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天下大乱的局面,“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大一统国号。

不过,西晋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却并不高。

这主要基于两点原因。

一是司马氏并吞三国后,并未将主要精力放在励精图治和休养生息上,反而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即形成了骄奢享受之风,所谓穷人衣不蔽体,富人斗富成风;二是西晋大一统局面持续时间非常短暂,自公元280年灭吴完成三国一统,仅仅过了20年即爆发大规模内乱,并最终引发五胡内迁,中原沦陷。

西晋覆亡后,虽然司马睿在建康重建了晋朝政权,但因胡夷南侵,大批士族南迁,偏安江南的东晋不仅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权,也导致了大片北方国土的彻底丢失,这其中就包括成乐浪和带方。

乐浪和带方的由来。

乐浪和带方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秦末汉初,燕国人卫满趁乱夺得箕子朝鲜王权,建立卫氏朝鲜,并公开摆脱藩臣地位,与汉朝叫板。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5万水陆并进,攻破王险城,灭亡了卫氏政权,将其地改设为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到三国曹魏时,又撤并为乐浪、带方二郡,这一建制一直延续到了西晋时期。

而晋朝在永嘉之乱后的南渡,导致乐浪、带方与中原王朝之间形成了关山阻隔,变成了一块海外飞地,这对于实行郡县制的两地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东边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南边是三韩部落,而北边则是蠢蠢欲动的高句丽。

高句丽的崛起。

据《后汉书》记载:“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高句丽设县的初衷,是用于安置生活在这一带的夫馀、濊貊等部落。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馀人朱蒙擅自建国称王,但因其处在西汉王朝统治下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汉朝并未采取任何应对性的军事举措。

终两汉400余年,高句丽虽然建立王国,但始终处于玄菟郡下辖。公元242年,高句丽曾试探性的向辽东发起军事挑衅,这次冒险为高句丽带来灭顶之灾。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发兵远征,历时六月,斩高句丽1.8万人,攻破其王都丸都城。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乐浪和带方两郡能在四战之地中不受侵蚀,所凭借的正是中原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然而,这一切随着永嘉之乱戛然而止。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西晋在乐浪、带方的军事统帅张统(三国名将张辽之孙)弃城西归投奔慕容廆,高句丽势力趁机渗透。据《晋书·地理志》记载:乐浪郡下辖6县3700户,带方郡则辖7县4900户,汉人百姓超过3万人。随着张统的弃守,宣告了中原王朝对两郡统治的终结。

3万孤忠守国土。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盗墓的泛滥,在朝鲜黄海南道等多地陆续发现了魏晋时期的古墓纪年砖,所刻年号从西晋永嘉七年(313年)一直到东晋元兴三年(404年),时间跨度近百年。

在凤山郡文井面胎封里1号墓和安岳3号墓又先后发现张抚夷墓(年代为348年)和佟寿墓(357年),所刻铭文分别为:带方太守、乐浪相,墓中壁画形象的刻画着一群穿着汉服的出行队伍簇拥着墓主。

显然,无论是所用年号还是墓主官职、服饰、墓葬习俗,均与高句丽格格不入。此后,黄海南道信川郡发现的青山里土城址(原带方郡南新县故址),发现了大量乐浪时期的砖、漆器、陶片等遗物,铭文可见王、韩等原乐浪汉人大姓,时间最晚为5世纪初。

由此,一个结论产生了,在张统弃守乐浪、带方之后,两郡近3万汉族百姓迁徙至带方郡,以青山里土城为中心,坚守着这块被中原王朝放弃的海外飞地。而东晋年号墓砖的出土,也证实二郡百姓曾通过某种途径(很大可能是海路)获知了东晋的消息,艰难的守护着半径10公里的仅剩国土近百年。

此后,4世纪后叶墓葬中纪年铭砖的烧造急剧减少并终结于5世纪初,或许表明这块受了百年的飞地,最终还是为高句丽所吞并。而5世纪初,也刚好是东晋王朝终结的纪年。

后记:唐朝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为唐朝所灭,臣民迁入中原各地。自此,这个由汉朝地方郡县裂变而来的东北亚国度,永远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后汉书》《晋书》《黄海道凤山郡、平安南道顺川郡及平安北道云山郡古迹调查略报告》《乐浪·带方郡时代纪年铭砖集录》《三国史记》

1.《100以下晋朝汉服看这里!西晋灭亡,3万百姓坚守海外飞地,穿汉服守汉俗用华夏年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0以下晋朝汉服看这里!西晋灭亡,3万百姓坚守海外飞地,穿汉服守汉俗用华夏年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