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明朝

17明朝的灭亡教案,干货看这篇!选择性必修一教案|第5课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教育目标

(包括学问的核心素养)

1.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整理知识结构,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渊源、历史影响,帮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的历史分析与评价原则。

教材分析

(含重点、难点)

重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发展

难点:选官制度发展的规律特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时间

教学过程(含作业安排)

备注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有哪些制度?(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到底怎样形成与发展的,其发展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我们今天就具体来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程

教师出示材料和表格,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迁历程

(二)察举制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实施的情况:常科、特科

2、出示材料

史料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史料2: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后汉书.种暠传》

★问题探究1:根据史料结合所学,分析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②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③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不利于中央集权。

(三)九品中正制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基本情况

2、出示材料

史料1: 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 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 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史料2: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

——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

★问题探究2:根据史料结合所学,指出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④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

(四)科举制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从隋唐科举考试确立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展演变的基本史实。

2、出示材料,了解科举制建立的背景

史料1: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②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对门阀士族垄断政治不满;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结合教材知识与材料,思考科举制的影响。

史料1: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史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唐]《神童诗》

史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史料4:“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学生分析后,回答。教师归纳: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④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⑤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阻碍自然科学发展,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4、出示材料,思考: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

②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缓和矛盾,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

三、课堂总结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

2、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反思

或板书

1.《17明朝的灭亡教案,干货看这篇!选择性必修一教案|第5课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7明朝的灭亡教案,干货看这篇!选择性必修一教案|第5课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0151.html

上一篇

明穆宗朱载坖:嘉靖不待见,严世蕃欺凌,失落的裕王,还大明奇迹

下一篇

关于一代神医在明朝我想说小说:明朝神医洛花神针孤品现世

【17明朝的灭亡教案】专题选择性必修一教案|第5课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7明朝的灭亡教案】专题选择性必修一教案|第5课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相关介绍,教育目标 (包括学问的核心素养) 1.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整理知识结构,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渊源...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看这里!选择性必修一教案|第5课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看这里!选择性必修一教案|第5课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相关介绍,教育目标 (包括学问的核心素养) 1.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整理知识结构,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渊源...

17明朝的灭亡教案专题之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7明朝的灭亡教案专题之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相关介绍,第一,引进新课 《三顾茅庐》视频播放 刚才播放的小视频就是三国时代的著名故事——《三九初丽》。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

关于17明朝的灭亡教案我想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7.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关于17明朝的灭亡教案我想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7.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相关介绍,教育目标 1.认出“地,炸”等16个生字。 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

关于17明朝的灭亡教案我想说辛丑120年祭

关于17明朝的灭亡教案我想说辛丑120年祭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相关介绍,1901年9月7日(广西27年,新秋),清政府在北京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非、西、哈11个国家签订了《北京议定书》,这是《北京议定书》。 从义和团运动,到清廷借助义和团运动,向各国开战,到...

【17明朝的灭亡教案】部编语文《枫桥夜泊》获奖教案,老师这么讲古诗,学生一定感兴趣

【17明朝的灭亡教案】部编语文《枫桥夜泊》获奖教案,老师这么讲古诗,学生一定感兴趣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相关介绍,教育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

关于17明朝的灭亡教案我想说《孔乙己》教学设计(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李淑斌)

关于17明朝的灭亡教案我想说《孔乙己》教学设计(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李淑斌)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相关介绍,一、设计思想 1.《孔乙己》李章智老师登上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8部小说的榜首,刘在福将它称为“精美的象牙雕刻”.重新服了“雕刻一个世界”。 于廖廖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

关于17明朝的灭亡教案我想说南京教案是什么事件?

关于17明朝的灭亡教案我想说南京教案是什么事件?

17明朝的灭亡教案相关介绍,系分学士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传播历史知识 南京教案是明新宗万年来基督教在中国传教以来发生的第一次教案,这次大事件的挑衅者是当时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吴。 教案发生以后对于天主教传教造成了一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