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秦朝

.秦朝时期的数字看这里!青铜器与度量衡(十一)春秋战国 秦

夏商周断裂带

从春秋初期的周平到周惠帝王,从公元771年开始迁移到公元前652年。

春秋末期从周香到周经济王,从公元前652年到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期早期朱元~周烈王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369年。

从战国末期周王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21年。

秦晋王政二十六年到秦灭公元前207年。

陈衡

30斤、60斤、90斤、120斤、1月、2月(磐石)、3月、4月、锡诊断委员会。

以1斤、8斤、16斤、(20斤)、26斤、4斤或8斤为基础的四舍五入系列。

1斤,5斤,10斤,15斤,20斤,以5斤 为基础的进位系列。

2斤,4斤,8斤,16斤 倍数进制单位系列。

铢、两(24铢)、斤(16两), 小制进制单位系列

秦权形制皆为半球形,顶部有鼻纽,便于系绳,权的量值分石、钧(30斤)、24斤、16斤、9斤、8斤、5斤、1斤和半两,有的权上铸(刻)有“禾石”、“廿四斤”、“十六斤”、“八斤”、“半两”等自重铭文。据研究,秦权皆作砝码使用,即提纽在衡标中间部位,一端挂权,另一端挂被称物,衡平则称准。为秤制的表现。 可视为经过检定的标准砝码。

据实测,秦权每斤重234.6~273.8 g。秦始皇时的1~16斤权每斤大多在250±2 g的范围内,但石权的平均量值达每斤264 g以上。据云梦出土的『秦律,效律』,1石权的允差范围为0.4%,半石权以下的允差范围为0.8%。估计1石权是官府徵收粮草时所用,因而偏高。二世权的平均量值则每斤为243.2 g,似略下降。

秦权的法制化#量值组合系列化#规格标准化!确定其为与天平配套的砝码!无容置疑。

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低#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民间日常使用权衡的并不普遍!大多计件论数或用量器计量。秦代国家征收# 储存粮草都以整石为单位!分配口粮和副食时用量器。这些称量粮草的专用权衡)天平可以只配备一个石权,而没有必要在一架大型衡杆天平上配齐12个定值权,因此,大型石权单独出土有其必然性。

从存世的实物来看,秦权在质地上以铜和铁为主、或铜壳内灌铅,锡;也有陶质的,造型古朴稳重。

秦计量单位主要分石、钧、两、锱、株等,其中1石=4钧,1钧二30斤,1斤=16两,1两=4锱,1锱=6株,

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即是斤、钧和石

为使用方便,秦权的铸造标准也从半两到120斤(即一石)不等。

秦权秤陀的造型,对于数量可观的质量偏大的石权来说似乎并不合理,而能够使用120斤秤陀的秤显然不可能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作为砝码使用,秦权就应当是成组制造并使用的,但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却看不到成组出土的情形,这一问题也是比较受后世的学者所关注的。

1私官铜鼎

高19.5CM 最大宽24.1CM,为秦国文字风格。铜鼎实重3500克,折合每斤约258克。

陕西咸阳市塔儿坡出土

鼎为青铜质,带盖,敛口,子母唇,附耳,鼓腹,三蹄形足,盖隆起,上有三环钮,盖面竖向阴刻篆书"私官"二字。字体较大且粗,"私官"为战国时期的一种官制,是管理王室后宫的一种官职。两附耳呈倒"U"形,稍向外撇。鼎身口沿处横向阴刻篆书一行

"卅(三十)六年工币(师)"癫工疑一斗半正十三斤八两十四朱"

共20字,字体较细且小,与鼎盖铭文字体不同,并非同时所刻 此鼎保存较好,器身厚重,有明确纪年,对研究战国时期量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咸阳市博物馆陕西咸阳塔儿坡出土的铜器,文物, 1975年, 6期

2秦昭襄王廿七年家丞 鱕漆器银釦

银质,圈状,底沿呈L形,有三足。圈底逆时针刻铭二十六字(含重文号):“廿七年家丞鱕造,工室婴,右工=方如。凡五枚,重八两廿二朱半朱。”二十七年当为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6)。

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西沟畔出土战国秦金饰牌分别刻铭''一斤五两四朱少半",“故寺虎豕三,一斤二两廿朱少半。”记重精度达到三分之一铢。

此器记重精度则达到半铢,再次说明秦衡计量的精密性。器身略变形,外径11.3-12厘米,高约2.7厘米。重59.2克。

参看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等:《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权-76、77,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38-339页。

3宜阳 秦 铜鍪 [móu]

—刑徒,兵士 饮食量器

一件1980年,发现于洛阳市宜阳县,年代约当秦武王(前310—前307年在位)、秦昭王(前306—前251年在位)之际。铜鍪为撇口、束颈、圆腹、圜底,颈肩交接处有一绳索纹的竖环耳,耳下有一圈凸棱。口径9.4、腹径13.5、通高12.2厘米。在上腹部刻有“府,二斤十一两,(半)斗”的铭文。

经过实测,重660克,折合1两约15.35克,1斤约246克。

铜鍪容水1000毫升,恰合当时的五升,可容小米920毫升,米重750克。战国时期每斤约合今250克,所容的小米正好折合当时的三斤。

一件1983年发现于山西解州,器型与前相似,高9.4、口径6.9、腹围28.3、腹深9.2厘米。器上有铭文“彘,一升□(大)半升”。前一“升”字后面的字应当为“大”。“一升大半升”约为1.67升,相当于333毫升。其年代约为秦昭王晚期,实测容量339毫升,与所刻容量基本符合。

两件铜鍪腹下均有烟炱痕迹。这两件铜鍪形体较小,而且标明了自身容量,说明它们除作为炊器外,还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容量器具。发放食物用。

4三晋--秦--汉 银盘

三次铭文 1978年,临淄 西汉齐王刘襄墓

三件镏金龙凤纹大银盘,被确认为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有确切记年的秦宫器物。

1号银盘在外底部和口沿下部刻有铭文47字。其中,在银盘口沿的下部底面,刻有铭文“奇千三百廿二釿六斤十三两二斗名东”。大意解释为此盘值一千三百二十二釿,重六斤十三两,容两斗。“名东”意为东宫用品,“釿布”为三晋的钱币名称,由此推断这段铭文应为战国时期由三晋诸国(韩、赵、魏三国之一)所刻。这是1号银盘四款铭文中最早的题刻,据此推断三件银盘可能是在三晋时期韩赵魏中的一个国铸造。 在银盘口沿的下部底面,刻有铭文“三十三年左工(疾)名吉七重六斤十二两廿一朱”。铭文中的“三十三年”,应是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三十三年是公元前214年,这一年是秦始皇修建长城的那一年,也是秦始皇焚书的前一年。“左工”是秦代左工师的简称。“名吉七重六斤十二两廿一朱”是秦左工师对银盘校测后所刻的铭文。通过对字体、官制和衡制推断,这段铭文应为秦人所刻。在银盘的外底部,刻有铭文“容二斗重六斤十三两御羞工”。“容二斗”是该银盘的装载容量。“重六斤十三两”是该银盘的重量。这段铭文应为汉朝皇帝赐给齐国后由内府所校刻。

1号银盘最大最重,也最为精美。银盘口径37厘米,高5.5厘米,重1705克。器型为直口,平折沿,腹下部内收,盘底向内微凹。银盘口沿和内外腹部饰有6组变形的龙凤图案。银盘内底饰有3条变体盘龙,龙的头尾或卷曲成环状,或单独成盘状,盘龙之间用勾连纹相接,成为一个整体。

2号银盘共刻有18个字,属两次刻成,在其腹部刻有铭文“左工一斤六两”,在其外底部刻有铭文“容五升大官右般南木大官木”。

3号银盘共刻有12个字,在其腹部刻有“左工一斤一两”,在其外底部刻有“南木般容五升”。两个银盘上的铭文应是西汉齐国少府左考工室所校刻的。

2号银盘和3号银盘的大小、重量和修饰花纹完全相同。银盘口径23.5厘米,高5.0厘米,重340克。口沿都饰有波折纹和花叶纹,内外腹部都饰有几何云纹图案,内部都饰有3条匀称的云龙和两周弦纹带,弦带纹之间用平行线条连接。

三件银盘造型规整,制作精美,装饰考究,高贵典雅。银盘为战国时代所制。“三十三年”为秦王年号,表明秦灭三晋后银盘归秦。汉灭秦后又归汉,并赐于齐国,故出土于西汉齐王墓的随葬坑中。

5秦 咸亭 半两铜权

青铜质,权身略呈扁方体,上窄下宽,顶部有一鼻钮。正面刻“咸亭”二字。长2.46厘米,底宽1.14厘米,顶宽1.10厘米,厚0.45厘米。重7.9克。熊长云《新见秦汉度量衡器集存》

6咸阳亭 半两权 刻字 半两

【时 代】秦代(前221-前207年)。

【收藏者】上海博物馆。

【尺度重量】高2. 35、宽1. 1、厚0. 45厘米,重7. 55克。

【形制纹饰】扁平体,上窄下寛,顶部作圆弧形,上有一穿孔。

【着 録】度量衡195,秦铭文图版184。

【铭文字数】两面共刻铭文5字。一面刻秦隶“咸阳亭”,一面刻“半两”。

【铭文】咸阳亭,半两。

亭为旗亭的省称,从战国到西汉,市府所在地设“市楼”,开市时楼上升起一旗,下市时降旗,所以“旗亭“一名起于楼上立旗以当市的制度,此权刻“咸阳亭”三字,当为咸阳市府所制。按自铭文推算,毎斤合241.6克。

7秦“锤”铜权

正面刻“锤”字,长1.39厘米,宽0.96厘米,厚0.5厘米,重4.9克。

8秦“六朱”铜权

正面刻“六朱”二字,长1.11厘米,上宽0.79厘米,下宽0.72厘米,厚0.58厘米,重3.7克。

9秦 齐 铢钱– 6铢 法码 最小

齐国都城---出土 重4.1克。

秦朝的一两等于24铢,这权是6铢钱重,是称量“铢”钱的法码,是六铢“权钱”。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沿用商鞅制定的度量衡器并以此为标准在全国范围推行。主要措施:

第一颁布诏书确定统一的度量衡。秦始皇二十六年颁布诏书。把诏书刻在度量衡器上,全国统一实行。

第二确定度量衡的标准。商鞅制定了度量衡标准,在秦国实施了一百多年的度量衡制度强行推广到全国。

第三制造了大量的标准的度量衡器,并分发各地。

秦权有一石铁砝码、一钧、二十四斤、十六斤、九斤、八斤、五斤、一斤铜砝码以及半两铜砝码。

秦量大多为椭圆、广口、瓢状、有柄,量器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系列,有斛、一斗、三分之一斗、四分之一斗铜量和一升铜量、陶量。现存出土的秦权、秦量均铸或刻有秦始皇诏书,有的还加刻了秦二世的诏书。这些出土的秦权和秦量,大多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江苏、河南、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并且都是秦颁发的标准量器。其中比较典型的权的代表就是“始皇诏八斤铜权”。它外形呈半圆状,上面刻有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鼻纽,权身铸有突起的阳文“八斤”。经实测,这一铜权重2063. 5克,按自铭“八斤”折算,当时每斤合258克,作为秦衡制的标准。量器的代表是“始皇诏陶量”。在这“始皇诏陶量”的外壁印有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字形规整,字迹清晰。用小米实测它的容积是2000毫升,即一升为今200毫升。这一数字比秦升的标准数字少2毫升,应是量器误差所致。

第四是严格的校准制度。每年对全国度量衡器进行定期鉴定,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和统一。

10 秦高奴禾石

西安博物院 1964年发现 ,陕西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战国。高17.2、底径23.6厘米,重30750克。平底,鼻钮。当时一石相当于30.75公斤。自铭石权,折算每斤256.3克。

高奴在今陕西延川县境。“漆”,地名。“工”即“工师”。战国秦上郡守铜戈铭文有“漆工师”。此权“漆工”后无师字,位列“丞”前,与戈铭排列次序相同,当为监造者。“丞”官名,主造者。“工隶臣”为实际铸造者,“隶臣”是刑徒身份。工师、丞、工三级,是秦国官府手工业的组织系统。“”、“诎”、“牟”皆为人名。铭文表明秦在战国时期,对于衡器制造已有严格的制度。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加刻二十六年诏书。秦二世即位后,再次验定,刻二世元年诏书。此权自始铸至秦二世六年,三次镌刻铭文,长期作为标准器使用,反映了自战国秦至秦朝一直保持着统一的衡制。

秦昭王三年时制造

【铭文释文】战国刻铭:三年,漆工熙,丞训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

始皇诏:“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灋(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二世诏“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秦 量

指以秦国量制为主导的量制。秦国的基本量制单位为升、斗、甬(桶)、石,1升=200mL, 1斗二10升,1甬(桶)=1石=10斗,上下量级间为十进制的关系。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甬(桶)和石一般不同时使用。单位少、单一进制、单位间换算方便是秦国量制的特点,体现了秦国比较重视量制的实用性。

秦系量制的升、斗、甬(桶)与石分别与田齐量制的升、斗、釜量值相同。可能与秦国进行量制改革时曾借鉴田齐量制的史实有关。从商鞅铜方升铭文的记载来看,铜方升制造之时正值齐国来聘,制器者特将此事铸于铜方升之上,说明铜方升的制造与此事有关。而且秦国此时正值商鞅变法之际,需要“平斗桶权衡丈尺”以发展经济,而齐国度量衡制度在东周诸国中相对先进和完善,所以秦国可能在量制改革时借鉴了齐国的经验。

1 邹廪陶量

1951年 山东邹县纪王城。山东邹县都城宫殿遗址(即纪王城)先后出土廪陶量。撇口,深腹微鼓,平底,通身饰细绳纹,腹中部有波浪形堆纹一周,并有对称的手柄。器内底戳印有“廪”’书,表明陶量为当时置于仓凛的标准量器。高33.2、口径30、底径23厘米,容20000毫升(小米),当合100升,即1斛。因此,这些陶量似可称为“廪斛”。陶量1升约合 200毫升,与齐国子禾子铜釜和陈纯铜釜以及秦商鞅方升的单位量值基本相合。邹县在战国时曾先后属邹、鲁、莒等国,故难以确定此器国别。邹、鲁、莒与齐国为近邻,此器容量与齐国一釜相当。

廪陶量

1963年III东省邹县出土。高9 . 4厘米, 口径20.4厘米,容积2000毫升。

2 韩 阳城陶量 --斗量

阳城 陶量在1 830 毫升之间, 接近秦的一斗, 应是韩国的一斗量。

3梦睡虎地 陶量---斗量

1976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高9.1、口径18.5厘米,容2000毫升。直壁,平底。外壁有十余道暗弦纹。云梦地区在战国晚期属秦国的南郡。此陶量的容积约为商鞅铜方升的十倍,当为一斗之值。

秦昭襄王51年(BC256年),出土陶量的七号墓, 门相上有“ 五十一年曲阳徒邦” 的纪年铭刻,按《汉书· 律历志》,“ 合侖为合, 十合为升, 十升为斗, 十斗为斛, 而五量嘉矣。”

4 安邑下官锺

1966年 4月 ,咸 阳市塔儿坡塬发现一长约 3米 、 宽约 2米的土坑 ,共清理 出 20余件青铜器。 安 邑下 官钟是其 中最 为重 要的一件器 物。此器通 高 56厘 米 ,腹 围 116厘米 ,重 19.7千克。

口沿铭文秦文字:“十三斗一升”;

颈部刻横杠,杠下铭文:“至此”;腹部铭文:“安邑下官重(锺)”。“十年九月,(府)、蔷夫成,左史(狄)之,大大半斗一益(溢)少半益(溢)”。

安邑下官锺颈部有刻划标线 ,并有“至此” 二字 ,是 当时校量所用 ,到标 线的容积为 25090毫升,到口沿的容积则为 26400毫升o 前一容积接近韩的十五斗 ,折算每斗 1673毫 升,每溢 167毫升。“大大半斗一溢少半溢” , 大半斗 1115毫升 ,一溢 167毫升,少半溢 56毫 升 ,共 1338毫升 ,同现测到标线 与到 口沿容积 之差 1310毫升也可谓相合。 安邑下官锺与香港中文大学藏荥阳上官皿腹铭“十年九月……之”13字完全相同。安邑属魏,荥阳属韩,锺名与腹铭亦非同时所錾,知此锺在魏刻名,入韩校量刻腹铭,入秦再校刻“十三斗一升”。

战国时期, 尤其到了中晚期, 为了便于商品交换和征收赋税, 各诸侯国都重视度量衡制度的统一。考古发现和有关研究也说明, 这一时期各国在量制方面已趋于统一创。各国容量单位有多种名称, 而“ 斗”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已出现于秦、东周、韩、赵、魏等国的器物刻铭中。一斗的量值多在2000毫升上下。 中山国的第二量级陶量可能是中山国的一斗量。

目前所見秦國相關器物共22件,其中有數據研究的13件。22件器物中,1號和2號是量器,其他記容銅器大部分是在戰國晚期製造或重新校量的。這些資料反映的都是商鞅統一度量衡之後的情況,統一度量衡之前的量制並無涉及。

5.秦公簋

是春秋时期的祭器,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礼县红河乡西垂宗庙遗址王家东台的一个青铜器窖藏,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公簋通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此簋为圆形,盖与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圆的形体,盖顶有圆形捉手,面饰瓦纹,缘以细密的勾连纹。器侧为饰兽首的耳,无垂珥。口沿下饰勾连纹带,腹为瓦纹。圈足饰波带纹。铭文计123字,另有刻款18字。该器铸造于春秋末年,战国后期时对容量进行了一次检校。器上有两处铭文:“西一斗七升大半升,盖” “西元器,一斗七升赉”。“西”指秦国西垂宫。器物实容水3560毫升,按“一斗七升大半升”折算,1升约合202毫升。

铭文内容记载秦国建都华夏,已历十二代,威名远震;秦景公继承其祖先功德,抚育万民,武士文臣,人才济济,使自己永保有四方,乃作此器以为颂。

铭文

盖铸铭:

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烈)桓桓,迈民是敕。

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

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

器刻铭:公元器。一斗七升小拳(剩),□(簋)。

盖刻铭:一斗七升大半升,盖。

1966年,陕西咸阳塔尔坡秦国墓葬出土了 3件刻铭铜器列。

六斗铜鼎:器物上有两处刻铭。鼎唇部一侧横刻“中敃鼎”;另一侧横刻“六斗“二字。六斗,二字为秦刻,器物实容12000毫升,每升折合200毫升。

私官铜鼎:器表刻铭“三十六年工师瘻工疑,一斗半正,十三斤八两十四朱”,为秦国文字风格。“三十六年”为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71年。铜鼎实容2840毫升,折合每升约容189毫升。

安邑下官钟:秦国得到此器后,重新校量后加刻“容十三斗一升” ,铜钟实测容积26400毫升,折合每升约202毫升。

这3件原都当为三晋或东周所造,后被秦国所得,又加刻了容量铭文。

6仓端王义鼎

2012年,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在征集社会流散文物时,发现一件传世的战国时期有铭铜鼎。据其铭文内容,可称为“仓端王义鼎”。此鼎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

下和足部有明显范铸痕迹。口径14.4、腹径17.6、通高17.2厘米,重2490克,容水2000毫升。

秦国一斗约合今2000毫升。此鼎自铭“一斗”,实测容量2000毫升,与战国时期秦国一斗的容量密合。

此鼎具有战国晚期特点。从铜鼎形制并结合铭文讳“正”为“端”可知,此鼎当铸造于秦王政当政后至秦统一之前,即公元前246~前221年。此鼎保存完好。近左耳右侧横刻铭文“仓端王义”1行4字;与此位置相对,近左耳左侧竖刻铭文“敬,一斗,工宜,"2行5字。鼎盖内侧近口沿处横刻铭文“仓端王义”1行4字。铜鼎底部外侧亦刻有铭文,由于笔画纤细且漫愿不清,无法辨识。所刻铭文如仓、端、义、敬、宜等字均具有秦国文字的特征,因而此鼎应为战国时期秦国铸造。

7 “永齐里乙”半斗陶量

出自秦咸阳,容量1000毫升,重量635.4克

8 始皇诏量—陶量 斗量

秦的量制是: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据实测,秦量主要有1龠量、1合量、一升量、二升半量、1/3斗量、1/2斗量、 1/4斗量、一斗量。

诏量质料有铜和陶,木质。铜诏量有柄,形状有方有椭。铜量的文字都是刻出的。陶量形似水洗,立壁平底。上面的文字则有印成和契刻两种。常见的陶诏量多以阴文四字印一组,连续印成始皇诏。刻铭的陶诏量完整器出土较少,形制不尽相同。1963年内蒙古赤峰蜘蛛山出土了一件。广口,壁刻始皇二十六年诏书,两侧有对‘称穿孔,当为两柄残痕。

9 秦 陶量 残件

复原外口径19.5厘米,容量2000毫升

复原外口径21.5厘米,内口径19.1厘米,推测容量2000毫升

10 秦 云梦睡虎地 陶斗

云梦睡虎地陶斗为细泥灰陶,整体形状为圆筒形、平口、直壁、平底。其实测容积为2000mL(小米),合10升。可知秦国1斗容10升。

11 秦桶量复原图 秦诏铜箍残件

新见秦诏铜箍残件

见秦代诏书铭文残器,现藏安阳博物馆。此器质地为青铜,器身为长条形,向内弯曲,断为两截。

器身一侧有一方形穿孔。经测量,原器弧面总长18.5厘米,宽3.5厘米,厚0.1厘米。

拓本总长约18.5厘米,宽约3.5厘米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中按桶、斗、升的量容加以排列,而斗、升分别为2000毫升和200毫升,故桶量理论上亦合于十进制,容20000毫升。稍晚一些的材料,如宋人所载西汉谷口铜甬(桶),铭为“谷口铜甬(桶),容十斗”,亦确切记载了桶量的十斗容量。

推测为桶量诏版,铜量容一石,合十斗,推测外径约37.5厘米,高约21-24厘米,容量20000毫升

1甬(桶)=10斗=100升

秦量制“升-斗-桶”序列中桶量形制的空白。

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中按桶、斗、升的量容加以排列,而斗、升分别为2000毫升和200毫升,故桶量理论上亦合于十进制,容20000毫升。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中按桶、斗、升的量容加以排列,而斗、升分别为2000毫升和200毫升,故桶量理论上亦合于十进制,容20000毫升。稍晚一些的材料,如宋人所载西汉谷口铜甬(桶),铭为“谷口铜甬(桶),容十斗”,亦确切记载了桶量的十斗容量。

12 半斗鼎

秦陕西咸阳塔儿坡出土,咸阳市博物馆藏

敛口,子母唇,腹较浅,圜底,长方形耳稽向外撤,马蹄形足,腹部凸弦纹一道,盖隆起,上有三环钮。盖面刻「半斗」二字,器口沿接近置处直刻两行三字,右边爲「半斗」二字,左边爲「四」字。此鼎用水测量,容量爲二千七百毫升。

13 北私府半斗铜量 最早?

北私府半斗铜量是1982年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农民取土时掘出的。两诏秦椭量原放置在一个小陶罐内,罐灰色,高约二市尺,小口小底,腹身上大下小。陶罐出土时已破碎,内淤满黄土。通高7.3厘米,通柄长26.7厘米,重1.24公斤,实测容量980毫升。

量呈椭圆形,口大底小,底部稍外鼓。-端有柄,柄为半圆形,上平下拱,中空可装把。铜量柄面刻字三行,自右向左排列为“右“、“北私府”、“半斗、一”。

“北私府”是铜量的保管使用单位,“半斗”为容量,“一”是器物编号。量的两侧外壁及底部均刻有铭文。

两侧外壁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文,底部为秦二世元年诏文。北私府半斗铜量原为战国时秦国铸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器上加刻他的诏文,作为秦国度量衡的标准器。秦二世继位后,重新颁发秦制,故又在铜量上加刻秦二世诏,仍作秦国标准器。从量的内侧口沿尚有的磨损痕迹看,北私府半斗铜量应是实用的量器。北私府半斗铜量早于商鞅方升,是已知现存最早的战国秦铜量,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14 骊山圆缶 (铜锺)

1958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帝陵以东安沟村出土,高四四、口径一九厘米,临潼市博物馆。

直口,短颈,深鼓腹,矮圈足。腹上部置四个环形纽。通体素面无纹饰。器底有铭文两行十七字

丽山园,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钓十三斤八两。

丽山应即秦始皇所葬山,此缶当秦始皇陵园中使用的量器。

15 北寝锺

高31.5'口径11.5厘米,陈西咸阳塔儿坡出土,咸阳市博物馆藏

图口,鼓腹,圈足,腹部饰三条凸起的弦御纹,肩部饰对称的辅首街环,腹部竖向刻铭文五行,爲【二年寺工师初丞扞禀人莽三斗北寝】十五字。圈足处横刻「酋府」二字。

该器实测容小米五千九百毫升。

16 大官四升

高一二•五,口径八厘米,

一九七四年陕西成阳窖店出土,咸阳市博物馆藏

鼓腹,开底,盖稍隆起,三个矮蹄足,提梁已佚,腹部上部有兽头流。盖上饰两道弦纹,中有桥形纽,肩腹亦饰有弦纹,足较细。下腹刻「嫪大」二字,流右侧刻「四斤」二字,器底刻「大官四升」四字。

该器用实测容量803毫升。

17商鞅方升

战国商鞅方升为战国中期的青铜器,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商鞅变法时颁发的标准量器。作长方形,有柄,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经实测,方升的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可得计算容积为202.15立方厘米,方升自铭16.2立方寸为一升,求得方升单位容积202.15÷16.2=12.478立方厘米/立方寸,可折算一寸长 =2.32厘米,一尺合23.2厘米。反之如果长度确定了下来,容量也随时可以得到。用“以度审容”的方法便于复现标准容量以推广统一的量值。

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临”字。“重泉”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应是一次所刻,而“临”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可知此器初置于“重泉”(今陕西蒲城),后转发至临地。

重泉(今陕西蒲城附近),临(今河北临城)

秦国与齐国量制相近的原因可能与秦国进行量制改革时曾借鉴田齐量制的史实有关。商鞅铜方升有铭文记载:“十八年,齐连(率)卿大夫众来聘”’,同年十二月,商鞍造此铜方升。造器者特将齐国来聘的事件铭铸于铜量之上,说明此器的制作应与该事件有关。而此时正值秦国变法图强之际,秦国一方面需要“平斗桶权衡丈尺”以整顿政治经济秩序,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其他诸侯国贸易往来以发展经济。从前文对齐国量制的讨论可以知道,齐国量制比较完备,有豆、斗、区、釜、钟等多种不同量值的量制单位,单位间进制明确、计算方便。而且齐国在诸国之间属于商贸大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管子·地数》就记载齐国将所产之盐“阳春……南输梁赵宋卫淮阳,因此齐国量制可能在诸国间有较强的适用性。由于这些原因,秦国可能在制定量制时借鉴了齐国的经验。

秦容量单位升、斗、甬(桶)、石

1升=200mL, 1斗=10升,1甬(桶)=1石=10斗,上下量级间为十进制的关系。

秦国量制与田齐量制有很多相似之处。秦国升、斗、甬(桶)与石分别与田齐的升、斗、釜量值相同。

马承源在《商鞅方升与战国量制》中的一段论述对此作了极好的注解: “商鞅方升是很准确的秦制,传世的始皇方升实测容积是199.58立方厘米,与商鞅方升比较,误差不到百分之一,又秦椭量实测为654毫升,合当时容量为三升少半升,即量三次合一斗,为1962毫升。因为椭量不规则,比较难于做得精确,根据资料,个别的甚至有相差10毫升左右的,而方升则比较容易做得精确,著录的几个方升,实测容量只有微小的差别,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秦方升为200毫升。《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1.《.秦朝时期的数字看这里!青铜器与度量衡(十一)春秋战国 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秦朝时期的数字看这里!青铜器与度量衡(十一)春秋战国 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84474.html

上一篇

【100字秦朝故事】有才干、有魄力、没运气的亡国之君:"秦三世"子婴的故事

下一篇

【2017秦朝的剧】12月八部新剧,大秦赋今日开播,大花、实力派疯狂飚戏

.秦朝时期的数字,干货看这篇!大秦帝国的经济命脉:浅谈秦朝的赋税制度及相关法律

.秦朝时期的数字,干货看这篇!大秦帝国的经济命脉:浅谈秦朝的赋税制度及相关法律

.秦朝时期的数字相关介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持这个强大的王朝,需要完备的军事官僚机构、庞大的官僚队伍和军队,需要建设大量相应的工程。 秦始皇通过向全体臣民征收具有超经济强制性质的相当繁重的赋税及其他租...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之秦朝货币介绍 秦朝时期的钱币秦半两钱的特征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之秦朝货币介绍 秦朝时期的钱币秦半两钱的特征

.秦朝时期的数字相关介绍,秦始皇被后人称为“千古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位有远见的伟大政治家。 他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数字中的秦汉史:出身平民的刘邦,这样击败了大他三岁的秦始皇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数字中的秦汉史:出身平民的刘邦,这样击败了大他三岁的秦始皇

.秦朝时期的数字相关介绍,我们的历史印象中,秦始皇死后,二儿子胡亥篡位登基,杀掉大哥扶苏,在奸臣赵高的教唆下倒行逆施,而后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最后项羽刘邦灭亡了秦朝。 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 秦始皇是我...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秦朝货币介绍 秦朝时期的钱币秦半两钱的特征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秦朝货币介绍 秦朝时期的钱币秦半两钱的特征

.秦朝时期的数字相关介绍,秦始皇被后人称为“千古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位有远见的伟大政治家。 他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

.秦朝时期的数字看这里!秦代军事制度史科普之九:秦朝也有一支特种兵叫“中卒”

.秦朝时期的数字看这里!秦代军事制度史科普之九:秦朝也有一支特种兵叫“中卒”

.秦朝时期的数字相关介绍,《商君书境内篇》: 国威分地,卒随之而来。 旧注释解释“中卒”为“中军之卒”,明显是不对的。 按同篇内记载,国尉有短兵千人,警卫肯定不用把整个中军拉走,而且,这是该篇提到的第二个“国尉分地”,前一个后...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秦朝时期的数字相关介绍,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22日,唐玄宗在林东华厅地获悉,六天前安禄山在范阳造反。 华清池和范阳相距3000里,相当于信使每天要跑500里。唐尺合0.303米,500里约合现代227公里。这还不是古...

【.秦朝时期的数字】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秦朝时期的数字】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秦朝时期的数字相关介绍,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22日,唐玄宗在林东华厅地获悉,六天前安禄山在范阳造反。 华清池和范阳相距3000里,相当于信使每天要跑500里。唐尺合0.303米,500里约合现代227公里。这还不是古...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秦国流行数以六为纪,是天数思想,还是秦始皇有意为之

【.秦朝时期的数字】专题秦国流行数以六为纪,是天数思想,还是秦始皇有意为之

.秦朝时期的数字相关介绍,引言 秦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它代表奴隶制的结束,预示着封建君主专制的开始。历史书上有人质疑辛亥革命结束的2300年封建制度。中国明明有5000年的历史,怎么能只有2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