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是近代中国的起点。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将全国分为六大学区,每个学区都设立了高等师范学校,这就是该学区的国立最高学府。
之所以设立高等师范学校,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小学、中学、大学学制刚刚建立,大学师资几乎没有,急需大量师资。尚无能力建立很多大学。这六大学区分别是北部的北京、东部的南京、南部的广州、中部的武昌、西部的成都和东北的沈阳。另外,在首都北京还有一所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北大也是民国初期中国唯一的国立大学。在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学制中,“高等师范”比“大学本科”要低一些,学制短两年。
民国时期,一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如下:
一所全国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
六大学区最高学府——六大国立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
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
在民国早时期,这“一大六高”,即一所国立大学加六所国立高师,是中国最早、最正统的国立学校——直到今日也依然如此。北大自不用多说,而其他六大高师,除了北京高师现在还是师范学校(今日的北师大)之外,其余的高师都在“高师改大”运动中改为了大学——这些大学也分别都是这六大区域的最高学府。
比如:
南大(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国东部第一所国立大学;
武大(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是中国中部第一所国立大学;
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是中国南部第一所国立大学;
川大(国立成都大学->国立四川大学)是中国西部第一所国立大学;
北师大(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则是北京除北大之外的第二所国立大学。
(在1923年至1927年间,西安曾短暂有过一所“国立西北大学”,略早于“国立成都大学”成为国立大学。但因后来被国民政府撤销,并无延续性,故而不在这里提及。而今日的“西北大学”为1937年“国立北平大学”抗战西迁的产物。“国立北平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是两所不同的大学)
今天,这七所大学(或其后裔)依然存在,而且它们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与典范——代表了中国六大学区的“学府之正”。
这是中华民国前半段,即1912年-1927年,中国国立大学和国立高等学府的基本情况。
1927年后,国民党北伐成功,推翻了北洋政府,组建了自己的国民政府。此后,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交通部交通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纷纷组建与崛起。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群雄并起的局面。
详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
民国时期的这六大高师中,尤以南京高师实力最强。南京高师也成为第一个“高师改大”的。
1921年,在刘伯明、蔡元培、张謇等人的建议下,在南京高师基础上组建“国立东南大学”,这是中国南方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除北大之外的第二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并称南北两京双雄。1928年后,国立东南大学演变为国立中央大学。
早期,之所以在六大学区设立“高等师范学校”,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小学、中学、大学学制刚刚建立,大学师资几乎没有。当时的中国,根本无法建立这么多大学。在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高等师范比大学本科要低一些,学制短两年。
民国早期的时候,中国只有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三所公立大学。只有北大是国立大学,资金全部来自中央,而其余的两所实际上是省立,资金都是来源于地方政府。按照蔡元培、刘伯明申请南高师改大的文件中的原话,就是北洋、山西都是“因特殊关系而建立的”,当时的中国,实际上只有北大一所大学,而中国的南方 居然没有一所国立大学。
中央政府的意思是,先建立六所高师,然后再分别在各学区设立一所大学。但后来的北洋政府,财力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兴建大学。所以,在不得已之下,开始了“高师改大”,即把高师改为大学,这样就可以大大的节省政府开支。
第一个高师改大的就是南京高师,也就是今日的南大。当时的江苏省财政实力高居全国之冠。南京的国立学校、上海的私立学校都受到江苏省财政的资助。早先南高 师校长刘伯明是希望另建一所国立大学的,但中央以财政无法实现为由一直不予批准。后来,权衡利弊,决定委曲求全,把南高师改为国立大学。一个学校挂两个牌 子,3年后,等南高师学生毕业,学校全部转为国立东南大学。
1.《41所民国院校看这里!“一大六高”——民国初期中国国立高校之格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41所民国院校看这里!“一大六高”——民国初期中国国立高校之格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