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秦朝

【210年秦朝】秦二世元年:大秦帝国崩溃的开始

秦二世胡亥一直是昏君的代名词。特别是成语,指鹿为马的出现,使秦二世成为世人眼中完全无能的人。(莎士比亚)。

可是否有人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秦二世胡亥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又或者说,秦二世胡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再说秦二世元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位皇帝胡亥真正在位的第一年,他到底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在短短的不到一年里,就让天下大乱呢?果真就是秦二世自身无能昏庸导致的吗?

本文便以秦二世元年作为切入点,重点分析秦二世胡亥在上位后的第一年里发生的事件,从而探究秦二世胡亥与秦帝国崩溃的关系。


秦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的10月到公元前209年的9月(秦时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

这一年的胡亥在史书中有两个年龄:一者为二十一岁;一者为十二岁。

按学者李宝通在其文章《秦二世十二岁即位说》中的观点:

秦二世即位之年龄,学界多谓二十一岁,然考之史实则似不符。《史记》引《秦记》原作十二岁即位;少子即幼子说不易推倒;胡亥缺乏起码的政治和生活常识,是非不分,甚至难辨鹿马;胡亥无淫乱记载,也未曾留下后代;胡亥童趣未泯,思路幼稚。诸多迹象表明,秦二世十二岁即位说应可成立。

综上,按照这里的论述,本文便采用太史公在《秦记》中记录的“二世生十二年而立”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一年的胡亥才只有十二岁。

再按照史书中的记载,胡亥即位后并未赐封母亲,所以他的母亲应该很早就去世了。如此,十二岁的胡亥虽然即位皇帝之位,成为天下至尊,可这同时也意味着他彻底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虽说这是古人,但十二岁的年龄,无论如何也都只能算作一个孩子。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又要承担起当时最艰难的重任,也就是所谓的治理天下。

看似好像就是上天在和胡亥开玩笑。

但可惜这并不是玩笑,而是真实的历史。

于是就这样,十二岁的胡亥迎来了他登基后的第一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

十月,秦二世元年的第一个月,秦廷总共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原中车府令赵高升迁为郎中令。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十二岁的胡亥在这一年年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老师赵高担任九卿之一的郎中令。

很显然,此时的赵高已经彻底得到了秦二世的信任了。

其实秦二世不信任赵高又能如何?虽说秦二世已经成为了皇帝,可才不过十二岁的年龄,同时大秦政局均由丞相李斯等人把控,那么胡亥要想掌权就只能重用自己信任的人。可就当时而言,满朝文武能真正能为胡亥所信任的,不就只有那个曾教导自己数年的老师赵高吗?何况自己的皇位也是赵高一手扶持上来的,因此秦二世能够完全信任赵高并不奇怪。

第二件事:为始皇帝建“帝者祖庙”。

当时的秦廷不仅以秦二世的名义下诏增加始皇寝庙和祭祀山川的物品,同时还责令群臣讨论祭祀始皇庙的事。

然后群臣们最后得出结论:第一,始皇庙作为天下最尊贵的庙宇,所有的贡品应该优先始皇庙使用;第二,祭祀始皇庙的时候,需要秦二世亲自捧酒祭祀;第三,将秦襄公以下的宗庙全部废除,并以始皇庙为皇帝祖庙;第四,皇帝仍然需要自称“朕”。

史书中在之后并没有记录秦二世的态度,但是从之后秦二世依然复称“朕”,那就说明当时的秦帝国确实是这样做了。

第三件事:布告天下,大赦罪人。

虽然《史记》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秦二世即位后大赦过,但是在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二世元年文书》中却明确提到了这一点: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县赋援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亟布。

如上,这就是那篇在秦二世元年发布的政府文告。在这里面明确提到一点,那就是“尽为解除流罪”,因此秦二世元年确实曾以秦二世的名义进行过大赦天下。只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这道大赦命令好像并没有完全贯彻下去。

以上就是秦二世元年年初第一个月做的事,因为是年初,所以事比较多也是正常。

之后发生的事,按照史书中记载的秦二世和赵高密谋的话:

二世与赵高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对赵高说,我还年少,刚刚即位,百姓尚未归附;而先帝之前就经常用巡视天下来显示强大,从而制服天下;今天如果我不延续先帝的做法,岂不是就无法统治天下了吗?

虽然这只是秦二世与赵高的谋划,但事实上此次秦二世出巡恐怕并不仅仅是自己的意见,因为秦廷主要大臣如李斯等人都一起去了,所以真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

毕竟在帝国刚刚发生权力交接之时,皇帝及主要大臣便迫不及待的再次出巡天下,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但无论如何,秦二世确实是率领着百官浩浩荡荡的巡视天下去了。

下面再看秦二世出巡的具体路线图:

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上记录,秦二世是先抵达碣石,而后再抵达会稽的,那么再按照秦帝国当时存在的国家道路分布图:

则能够符合秦二世通行的路径,大概有以下这两条:

第一条:从咸阳出函谷关,经东海道抵达朐地,而后沿着并海道北上抵达碣石,接着再沿着并海道南下抵达会稽。

这条路径太过反复,而且之后秦二世在抵达会稽后又继续北上辽东,因此秦二世走这条路的可能性并不大。

第二条:直接从咸阳北上经直道抵达北边道,而后沿着北边道东进抵达并海道,最后沿着并海道南下抵达碣石和会稽。

如上图所示,显然这条路径相对更合理一点。

也就是说,秦二世车队最先做的就是北上视察边境防务,而后东进抵达碣石,接着南下抵达会稽。

到了会稽之后,秦二世与一众大臣便开始仿照秦始皇之前一般,立石颂功。

不过这里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如後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胡亥说,之前的金石锲刻都是始皇帝的行为,今天沿袭了始皇的名号却没有记录始皇,如此时代越来越久远,后代便不能更好的牢记始皇帝的丰功伟绩了。

于是丞相李斯、冯去疾和御史大夫德便说,我们请求在刻石上全部刻上这份诏书,就能说明白了。并且他们三人还是冒死请求。

在这里,一方面能够说明当时的秦帝国内部确实还是由丞相李斯、冯去疾和御史大夫德三人控制;另一方面从他们三人的集体发声也能看出,他们至少是团结的。

而后,秦二世便同意了他们三人的建议。

其实不同意也没办法,一个十二岁的皇帝,面对三个权倾朝野的重臣,他有反驳的余地吗?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秦帝国的主要官员基本上都追随秦二世出巡了,那么原来的政府事务又会交由谁来处理呢?

一年前始皇出巡的时候,好歹都是留守右丞相冯去疾坐镇咸阳,如今到好,一股脑的都出来了。

这点史书中虽然没有记录,但肯定是有人坐镇咸阳的,不过也能看出当时群臣对于秦二世的态度,至少是没有对始皇那样的尊重。

而后的秦二世便又北上辽东从北边道绕行回咸阳,但是在回去的途中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正如之前秦二世在会稽立石的时候,丞相李斯、冯去疾和御史大夫德三人的“昧死请”。表面上他们三人是在尊重秦二世,但其实就是在逼迫秦二世就范。

于是就有了秦二世和赵高的密谋:

於是二世乃遵用赵高,申法令。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很敏锐的从那三位大臣的言语中,体会到了他们对自己的逼迫态度。于是便询问赵高,如今大臣不服,官吏们也很强硬,而诸公子也肯定不会认可自己,那么该怎么办呢?

其实胡亥这里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年少登基的帝王都要面临的现状。

所以赵高便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两条建议:

第一条:清除异己

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趁着群臣跟随秦二世出巡期间,率先动手,将地方和中央凡是与诸臣有关的人员全部都处理掉。如此上可威震天下,下可去除异己。

第二条:培植亲信

明主收举馀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里赵高则是希望秦二世下令,彻底颠覆原有的帝国权力秩序,也就是所谓的让卑贱者显贵,让贫穷者富有,让疏远者亲近。

换言之就是,当今大臣们之所以能够强逼秦二世,就是因为以那些大臣们为首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所以要想对抗那些大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那些不属于他们的人群因为皇帝而得到显贵的位置,因此那些人就会帮助秦二世来对抗群臣。

平心而论,赵高的这两条建议并不能说错,毕竟作为一名刚刚即位的帝王而言,想办法将全力握在手中也是人之常情。

但问题就在于,此时的秦帝国内部并不稳定,而秦二世与赵高又如此急功近利,势必会让秦廷从中央到地方都陷入党争之中。

这种事在太平时期的确不算什么,但在危机时刻却能给予帝国致命一击。

秦二世不算愚笨之人,但他对于局势的判断还是太过幼稚,所以便贸然同意了赵高的建议,开始了疯狂捕杀:

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於内宫,议其罪独後。《史记·秦始皇本纪》

当时秦二世还远在巡游天下期间,然而一个使者几封诏书便能将盘踞在秦诸公子身边的那些郎官们一网打尽。可以看出,当时的秦二世胡亥确实是掌握了兵权,否则绝对没有那么高的效率。

另外秦二世的这次行动应该也是绕过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执行的,毕竟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针对“大臣不服”的问题,所以怎么可能给他们通知呢?因此有理由相信,这次行动就是一场纯粹的以军队强行干预政治的军事行为。

也就是说,当时秦二世直接派遣使者拿着自己的兵符抵达咸阳,而后通知驻守军队行动,再按照早就写好的人员名单进行逐个捕杀。

这一点从赵高给秦二世分析的那句“今时不师文而决於武力”也能清晰的看到,此时天下真正能够决定胜败的只有强大的武力。所以至少从这方面来看,作为秦二世身边唯一可以信任的大臣,赵高的眼光不可谓不精准,而之后群臣们也就是这样败给赵高的。

至于所谓的“以罪过”,看似是按律抓人,但如此短的时间内,又怎么可能获取到那么多的罪证呢?所以无非就是圈住一个大概范围,集中清剿罢了。

另外不仅是咸阳,包括地方大员也是一样,各郡县凡是和中央重臣及诸公子有关系的官员,一律捕杀。

于是随着这场政治大清洗愈演愈烈,便逐渐形成了史书中记录的:

宗室振恐。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史记·秦始皇本纪》

面对秦二世和赵高的雷霆一击,秦宗室之人全部惶恐不安,而群臣们凡是敢上谏的则一律视为诽谤,于是连下层百姓也都一样深深的感受到了来自秦中央的杀气。

其实秦二世的行动主要还是针对上层统治阶级,尤其是郡一级的主要官员,大都因罪下狱了。县级和县以下的官员则基本没有太大影响。只能说此次秦二世的行动确实有点惊世骇俗,毕竟一次性处理那么多高官,任谁遇到这种情况都难免会恐惧的。

四月,二世还至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时距离对于宗室和大臣的清剿也已经逐步进入尾声了,所以秦二世这时候回到咸阳,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那就是收拾残局。

那么此时的秦二世又做了什么呢?

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史记·秦始皇本纪》

首先是继续修缮阿房宫。

其次是按照始皇帝在时的原有方略安抚周边四夷。

最后是征发精锐步卒五万人驻守咸阳。

可以看到,秦二世做事的节奏并非是完全胡来的,而是非常讲究章法。

他很清楚,对于宗室和大臣的集中捕杀,势必会引起他们的集中反抗。

也就是在《李斯列传》中记载的“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很多人对于秦二世确实已经有了反心。

所以秦二世便在咸阳一带部署了五万精锐部队,以应对突发的变故。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同时期秦二世的做的事还不止这些,比如继续修缮驰道和直道等等。

当然还有一件事非常关键,那就是秦二世正式下令废除了秦帝国内部仅存的一个名义诸侯国,卫国。

是岁,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卫绝祀。《资治通鉴》

如上,这一年秦二世废除卫国最后一名君主卫角为庶人,由此卫国覆灭。

而这句话更是被史学家司马光列在了秦二世元年发生事件的最后尾部,其中含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如果卫国还存在,那么秦帝国施行分封制度便还有章可依,毕竟秦始皇帝都没有废除卫君,那就说明秦始皇帝并不反对这种形式的分封制度。

但是秦二世如此行为,却无异于是在公然向天下宣示,郡县制度就是大秦此后唯一认可的制度,分封制度绝对不可能。同时秦二世还大肆捕杀始皇的儿子,更是断绝了很多人最后的希望。

其实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本身并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制度,因为就制度而言,分封内部本身也是存在郡县的,无非就是大型国家与小型国家的区别。

但是对于那些有志天下的人来说,分封制度却又是很多人得以入仕的机会。

因为按照郡县制的要求,官员都需要从中央派遣,并且只能通过中央才可任命。而分封制度,则给予了地方相对较大的权限,同时也让天下士子有了更多的选择。

所以对于几百年来都一直存在的规则,秦帝国想要通过一二十年就彻底消除,无异于痴人说梦。

另外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先秦数百年存在的国别矛盾。尤其是以战国七雄为范围,各国的百姓之间无论是从习俗还是文化方面都是有很大差异的。简单的一刀切虽然能够压制住这种矛盾,但并不能完全消除矛盾,反而会进一步激化这种矛盾。

因此无论是后来的楚霸王项羽还是汉高祖刘邦,他们在有能力宰割天下的时候,都选择了分封,不是因为他们想分封,而是他们必须要承认这种现状。

所以秦二世的种种行为,如果放到后世,也并非一定就是亡国之患,但放在秦帝国刚刚建立的那个时期,却正是压倒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秦二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大秦还是始皇帝在时的那个大秦,而天下却已经无法再容忍另外一个始皇帝了。

于是,距离秦二世回到咸阳才不到四个月,随着大泽乡戍卒陈胜的振臂一呼,天下便随之大乱。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上记载,秦二世元年七月,戍卒陈胜在楚地反叛,自称楚王,占领陈地。而后山东各郡县便纷纷起兵杀秦官,以响应陈涉,同时自立为侯王的更是不可胜数。

然后面对陈胜的反叛,秦二世又是什么反应呢?

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史记·秦始皇本纪》

当时的使者从东方来禀报秦二世,熟料却被秦二世下狱。而后又有使者来报,却是报喜不报忧,于是秦二世遂大喜。

这里的记载虽然被很多人视为秦二世平庸无能的表现,但请注意这是两个时间点。也就是说,分别有两批使者前来报信,但是报的内容却截然相反。

另外从秦二世不断询问的记载来看,秦二世也并非就是完全不在乎东方的叛乱,相反的是他非常在意,所以每当使者前来,他都要反复盘问。

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是,为何秦二世会有如此奇怪的行为呢?为什么说东方皆反的事能让秦二世如此生气呢?

按说如果反了,直接镇压就是了,可为何没有任何秦二世采取行动的记载,反而就是一味询问使者呢?

所以说,很有可能当时正值秦二世与诸臣对峙的关键阶段,而诸臣用来反驳秦二世的理由就是他做的事会造成天下叛乱。

因此秦二世以为这就是那些使者们为了配合诸臣,故意来诓骗他。

当然了,这里仅为猜测。只是从这里的记录,再对照前面的记录,可以看到秦二世确实已经逐渐难以掌控局势了。换句话说就是,此时的秦二世已经快要丧失了对于政府的控制了。

所以秦二世根本就无法判断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何况他才从东方回来不到几个月,怎么他在的时候不反,偏偏他回来就反了,有这么巧的事吗?

事实上就是这么巧,只是秦二世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都无法接受这件事。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此时秦廷内部以郎中令赵高为首的帝党心腹和以李斯等人为首的大臣团体马上就要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了。所以无论是秦二世还是李斯等人,都无心兼顾外面的战事。

于是,战事就这么越拖越久。

直到秦二世二年初起义军正式攻入函谷关之时,秦帝国才有了真正的应对准备,但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综上,秦二世作为一名只有十二岁的少年,他其实已经算是尽力了。只是秦二世因为太过年轻,所以他只能一味的去仿照始皇帝的治国方式。于是始皇帝出行,秦二世也出行;始皇帝修缮阿旁宫,修缮驰道和直道,秦二世也继续修缮这些工程;始皇帝不会容忍大臣干涉自己,秦二世也一样想办法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总之,年少的秦二世就仿佛是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始皇帝一般,从各个方面都向始皇帝努力看齐。

但可惜的是,真正属于始皇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接下来的则是另外一个时代。所以秦二世错就错在他不该完全模仿秦始皇,以至于让原本能够有机会缓和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因此秦二世并不能说是昏庸或者无能,只是他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应对这种变故。所以大秦的覆灭也并不能完全归集于秦二世一人身上,毕竟说破天他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试问如果始皇帝也是十几岁的时候接手这个帝国,就一定会做的更好吗?恐怕也不见得。

不过大秦的崩溃,确实是开始于秦二世元年。而秦二世做的很多事情,也的确是加速了大秦崩溃的进程,只是这并非就是秦二世有意为之。

事实上大秦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存在很大问题了,只是因为始皇帝的突然猝死,才让本该发生的动乱出现在了秦二世时期。

因此大秦的最终崩溃,自然也是始皇帝和二世皇帝共同造成的。

(完)

1.《【210年秦朝】秦二世元年:大秦帝国崩溃的开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10年秦朝】秦二世元年:大秦帝国崩溃的开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6820.html

上一篇

【一个人从秦朝穿越过来的动漫】专题国漫黑马《秦侠》你看了吗?穿越剧,兵马俑中的活人俑,值得一看

下一篇

一个小说有秦朝还明朝专题之不小白不烂尾的三本历史小说,主角杀伐果断不手软,独自扛起大任

210年秦朝看这里!15分钟轻松读懂秦朝丨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

  • 210年秦朝看这里!15分钟轻松读懂秦朝丨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
  • 210年秦朝看这里!15分钟轻松读懂秦朝丨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
  • 210年秦朝看这里!15分钟轻松读懂秦朝丨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

210年秦朝,干货看这篇!15分钟轻松读懂秦朝丨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

  • 210年秦朝,干货看这篇!15分钟轻松读懂秦朝丨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
  • 210年秦朝,干货看这篇!15分钟轻松读懂秦朝丨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
  • 210年秦朝,干货看这篇!15分钟轻松读懂秦朝丨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
210年秦朝看这里!秦朝历史年表

210年秦朝看这里!秦朝历史年表

210年秦朝相关介绍,导游指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也被史学家称为“万岁的开旗”。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朝廷任免,中央对地方有很大的控制权。秦始皇又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