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秦朝

2014雅安联考秦朝至唐宋地方专题之汉代文物讲述“雅安故事”

青铜器

西汉?嗯?打架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

不仅如此,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出土的诸多文物中,汉代文物占据了重要地位,汉代也是历史上文物最多、最珍贵的朝代。

汉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个古老文明、浩浩荡荡的东方帝国,曾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而今,世人总是好奇它的繁华与变迁,总是想从史料书籍上寻找更多的答案,可惜那也是沧海一粟。

自西汉、东汉以来,古人在科技、文化、地理等领域已取得不少的成就。在雅安这片古老、文明、神秘的土地上,一批一批属于汉朝的文化也随之出现在人们面前。近日,记者走进市博物馆,通过馆藏汉代的日用品,管窥那段已经远去的汉代历史、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

从文物中透视汉代生活

盥洗,今日看来乃极平常之事,然而古人却将其上升成为了特别讲究的事情。

先秦诸多文献均提到盥洗,如《仪礼》《周礼》《礼记》等,不仅日常饮食起居少不了,还把盥洗上升为礼制。

在商周,行“沃盥之礼”的用具常为盘、匜。

原来,匜是一种盛水的青铜器。用的时候盛好水从上往下浇手,底下会有一个配套的青铜器“盘”来承接流下来的水。简而言之,就是个洗手用的水瓢,一种盥洗用具。

西汉早期,匜延续战国晚期的风格,西汉晚期,匜基本消亡。

在市博物馆二楼展厅,一枚铜匜安静地陈放在展柜内。

记者凑近一看,发现该器皿造型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生活用具水瓢或舀水器,前有矩形长流,底部无足。

“在现代社会,不管社会地位如何、有钱没钱,洗脸用的都是质地差不多的脸盆。可在汉代,不同等级的人洗脸、盥洗用具的材质却大不相同。在汉代,铜器仍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铜洗只能是汉代上流社会的人才有资格使用。普通百姓一般用的只是木洗、陶洗。”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程树芳介绍说。

该匜青铜质,高12.7厘米、流长6.6厘米,流宽5厘米。记者细看,该文物表面虽然被氧化锈蚀,但保存基本完好,工匠仅用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器物的本身。

据悉,这件文物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芦山县发掘出土的。“它出土的意义,在于为汉代人日常盥洗提供了实物佐证。按理讲,匜和盘是组合在一起的,匜在盘的上面,盘是接水的器物。但当时挖掘,并无盘的出土,盘遗失的可能性较大。”程树芳说道。

硝烟时代的温暖守护

在市博物馆二楼的“汉风流韵”展厅内,就有一只来自西汉的鐎斗。鐎斗身为圆口深腹,形如小盆,其造型为龙首曲柄,柄端为,有流口,一侧设有长柄,柄首扬起,另一侧有斜向上翘的流,小壶嘴为龙头状,龙眼外突炯炯有神探视前方,长颈曲折,犹如青龙跃身腾空,显示出威严、冷峻之气。一头一尾遥相呼应,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猛龙,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古代先民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

记者注意到,该鐎斗器盖与口流吻合,壶底近平,以下3扁矮足,临空着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热,整个造型看上去既厚重又精美。

那么鐎斗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器物?

据程树芳介绍,有关鐎斗的记载,最早可以推溯到汉代,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道:鐎斗是一种青铜铸造的行军用具,不仅可作为量器向兵卒分发粮食,也可作为饭锅用以炊煮,腹下放置柴薪,便可烧火加热,白天用来煮食物,夜间还可以用于巡夜报警,非常实用。在现代墓葬发掘中,发现一些铜鐎斗的底部有烟炱痕迹,说明鐎斗确实还是一种温煮器,可以用来加热东西,是多功能的饮食器具。

“其实这种三足青铜器,离现实太遥远,让人感受不到它的气息,但在古时的军队中,军人们除了弓戈在手,鐎斗也是从来不能丢的,因为它负责着他们的温饱和安全。”跟随程树芳的讲述,记者透过冰冷的展厅玻璃橱窗,仿佛感受到了旧时士兵烧火做饭的烟火气和行军打仗的紧张感。

“这是1985年,在芦山县出土的。”程树芳向记者讲解说,鐎斗是汉至唐代墓葬中常见的器物,有的中间还穿一圆孔,专门用来系绳以便于携带。

众所周知,雅安是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南丝绸之路的重镇,雅安的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藏区。千百年来,雅安的茶以优异的品质、精湛的制作工艺享誉于世, 而雅安的茶文化历史也是闻名全国。鐎斗和雅茶会有何关联?

据介绍,雅安的茶文化盛行在唐宋时期,但其实早在汉代开始就有了茶。

“雅安自古就跟茶分不开,雅安人喜欢饮茶从古至今都未改变过。饮茶从古代开始就备受人们青睐,鐎斗不仅可以作为炊具,同时作为煮茶的器具,这与雅安茶文化历史和雅安人喜欢饮茶的爱好是分不开的。”程树芳说。

记者发现,现代的带柄煮锅外形与这只西汉鐎斗颇为相似,而功能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否由此演化而来?

“我们现在用的许多厨具,都是由古代的厨房用具造型演化而来。”程树芳说,古时候的厨房用具例如碗、盆、鐎斗等,都与今天的厨具相似,不仅是外形,很多连功能都是一样。比如,人们现在用的烧水壶,也很有可能是由鐎斗演化而来。“这点其实不稀奇。只是今天我们用的这些厨具,材质和外形制作更加先进罢了。”

守住汉风古韵发展现代文明

一只小小的鐎斗和匜或许并不起眼,但它却是雅安汉代文化的体现。博物馆内的“汉风流韵”展厅,陈列的都是从雅安出土的汉代文物,这足以彰显雅安丰厚的汉代文化底蕴,也给雅安人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雅安,一个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它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雅安又是汉代文化的故乡,璀璨的汉代文化给这个边远地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消极保护,不把它发扬光大,那有再多的汉文化历史遗迹,也只是一堆黄土罢了。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让它走出雅安,走向全国,让全国人民都了解雅安优秀的汉文化,并不远万里前来瞻仰,回溯千年触摸历史的温度,使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带动雅安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并最终促进雅安的整体实力的提高。”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凤武告诉记者,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一段鲜活的历史。作为珍贵的历史宝藏,必须让它“活”起来、“亮”出来,更要让它们走出去,走遍华夏、走向世界,这才是对民族历史的最好继承与弘扬。近年来,雅安汉代文物不断拓宽走出去的渠道,也让更多人近距离便捷地感悟汉文化之美。

通古今之变,习传统文化。

早在2018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的确,文物是对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如何在科学保护文物资源的基础上,管理好、利用好、传承好文物资源,进一步挖掘文物资源所蕴藏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是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对此,郭凤武表示,对于条件成熟的文物来说,保护和利用并不矛盾。恰当的利用可以更好地传承文脉,滋养现代生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

“让传统与现代更好地融合,让城市文化生活更滋养人心,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郭凤武说。

翻阅历史,我市一直致力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早在2014年,四川省政府就通过了《雅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总规》中明确提出了“科学保护、依法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特色传承,统筹协调”的原则,保护并利用雅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雅安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

“多年来,我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工作方针,推进文物融入现代生活,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今后,我市将积极拓宽对外展览交流项目联络渠道,让文物‘活’起来,推动具有雅安特色、展现中华文明的精品文物走出去,讲述生动厚重的‘雅安故事’ 。我们相信,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历史文化积淀、山水城市特色,雅安必将建成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名声更加响亮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对此,郭凤武信心满满。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1.《2014雅安联考秦朝至唐宋地方专题之汉代文物讲述“雅安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4雅安联考秦朝至唐宋地方专题之汉代文物讲述“雅安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1146.html

上一篇

2 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专题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历史老师总结:秦朝重点内容

下一篇

【2000年前的秦朝并不久远】专题始皇帝当年修的古道,经过2000多年不长草,如今专家破解难题

2014雅安联考秦朝至唐宋地方看这里!秦并巴蜀与天府之国的形成

2014雅安联考秦朝至唐宋地方看这里!秦并巴蜀与天府之国的形成

2014雅安联考秦朝至唐宋地方相关介绍,成都简史——天府国的历史文化2 小平(成都图书馆副馆长,成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高蜀国经过2000多年的持续繁荣和发展,开明12岁成为“东接巴(越过嘉陵江)、南接月(到达贵州)、北和津盆(拥有汉中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