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县、安徽六安市下关县位于大别山东岸和巢湖之间的中山、丘陵、平原地带,面积2100平方公里。

下辖15个镇、6个乡,常住人口77.2万(2018年)。2019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299.4亿元,人均38782元。

舒城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峰万佛山海拔1539米,最低处杭埠镇胜合村海拔6.8米。西南山区峰峦秀丽,林茶葱茏。中部丘陵起伏,盛产桑麻栗果。东北为冲积平原,沃野平畴,沟渠纵横。

舒城,古为群舒地,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舒县,五年(前202年)分舒县西境置龙舒县,以县有龙山而得名。《左传》杜注:“舒西南有龙舒,东汉侯国,六朝县废”。据《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考证:舒县遗址在今庐江县城池村池埂大城畈(西晋时移今舒城县治),龙舒遗址在今舒城县龙河口镇。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封兄子刘信为羹颉侯,领舒、龙舒二县。刘信在其封地兴建七门堰,为我国古代重要水利工程之一。刘信墓俗称舒王墩,在今丰乐河北岸,今肥西县四合乡境内(原为舒城县地)。

三国初年,吴、魏二国拉锯江淮,庐江郡被一分为二。后因战乱日久,人口离散,魏国撤销了舒、龙舒二县建制。

三国归晋后,西晋复立了舒、龙舒二县。永嘉之乱(南匈奴军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最终覆亡西晋的历史事件)后,宋撤销了龙舒县,并入舒县。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析原龙舒县南境置吕亭左县。后二县(舒县、吕亭左县)俱废,地入庐江县。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合肥县南境及庐江县西境置舒城县,因其治故舒县城(今舒城县城),故称舒城县,属淮南道庐州。后历宋、元、明、清,俱属庐州。

大约清末、民初,今舒城县北部桃溪镇一带,曾归六安县管辖,不迟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仍回归舒城县管辖。

民国初年地图

1926年地图

民国25年(1936年)1月1日,将舒城县西南角的主簿原、沈家桥、姚河等三个乡(约176平方公里)划给新设的岳西县管辖。

由舒城划归岳西的地区

1938年地图

1955年7月,将丰乐河北岸舒城县所属的长郢乡、傅圩村,以及三河镇位于丰乐河南岸的镇区划归肥西县,将丰乐河南岸原属肥西县的乡村划归舒城县。

1996年10月,为整治杭埠河下游河道,将舒城县杭埠镇管辖的迎水庵村划归庐江县,将庐江县福元乡所属的潘湾、薛泊、六丛、郑圩等5个村划归舒城县。

今舒城地图

舒城县西南境位于大别山腹地,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适合茶树生长。明末清初时创制的舒城兰花茶,很早就成为宫廷贡茶。

舒城兰花茶,以芽叶相连于枝上,形似一枚兰花而得名。舒城兰花茶外形条索细卷呈弯钩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纤毫尽露。

1.《【1926民国分县地图】安徽舒城县建置沿革及县域变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26民国分县地图】安徽舒城县建置沿革及县域变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