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长安十二时辰》是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由赵盾执导,雷佳音、杰克逊主演的古装悬疑剧。
这部剧在上映之初,在服化道方面广受好评,严谨到路人甲的服装,都经得起史料的推敲。
是不是追完剧还觉得没看过瘾,甚至想做个美美的同款唐代发型呢?不要着急,Tony小编这就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从初唐、盛唐,晚唐三个时期,手把手教你。
文物中的唐朝女子
彩绘女立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朝国力强盛, 当时京城长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空前盛世。它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在此,有很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居住,带来许多异族文化和西方文化,使中西文化在这里得以交流,融合。反映在妇女装扮上则是浓妆艳抹,追求时髦,华丽,张扬个性,充满大胆与热情的健康美。发饰和面部化妆已发展的空前完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今天出土的大量唐代陶俑、壁画中能看到穿胡服、戴胡帽、着军装、衣男服等,标新立异的现象层出不穷。
簪花仕女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发式以发髻和鬟为主,形式十分丰富,盘发方式有结鬟式、盘叠式、拧旋式、结椎式、反绾式、对称式等等,层出不穷、夸张大气的妆容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从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就可见一斑。
一、初唐发式
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
唐朝妇女的发型和发式非常的丰富,既有承袭前朝,也有刻意创新的。在初唐时,妇女的发式变化还比较少,但在外形上已经不像隋代那般平整,而有向上耸的趋势了。以后,发髻越来越高,以珠翠满头,蓬松高大,且多朝一侧歪斜。
李凤墓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初贵族妇女喜欢将头发向上梳成高耸的发髻,比较典型的发式是”半翻髻”,将头发梳成刀形,直直的竖在头顶之上。
房龄大长公主墓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在初唐时节流行的发式中,有一种常见的发髻,髻式向上高举,叫做“回鹘髻”。这种发型在皇室及贵族间曾广为流行,到开元、天宝时期以后才比较少见。回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就是现在维吾尔族的前身。
彩绘双环髻女舞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双环望仙髻, 将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髻前饰一小孔雀开屏步摇,髻上珠翠如星。此发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双环望仙髻。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有瞻然望仙之状,谓“双环望仙髻”。据唐段成式《髻环品》载,唐玄宗时,宫中盛行双环望仙髻。
二、盛唐发式
盛唐以后流行高髻,髻式纷繁。
盛唐时期,在贵妇中很流行用假发义髻,使头发显得更蓬松,这是当时的时代特征。
唐贞顺皇后墓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两鬓抱面,盛唐末年京都妇女流行发式,也可说是盛唐后期流行的发式中较为著名的一种。
鎏金菊花纹银钗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宝髻是一个多义词,初为古代女子发髻的一种,通常发髻上装饰有各种精美华丽的头饰,后泛指各种古代女子发式;佛教中特指佛陀释迦摩尼的头上的发髻,有宝髻如来之说;另外,宝髻也是一个古代地名,是西藏、吐蕃的前身。
双鹊戏荷纹金梳背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开元、天宝时期,发式的特征是“密鬓拥面”。蓬松的大髻加步摇钗及满头插小梳子(当时于发髻上插小梳子有多到八把以上的)。
彩绘女立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古代中国乌蛮族妇女的发式。《苗俗纪闻》:“妇人髻高一尺,婀娜及额,类叠而锐,倘所谓乌蛮耶。”因发鬂虽高叠而作主锐状,没有倾倒之虑,即此髻的特点。
彩绘女立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高髻,又称“峨髻”,是相对指髻式高耸的称谓。 根据考古发现,从初唐到晚唐,众多发式中最受青睐的就是高髻。长安城里的童谣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唐代一尺约有28厘米左右,可见“四方高一尺”绝非虚言。
三、晚唐发式
晚唐发髻又有所增高,
发上饰品繁多有簪、钗、步摇、花等
到中晚唐时,妇女的发髻又效法吐蕃,流行梳作“蛮鬟椎髻”式样。这种式样就是将头发梳成向上、椎状的一束,在侧向一边,并加上花钗、梳子来点缀。
簪花仕女图 局部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晚唐、五代时,妇女的发髻又增高了,并且在发髻上插花装饰,唐人尤其注重牡丹花,将牡丹花插在头发上,更显得妩媚与富丽。 宋初流行的花冠便是延续唐末、五代用花朵装饰头发的妆扮而来。
堕马髻,是中国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到唐代天宝年间,又始出现。有一说法:发鬂松垂,像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坠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往下侧垂至肩部,并从发髻中分出一绺头发自由散落,与人发髻散落之感,如果加上愁眉妆和啼妆,犹如女子从马上摔落之姿,能够增加女子的妩媚感。
一颗彩蛋:
唐朝小姐姐居然喜欢戴假发?
彩绘女立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中国人佩戴假发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周代。《诗经》有“鬒发如云,不屑髢也”。意思就是头发好的如同云瀑一般,根本不屑佩戴假发。
唐朝女子追求高髻,因而佩戴非常夸张的假发用于装饰。中国因为儒家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的影响,一般只有非常贫苦的人会剪发用于买卖。
唐朝假发有个非常特殊的来源,那就是来自朝鲜半岛,当时高句丽与百济国被唐朝所灭,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安东都护府。南部的新罗国也臣服于唐朝。唐帝国也要求朝鲜半岛上的女子进贡头发,当时中原大量的假发都来自东北的渤海以及朝鲜半岛(韩国、朝鲜)。
彩绘釉陶乐舞女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根据史料记载,咸通十年,新罗国向唐朝进贡以及出口两种头发,一种是价值五十两白银的中等长度头发,另一种是价值三百两白银的长头发。大明宫中的宫廷后妃,长安城内的贵妇人都会佩戴这种价格高昂且质量好的“进口货”。后来甚至有着爱美的女人,将自己的头发剪短,佩戴各种精美的发髻。
剧中鱼肠这个角色就曾佩戴假发
著名的杨贵妃、虢国夫人等,其发髻非常夸张,然而与韩国古代的发盘不同,唐朝女子的假发一般是中空的,以金、银、竹等材质支撑,所以不是很重。而杨贵妃等地位尊贵的,用的更是珍贵无比的“龙骨”,也就是鲸鱼的鲸须,轻而坚韧,并非一般命妇嫔妃可以使用的。
制作假发还有几种来源:收购平民百姓家女子真发的,还有从古代囚犯头上剃下来的(髡刑),或是用马鬃、木头、黑纱制作假发。
感谢:陕西历史博物馆宣教部 常琳
1.《关于12岁唐朝发型教程我想说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2岁唐朝发型教程我想说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