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崔乃新:从事语文教育50多年,从“普通话普及到文明程度飞跃”。
德州新闻网络新闻(德州晚报前媒体记者刘畅照片报道)
德城区马西小区的崔娜信、安追更夫妇已经在胜利花园小区生活了15年。
1999年由市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工会颁发的“优秀教育世家”牌匾依然在家中熠熠闪光,屋子外面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1966年,崔乃新在平原师范毕业,成为家中的第三代人民教师。今年,崔乃新已是73岁,头发虽然花白,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是许多年轻人都比不上的。他告诉记者,别看做了一辈子语文老师,对于“普通话”自己也是现学现卖。1956年,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崔乃新就读的小学委派一名年轻女老师去县里上了20天的培训课,回来后负责全体教师的普通话普及工作。那时候的拼音字母比现在复杂很多,老师们授课时教教读音,平时教学还是使用方言。那时候的语文考试也比如今简单得多,不仅没有造词和阅读理解,连拼音都不会在试卷上出现。
直至崔乃新走上讲台后,普通话的普及始终面临着瓶颈。“我们那个年代,因普通话不标准而闹的笑话比比皆是。”他回忆说,曾经有名平原师范的女老师,借锁的时候打借条,竟将“借了一把锁”写成了“错了一把销”,如今说起来都让他笑得前仰后合。
直至2001年,在平原县王打卦镇文教助理岗位退休的崔乃新来到德州市区定居,并在多所民办中学发挥余热。见身边的孩子们都已经开始说普通话,他也给自己定下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目标,并开始随时随地跟着学生们学,跟着年轻老师们学。
2003年,胜利花园小区落成,崔乃新在这里买了房子。他说:“别看现在的胜利街上十分热闹,以前这里就是一片伸手就能摸到房檐的矮屋,北边的青年路更是一条裸露的臭水沟,终日散发的臭气熏得周围的树多年都长不粗。那时水沟上有座窄桥,每逢冰雪天必定会有翻车事故。”
虽说他们所住的小区已是当时条件比较优越的住宅,可一家人欢欢喜喜地搬进去后却发现,因西面是终日浓烟滚滚的玻璃厂,家里的窗户每天都要关着。迎宾路更是被来往的货车碾压得坑洼不平,四处散落着碎玻璃。安秋景每次路过,三轮车总会被颠得掉链子。
可这样的苦恼在不到五年后便随着城区的发展而迎刃而解,市区的高楼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马路也是一再拓宽。享受教学乐趣的崔乃新虽然走下了三尺讲台,却在家里办起了“学堂”,但不断升级难度的语文教材也常让他“直冒冷汗”。“年纪大了,一个错误要指正很多次才能记住。”即使每日翻看字典,他还是时常会读错音调。
如今老两口每年都会出去旅行,“普通话在本地觉不出重要,但走出家乡,才发现它是自己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文明程度的体现。”
1.《老教师崔乃新:“从普通话普及看文明程度飞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教师崔乃新:“从普通话普及看文明程度飞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