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打仗有一个规律,很清晰明显。
战争大多是从秋九月农闲时发兵,在次年正月力争结束战斗。尽量把战争控制在五个月以内,因为要下面就要开始到种田时间了。九月发兵是因为五谷入库、冬小麦已经种完,赋税全部收齐,财政上这个时候最有盈余。正月罢兵的考虑是把战时征发的大量预备役散回乡里,为春二月最紧张的“种时二旬”做准备。秦国另一个农忙的时间点是夏四月第二十日前的“治苗时二旬”。秦司空律规定,这两个时节都要让服徭役者回家务农,由此可见,秦国的粮食积累应该是很多的。
长平之战中,秦军的考虑,五月能从长平拿到成熟的冬小麦来补充,缓解后勤压力,但同样会给给赵国制造更多后勤压力,对秦赵两国的负担都太大了。
秦昭王亲去河内郡各赐民爵一级,征发15岁以上的河内男子增援长平军。秦国的后勤基地往往随着战争胜利而延伸,这次秦国举国下了血本,上百万人次的千里馈粮,秦昭王还亲自征调了所有河内,河东之地的壮丁上前线,此战的消耗是极其惊人!
《史记·秦本纪》中,秦孝公二十年,至秦昭王五十一年,不到一百年,秦国打了五十三仗,平均不到两年一次,有的战争规模很大,伊阙之战,华阳之战,白起攻韩,长平之战。秦国战力虽强,但并没有强太多,像赵国这样的中型国家都可以和它硬顶,长平之战虽然赵国最终惨败,但秦国自己也元气大伤,何况赵国当时如果不是用人失误,至少可以顶得秦国受伤更大,秦国哪有余力并吞六国?
为什么秦人没有战争破产?
资源丰富
首先秦人并不贫瘠,六国之中秦国的资源是最齐全丰富的。玉石,丹砂,铜、铁,这些重要资源都有。境内丘陵众多,竹木燃料丰富。《汉书·食货志》郑、雍、夏阳、陇西。漆、都设有铁官,这些都是在秦地。天水、陇西、北郡,上地这些地区适合养马,秦国的土地里有大片草原,秦国畜牧业和由此带来的战马优势在六国中时名列前茅的。秦国最有战略眼光的暴富基础是蜀地,修建都江堰,秦国能统一,巨大的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很重要。秦国取得巴蜀,有了粮仓、资源和国家战略纵深,并为后世秦军东出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后勤保障。而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渠就,…灌溉卤之地四万与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两大农业区为秦国统一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天下贸易中枢的魏国崩盘,秦国的东郡取代魏国的天下集散性中心的地位,秦国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上游水道是个绝大的贸易优势。
农业基石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垦荒,《汉书·食货志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把原来百步为亩的阡陌和每顷田的封疆改成了240步为一亩,《商君列传》商鞅说"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大家只能种地,经商就坐监狱吧! 这些措施的长期执行--商鞅的大亩制,授田制其实保证了国家地税收入,增强了国家财政力量。
前进基地和修路
秦的丞相范雎的政策是,"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每占一地都是采用强制移民,秦出其人,赦罪人迁之,赶走原住民,这样其实秦国的前进基地一直在前移,为前线保证兵员,甲兵和粮草离战场不会太远,免得运输劳顿。
《史记·秦本纪》:"(秦昭王)二十一年,错(司马错),功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部,楚王走","二三十年,蜀守若巫郡,以江南为黔中郡","三十四年,秦怡魏韩上庸地为郡,南阳免臣迁之"。
和今天中国人一样,秦人更爱修路,资源只有流通才能变成财富。为战时提供粮草,设备,士兵,交通很重要,甚至可以决定战争的成败,从秦人留下的秦直道,商洛山中秦人的有轨道路就可以发现秦人的严谨和热情。《汉书·贾山传》:"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江湖之上,滨海之观必至"。甚至孟尝君逃离秦国时,因为秦国的大道修的较好,孟尝君逃离的速度很快,以致秦昭王反悔后,都没有追上他。
统一不是偶然
秦国的统一战争放在今天也会使很多国家破产,支撑不起这样的长期消耗。胜利者不要光看热情,财力的支撑才是最关键的,能打能扛才是第一。秦国极其注重国内资源的积累,秦国可以打败仗很多次,但六国打一次败仗可能就会死。自商鞅开始,张仪,魏冉,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一干超级强臣改变了天下的局势。在政治制度上的变革,逆转了秦国在文明边缘的局面。
其实早在到秦灭六国战争的30年前,秦国的经济已经明显高于任何一个诸侯国。
欢迎关注 欢迎关注 谢谢
1.《【100年秦朝】秦国不到一百年,打了五十三仗,为什么不破产,并不是以战养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0年秦朝】秦国不到一百年,打了五十三仗,为什么不破产,并不是以战养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