌中竿戏等项目表演也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令人目不暇接。这些节目在表演时,偶尔还会开辟第二现场,在宫殿外边举行,与民同乐,就像现在央视春晚的分会场一样。对此,诗人张祜曾作诗赞叹:“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诗中提到的赵解愁,是教坊中擅长竿技的拔尖者,经常进宫表演节目。当时涌现出很多像赵解愁这样的演艺界明星,如公孙大娘、穆氏、王内人、王大娘等。刘晏在《咏王大娘戴竿》中云:“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而唐玄宗更是别出心裁,其组织的舞马表演阵容强大。据史料记载,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皇帝都会在宫殿前举行盛大宴会,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以及各少数民族首领的朝贺,并以舞马助兴。上百匹盛装舞马随着鼓乐而翩翩起舞,领头的舞马则纵身跃上三层高的木板,被大力士举起来在上面旋转如飞,现场可谓是高潮迭起。(郑 言)
1.《2018年交流会唐朝歌舞团视频专题之唐朝的歌舞小品杂技魔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8年交流会唐朝歌舞团视频专题之唐朝的歌舞小品杂技魔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