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6年
金朝成立:司马炎粉墨出道
公元266年,曹魏末代皇帝赵焕先阳、司马炎即位,建立了秦朝。
此前两年,魏国出兵灭亡蜀汉后,魏帝曹奂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并将其晋升为晋王
、加九锡。司马昭成为了曹魏历史上第一个异姓诸侯王,他有了自己的封国——晋国。但司马昭并没有前往自己的封地,而是继续待在都城洛阳。如此曹魏政权两个体系并存。司马昭在晋国的体系下,拥有独立的军权、官吏任免权和行政权。而且晋王和魏帝在礼仪上是同等级的。
司马昭并不满足于此,他的最终目标是登基称帝。为此他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他预先组建了一个新王朝的体制,以取代魏国的旧体制。司马昭被封晋王后,他就上奏让司空荀顗制定礼仪,中护军贾充订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论官制,太保郑冲总揽其事加以裁定。另一方面他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曾经想过选定次子司马攸为继承人。司马攸早前被过继给了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司马昭认为他的权力是来自司马师的。他曾表示要将大权还给司马师的后人,以报答司马师。此外司马攸品行良好、才华出众、为人公正,名望要超过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所以司马昭有意让他继承晋王的爵位。但朝中很多大臣支持司马炎,尚书仆射裴秀就是其中之一。
裴秀和司马炎的关系非常紧密。他为了帮助司马炎树立良好的形象,时常给他出谋划策,让他预先记住,方便在司马昭询问时回答。在司马昭询问群臣的意见时,左长史(负责相府内的日常事务)山涛(竹林七贤之一)、司徒何曾、中护军贾充、裴秀等大臣都主张立司马炎。司马昭最后也如愿选定了司马炎为继承人。万事俱备后,司马昭原本马上就可以称帝,但他在265年因病去世了,称帝的遗愿只好由司马炎来完成。
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爵位,并担任相国。不久,魏帝曹奂下令召集群臣在京城南郊设坛,举行祭天仪式,派特使捧着皇帝的玉玺、绶带和诏书,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就像当初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曹丕一样。
司马炎假意多次推让。何曾、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终于接受禅让。司马炎称帝后,将曹奂封为陈留王,让他迁出了都城洛阳,到邺城居住;允许曹奂出行时举天子的旌旗,可以像天子一样祭祀天地、给皇帝上书时可以不用称臣。司马炎还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还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他还将朝中的文武官员普遍提拔两级,将贾充提拔为车骑将军、封鲁公,裴秀封巨鹿公,将郑冲提拔为太傅、封寿光公。
至此,魏国正式灭亡。三国当中仅剩的东吴在280年被晋朝灭亡后,三国时代也就此终结。
结论:司马炎称帝标志着魏晋嬗代的历史进程最终完成。
公元266年
孙皓打压儒家士大夫:亡国的祸根
264年东吴第三任皇帝孙休去世,权臣张布考虑到内忧外患,没有拥立孙休年幼的儿子继承皇位,改立孙休的侄子孙皓为新帝。公元266年开始,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为加强皇权,开始对儒家大族出身的官僚集团进行打压。
孙皓能当上皇帝,全靠儒家官僚集团的支持。两年前先帝孙休去世,按理继承皇位的应该是孙休的儿子孙雨单。但孙雨单还不到10岁,大臣们觉得皇帝太小于国不利,就违背孙休遗愿,改立其侄子23岁的孙皓为帝。骤然为帝的孙皓担心皇位不稳,就拉拢儒家士大夫们,对他们进行重用,以期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世家大族出身的陆凯就被任命为镇西大将军、荆州牧。
但皇位稳固后,孙皓就不满于这些大族出身的官员对皇权的制约,开始着手打压他们。当然孙皓开始也没想下狠手,只想离他们远一点,减少他们对皇权的干涉。具体方法就是迁都。当时东吴的都城是建业(今南京),但这里世家大族云集,孙皓就借口说从卦象上看,迁都武昌对国家更好,所以不顾众臣反对,兴师动众迁都了。但他征调大批百姓进行搬迁,以致民怨沸腾,发生了叛乱。吴兴人施但聚集万人,劫持宗室子弟孙谦,企图拥立他为新帝取代孙皓。虽然叛乱很快被平定下去,但孙皓想想还是后怕,放弃了迁都打算,返回了建业。所以他想摆脱世家大族的努力没有成功,为解除这些人的掣肘只能另想办法。
他想出来的主要办法就是用寒门子弟对付儒学士人。他制订“校事”制度,提拔寒门子弟做负责人,用严苛的标准考核士人的工作。他还成立一个叫“弹曲”的部门,也由寒门子弟负责,专门举报士人的不法行为。在孙皓的鼓励下,这些人罗织罪名,陷害忠良,大批儒学士人被迫害。而大批奸佞小人为自身发展计,都甘当孙皓的打手,朝堂顿时被佞小占据,文人官僚人人自危。
士人领袖陆凯觉得如此下去并非长久之计,就想推翻孙皓,然后在先帝孙休的儿子中选一人即位。正赶上孙皓要去祖庙祭拜,需要带领三千人做护卫。陆凯就跟孙皓提议说,可以请老将丁奉做卫队首领。陆凯本来想,丁奉同情士人,只要他领导卫队,就可以控制孙皓。但孙皓忌讳丁奉是先帝旧臣,并不信任,拒绝了陆凯的提议,坚持左将军留平担任卫队首领。陆凯又去拉拢留平,但留平胆子小拒绝参加。而陆凯跑前跑后的折腾也引起了孙皓的怀疑,他虽然不知道陆凯要密谋什么,但为防万一,增加了祭祀卫队的人数。没有留平做内应,卫队人数又近乎翻倍,风险太大,陆凯无奈,只好放弃了发动政变的想法。
事后孙皓探知了此事的前因后果,不禁脊背发凉,将孙休的几个儿子全部毒死。陆凯因为年事已高,又资历太深,孙皓没有惩处他,但陆凯死后没多久,家人就被孙皓流放外地。陆凯死后,士人群体失去领头羊,更无力抵御孙皓的清洗,逐渐凋零。
结论:在孙皓的严酷打压下,东吴士人群体分崩离析,东吴政权也因此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持,实力一日不如一日。甚至后世学者分析说,失去儒学大族的支持是东吴最后灭国的最重要原因。
被称为明君的孙皓,到底做错了什么,成为了孙吴最后一任国君
公元279年
晋灭吴之战:三国重归一统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动伐吴之战;280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晋朝成功统一全国。
此前魏国在司马昭的主导下,灭亡了蜀汉,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魏吴两国对峙的局面。司马炎在继承其父司马昭的王位后,登基称帝,建立了晋朝。司马炎即位之初,和东吴维持了大体的和平局面。但司马炎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一直在为攻打吴国做准备。
从268年开始,东吴经常主动侵扰晋朝。晋朝因为北方鲜卑人的威胁,面对东吴的侵扰只是采取守势。司马炎派荆州都督羊祜与吴将陆抗对峙。羊祜在荆州经营多年,治理有方,吸引了很多吴地的居民和将领归附。此外,司马炎还命令益州刺史王濬在蜀地建造战船,训练水军。279年晋军在与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人家不秃头)交战时杀死了他。晋朝北方边境局势稳定后,司马炎将伐吴事宜提上日程。尽管朝中很多重臣并不赞同伐吴,但司马炎还是在279年颁布了《伐吴诏》,晋朝二十几万大军分六路向东吴进攻。
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仙由下邳向涂中方向推进,安东将军王浑由寿春向横江方向推进,建威将军王戎由项城进攻武昌,平南将军胡奋由江夏进攻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率军自襄阳向江陵方向进军,王濬和巴东监军唐彬率军由巴蜀顺江东下。
王濬的水军从成都出发后,尽管在建平城(今湖北秭归县)受到了吴军阻碍,但绕过建平后,王濬水军接连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夷道(今湖北宜都市)等吴军据点。由于杜预先前在荆州攻克了吴军的各个据点,王戎也攻克了武昌,王濬得以顺利通过荆州和武昌,率领大军继续沿着长江东进,直逼吴都建业。为了保证上游的王濬水军顺利东下,王浑在扬州方向攻克了寻阳(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但王浑部将张乔的七千兵马被东吴丞相张悌和将领诸葛靓率领的吴军包围,张乔假装投降了吴军。
张乔所部差点被诸葛靓杀害,但张悌以“杀降不祥”为由阻止了诸葛靓。王浑得知张乔被俘后,率军准备前去救援张乔。两军形成对峙局面,吴军向晋军冲锋三次之后未能破坏进军阵型,不得已退兵。晋军趁吴军退兵时大举进攻,原在吴军中的张乔也趁机攻击吴军,吴军溃败,诸葛靓等人败逃。王浑得以率军进占横江(今安徽省和县,与建业隔岸相对)。当时虽然有人劝王浑渡江攻打建业,但王浑仍希望和王濬会师后,一同向建业进军。
司马伷也推进到涂中(今安徽滁州市内)一带,并派遣部将率军直逼长江,与建业隔江对峙。司马仙部下王恒率军渡江作战,击破吴国江防守军,俘获吴将蔡机,并迫使诸葛靓等人投降。
此时的建业外围的据点已经全被晋军攻占,只等王濬水军一到,就能攻取建业。不过王濬的水军在逼近建业时,遭遇了准备阻击他的吴军将领张象率领的水军一万余人。但东吴士兵望见王濬的旌旗就纷纷投降或逃亡了,张象很快也向王濬投降。
孙皓原本想让将领陶濬再组织水军,阻击王濬,但士兵却于出发前夜逃亡。孙皓分别遣送使节向王濬、司马仙、王浑请降,试图分化晋军,但是没能起效。王濬率领大军进入了建业,孙皓只好出降,东吴灭亡。
结论:东吴灭亡后,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正式结束,晋朝统一全国。
1.《关于266年建立晋朝我想说中国古代史(三国)(二十一:晋朝建立、孙皓打压儒家、晋灭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266年建立晋朝我想说中国古代史(三国)(二十一:晋朝建立、孙皓打压儒家、晋灭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