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很软,林其实也有。儿子在家,那家应该。”《诗经国风周南桃夭》的这句话是赞美琴声和哭声的爱情,但其意义是:嫁给这个姑娘一定能繁衍后代。
正如这首诗所言,古代女子大多被物化。可唐朝平阳昭公主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个常规,她虽是一介女儿身,却不爱红装爱武装,统帅三军助父起义,为父亲打下江山。
但就这样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却在长安之战后突然销声匿迹,这是为何?
平阳昭公主,是李渊第三个女儿,也是李世民的姐姐。唐朝建立后,册封平阳公主,名字不详,出生年不详。幼时并未展露才华,适龄之时与柴绍相遇,随后便由父亲做主与柴绍共结连理。柴绍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14,他的才华谋略皆是上等,婚后两人定居长安,琴瑟和鸣。
在这个盲婚哑嫁的年代,得一知心人实为不易,平阳公主本以为自己会如普通女子般相夫教子,在内宅之中仓促地度过一生。但柴绍却懂她治军之才,怜她鸿鹄之志,正因两人这份惺惺相惜之情,平阳公主才敢大胆放出拳脚,与龙军虎将对弈。
公元617年,隋朝正处于“荆棘旅於阙廷,豺狼充於道路”的境地,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民起义军看似毫无章法,却以其摧枯拉朽之势,瓦解暴政统治。
就连各郡县官员也审时度势称王称帝,早已不满隋朝统治的李渊,便在此时顺应民心趁势而起。
柴绍得知岳父起义的消息后,亦有从旗之志。但他思量到李渊起义后,朝廷定会派兵抓其子女为质,平阳公主虽有谋略,可终究是一介手无寸铁的女流,若自己一走了之,平阳公主很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他在助父起义与小家小意之间徘徊,最终将选择权交给了平阳公主。公主得知他的忧虑后,宽慰他不必担心,她声称自己早有办法脱险,随后柴绍便踏上了征程。
《旧唐书》记载:“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绍即间行赴太原。”
平阳公主分析,父亲远在边境兵力不过万余,而且兵力在防止突厥入侵之时也有折损,攻进长安的过程中,有太多不稳定因素。父亲虽然宣称自己开拔是为了营救隋炀帝,可稍加调查便能发现,他的行军路程并不是江都。
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时代,外来将领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隋朝官员的眼睛,所以留在长安的家人,则变成了父亲的掣肘(在此过程中,李建成弃弟逃跑,李渊年仅十四的小儿子李智云死于非命)。
思量至此,平阳公主便没有像她所说脱险,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凶险的道路。柴绍走后,她女扮男装变卖了家产,在满是流寇山匪的混沌之地,招兵买马。在这个草木皆兵的时代,平阳公主第一次显露出自己的胆识与才华。
《旧唐书》载:“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
她与虎谋皮,将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一起,把这些人拧成一股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反隋队伍。队伍成型之后,她仍然没有满足,随后她又四处联络亡命之徒,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们为自己效力。
当她得知父亲顺利揭竿而起后,她的野心也愈发大了起来,她分析当时局势:起义军队伍七零八散,若有朝一日攻下隋朝,那这些各为其主的志士又会变成敌人。如此一来,停战之日遥遥无期,百姓也要承受无妄之灾。
为了避免这些祸端,她主动联络其他起义军,想把他们收入麾下。常人只道平阳公主的想法是天方夜谭,且不说平阳公主的队伍相较于其他起义队伍宛如蜉蝣与巨树。但起义军首领无一不是心高气傲之辈,怎会甘心居一女子之下?
可平阳公主却颠覆了传统观念,她用自己的手段收服了一批又一批人马。
朝廷看这支新兴队伍壮大的如此迅速,也起了将他们扼杀在摇篮里的想法。面对这来势汹汹的“正规军”,平阳公主丝毫没有惧意,她以战练兵,将这支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塑造成了战场上的神话,就连屈突通都败在她的手下。
平阳公主治军严谨令行禁止,所以她带领的军队深受百姓爱戴,还有人称她为娘子军。
《新唐书》中记载:“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
公元617年,李渊带领军队渡过黄河,此时平阳公主早已在关中闯下赫赫威名。眼见父亲的军队有了起色,平阳公主仍然没有卸下自己的重担,随后她又与李世民并肩作战,一举攻下长安。可以说,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平阳公主打下的。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奉命驻守苇泽关,苇泽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向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李渊把这个要塞交给女儿,足见对她的信任。因此关是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驻守,所以后来人们便把它称为“娘子关”。
平阳公主逝世后,李渊想用军队之礼葬送女儿,却遭到大臣反对。他力排众议道:“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 听此一言,大臣们面露愧色,再无一人反对。
平阳公主一生立下赫赫威名,可长安之战后,她却突然销声匿迹,史书上对她的功绩也只是轻描淡写。
《唐会要》:“起兵以应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间使以闻,使者至,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馀,与太宗会於渭北,与其驸马柴绍,各置幕府。营中号为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於他主。及薨,追谥曰昭。”
李渊能顺利称帝,与平阳公主运筹帷幄脱不开关系,此等军功难道只值寥寥几笔?
按常理而言,开国功臣应当如长孙无忌、房玄龄般成为唐朝的中流砥柱。可自此事后,平阳公主整整六年,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没有半点消息。
直到623年,史书上才记载了关于她的死讯。为何长安之战后的六年毫无记载,却在去世的时候,才有一段记载呢?
因为她的葬礼实在太过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的,还有谥号。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所以后人将其称为平阳昭公主。古往今来,以军礼下葬,还有谥号的公主,她是第一人!
究其根本,还有源于时代的不公。古代社会男子为尊。平阳公主虽贵为公主,却终究是一介小女子。
若大肆宣扬女子的功绩,必然会引起天下女子的效仿和神往。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才是正统思想。
所以纵使平阳公主才高八斗,她也终究斗不过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
参考资料:《新唐书》《唐会要》《旧唐书》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1.《17岁唐朝公主葬礼专题之历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父亲是开国皇帝,弟弟是千古一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7岁唐朝公主葬礼专题之历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父亲是开国皇帝,弟弟是千古一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