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谷深处的袁氏遗传密码》,习水,比喻,旧原创图文,盗风景者旅小册子协会,鹿系普及版权所有。
尽管由鳛而来的习姓源远流长,但在今天的习水,最重要的姓氏之一却是“袁”。
根据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遵义府志》记载:“宋有袁世明,豫章人,官总制。理宗时,播州之唐朝坝、古滋、仁怀诸蛮夷出没为边民患。世明方视兵江淮,魏了翁荐于朝,令领兵入蜀。正月师至,五月奏凯。留世明镇其土。” 就这样,年轻的江西军官袁世明,平南入播,不出半年便凯旋而胜,遂留在蜀地成为镇守领袖。袁姓由此第一次进入鳛地,从土城镇开始繁衍生息,近800年间已至34代。
今天的土城镇中,一栋被称为“范家大院”的不起眼旧宅子中,门檐上赫然挂着“都阃府”的牌匾,这里曾是远离朝廷统兵在外的将领所住的居所,也是鳛地平南入播之役的现实和延续缩影。
《袁氏族谱》记载:袁世明的父亲是南宋孝宗乾道年间的驸马,母亲是赵氏公主,袁世明自幼习文武,才略过人。后以军功封沿边巡检使,累立功勋。在习水程寨袁氏宗祠中,如今还收藏供奉着“袁世盟神主牌”(时明与盟二字通假)供袁氏后人祭拜,香火不断。
另一位同样受到习水人尊重的袁家人,是袁世明的二十世孙袁锦道,然而他的经历和所为却与老祖宗截然不同。他生于清乾隆已未年(1739),怀阳丁里人(今习水县三岔河乡人),皇封征仕郎。与袁世明一样的是,袁锦道也自幼苦读诗书,但从未从戎也不热衷功名,在他看来,功名之“适足劳人”,梦想“旷逸善身”。青年时代之后,袁锦道立志兴办实业,“乃经纬以成业”。
他在家乡三岔河丹霞谷内九沟十八岔中,创办起生活用品生产工坊,起初是从生产扁担、香扦、筷子、土碗、木瓢、扇子、算盘、沙锅、沙罐等普遍百姓常用的生产工具的作坊开始,逐步办起铜厂、铁厂、铧厂、银具厂、锅厂、铸币厂等46间工厂。为了取其“事事发”的吉利数字,最后又办了一间纸厂和一间香菌厂,共48间。这些产品代表了清朝早期的工业技艺。
到嘉庆十一年(1806年),已是67岁老人的袁锦道开办的产业已经名满天下。他开始修建望仙台石窟寺——这样既可垂暮之年在此拜佛诵经、颐养天年,又可德昭子孙、以遗不朽之名。这座石窟现在虽然略显年久失修的破败,但仍展现着袁锦道48家工坊曾经的辉煌。48座木质和石质的雕像安置在祠堂中,每个形象都神态各异,手中挥持不同的物品,代表了48间工坊的独特性。
如今走进丹霞谷,不但可以窥探清早期黔北工业文明发端地,还能享受地球同纬度上面积最广,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自然风光。雾气常常环绕这里,令形态各异如人面如怪兽的红色巨岩好像仙境中的神物。
诸多神奇的不解之谜环绕着“袁锦道的丹霞谷”。在深入丹霞谷的一处山丘上,因土层稀薄生境苛刻,植物难以存活。唯独一株福建柏,几百年来如天山童姥般扎根石壁,不见长也不老去,堪称奇景。在袁锦道祠内一角约一尺见方的石槽里,是从袁锦道时期延续到今天的可直接饮用的山泉水,水质清凉甘甜。石槽深仅一尺,四季取水而用不枯竭。与“长生水”仅一墙之隔,是另一个原为供奉灯油的小池,池中水中常年游动着近千只“四季蝌蚪”,却从未见过青蛙出现。蝌蚪生生不息,即使是最寒冷的冬天仍不绝迹。
图文版权@喻添旧
1.《i唐朝十八岔,干货看这篇!丹霞谷深处的袁氏遗传密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i唐朝十八岔,干货看这篇!丹霞谷深处的袁氏遗传密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