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外乐舞交流繁盛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集大成的时期,南北宗教文化的高度融合以及中西乐舞文化的交流空前繁荣,形成了唐代乐舞繁盛多姿的景象。这一时期,以壁画为载体的敦煌舞蹈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唐代中外乐舞交流繁盛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统治者的政治主张;二是交通便利。
- 01大胆开放的政治主张为唐代乐舞提供了发展空间
唐朝拥有一批政治开明、德才戒备的君臣,一改“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极为重视与少数民族及周边邻国的友好往来,对华夷一视同仁。唐太宗时期,更是重视与各族各国的关系,太宗超越历史偏见,平等对待各少数民族。他经常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所以境外各国及部落都来亲附。
唐朝不改变各族原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及民风民俗,也不征赋税,还市场给予大量的赏赐。唐代实行的对外政策以及妥善处理对外关系,一方面有利于巩固政权、统一国家;另一方面推动了对外交流与交往。由此,把中国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推向了高潮。
比如,这一时期,长安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汇聚地,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在唐都长安,皇帝接见了许多国家派来的使节,在商业区有很多外国的商铺门店,在朝廷中也有供职于唐朝的外国和少数民族官员,在国子监有不少外国的大臣酋豪子弟,在寺院里也有许多的外国传教士及向中国求教的外国僧众。
中原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出到各国及域外民族,对外国的文化艺术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而外国语西域的文化艺术,通过贸易流通、宗教传播,不断传入并流行与中原。因此,流动的外来人口,及稳定长期的交流促进并保证了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形成了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盛况。
可见,开明大胆的政治主张、宽宏的气魄,心胸的开阔对少数民族和外邦文化艺术的广采博取使唐代的文化艺术愈发的繁荣。唐人活的了最为宽广的视野,文化昌达而著称于世,而且以兼收并蓄、善交友邦、对外开放而彪炳史册。
- 02便利的交通为唐代乐舞的发展构筑了通道
唐代,由于国际间经济文化交往的需要,交通成为连接各国交往的主要渠道,而唐代中国时世界经济文化的重心,首都长安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心,是所有外国商旅、学者、僧众趋之若鹜的地方。中外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联系,形成了以长安为重心的通往国外各地的海陆交通网。繁盛的陆路与海陆交通与经济文化自此开始。
陆海路的开通,为中外经济文化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各国间的相互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由于国家的强盛,政治的提倡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各国纷纷向唐代中国靠拢聚集,与唐朝进行交往的国家大约有70多个,主要有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等;东南亚的林邑、参半等,南亚的尼泊尔、天竺等;中亚、西亚的昭姓九国等国家。
综上,唐朝的对外交往就是在这样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进行稳定长期的交流的。文化交流、宗教传播通过乐舞这一媒介传入唐朝,丰富了艺术活动、艺术形式及艺术内容,从而提高了艺术的整体水平,为唐代乐舞艺术的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代中外乐舞的交流
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唐代舞蹈式样多、种类全、分工细,皆为历代所不能契机。唐代舞蹈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强烈的艺术表现”走向了艺术发展的高峰,将舞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舞蹈的发展成为独立完善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和”的美学原则制约下,唐代歌舞既无绝对的刚,也无绝对的柔,舞蹈更多的是“揉和”,有时以“阳刚”为基调,揉以优美和缓的舞姿;亦或以“阴柔”为基调,夹杂节奏明快的无端。这样的唐代乐舞就形成了"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美感。
纵观唐代乐舞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唐代的乐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舞蹈。不管是九、十部乐,坐、立部伎,健舞、软舞还是大曲,舞蹈的风格、形式、内容、思规模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而是每个舞蹈都各具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舞蹈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形成深邃奥妙的舞蹈意蕴,这与中原乐舞对外来乐舞的摄取是不无关系的。正是有着外来乐舞艺术的注入,唐代乐舞才能发展成为独立完善的艺术,将乐舞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乐舞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01西域对中原乐舞的输出
在唐代,西域乐舞异常繁荣,西域舞蹈风格浓郁、节奏鲜明、舞姿欢快明朗、与唐代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不谋而合,收到了人们的喜爱推崇。上至皇亲贵戚,下至黎民百姓,一时间胡乐胡舞风靡一时。在唐玄宗时期,胡乐无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推崇,社会地位与影响空前壮大。西域的大量乐舞作品和乐器传入中原,在中原广为流行,而西域乐人也成为传播西域乐舞的一支重要力量。
(1)乐舞作品
唐代十部乐中除《燕乐》、《清平》和《西凉乐》外,其余七部均采自西域诸国。设于乐署的西域乐舞有《于阗乐》、《悦般乐》和《伊州乐》。坐立部伎中的乐舞都是中原传统乐舞,与西域的音乐(龟兹乐),乐器相融合的新生乐舞。
除宫廷部伎乐舞外,其余插入中原的表演性西域乐舞也数不胜数,主要有:《龟兹乐》、《醉浑脱》、《凉州》、《伊州》、《甘州》、《柘枝》以及《苏幕遮》等。这些舞蹈,演出规模不大,多半是独舞或双人舞,技术技巧高超,艺术水平也较为卓越。而原汁原味的民族舞中,流行较广,影响较深,尤为受人追捧的要数《胡旋》、《胡腾》和《柘枝》了。
《胡旋舞》:从中亚传来,出白居易诗中的“胡旋女,出康居”。在南北朝时期,胡旋舞就已传入中原,其盛行却在唐代天宝年间。上至宫廷教坊,下至大街小巷,胡旋舞都以其急转如风之势风靡一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乐舞作品。
《胡腾舞》:由西域石国传来,是中亚栗特胡人跳的一种舞蹈。舞者多为男性,都是高鼻深目,身着胡服的西域人。舞蹈节奏基础,舞步多变,腾踏复杂,腾空旋转难度大,看得关中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
《柘枝舞》:原是中亚一代的民间舞,也是唐代极富盛名的舞蹈。它自石国传入中原后,流传甚广,不仅在京都长安广为流传,在同州、常州、潭州、杭州和四川等地都盛极一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时宴会娱乐的保留节目必然是它。
可见,唐代乐舞大部分来自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乐舞,且唐代乐舞具有极强的地域和民族性的特征。这些宫廷乐舞,一方面为了彰显国家的强盛繁荣,另一方面是为了炫耀武功,显示四方归服。当然,唐代乐舞受到严格的限制,舞蹈演出也是由统治者来决定,不能随便上演,因为乐舞有时候也代表了国家的礼仪性和政治性。
(2)乐器
唐代有不少西域传来的乐器,这些乐器被用到部伎乐曲中,成为某些音乐中的主旋律,或与中原音乐结合成为新声音乐。这些乐器在唐代乐曲中得以广泛使用,为唐代乐曲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味道,同时丰富了唐代音乐的内容。这些西域乐器中,最著名的有羯鼓和筚篥。
羯鼓源于戎羯,所以叫羯鼓,是来自少数民族羯族的乐器。唐玄宗曾说羯鼓玉笛是“八音领袖,诸乐不可方也”。可见,唐玄宗对此乐器的喜爱与推崇。羯鼓不仅在各种乐器的合奏中,发挥着其特别的作用,也能作为一门独立的乐器来演奏。
筚篥原是古波斯乐器,后在西域龟兹等地流行,后又由龟兹传入中原。筚篥在唐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唐代多部乐中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筚篥的演奏不仅在宫廷中十分活跃,在民间表演中也十分普遍。当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筚篥名手,如李龟年、尉迟青等人,历史上都有记载。
可见,羯鼓和筚篥都是在唐代得到极大发展的乐器,也是多部伎乐曲中运用最广的乐器之一,而筚篥更是成为宋代教坊大乐的领奏乐器和独奏乐器。这些乐器活跃在唐代的宫廷和民间演奏中,对器乐合奏、伴奏歌唱、舞蹈和乐器表演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丰富了唐代音乐的种类。
(3)乐舞人
对唐代中外艺术交流做出贡献的还有乐舞人,他们有的是前朝遗留下的西域乐宫,有的是向大唐献舞献乐的艺人,还有的是能够善舞的定居于民间的老百姓。他们通过献艺,节日庆贺,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和商业贸易,把本国的文化及乐舞带到中原,使外来的乐舞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些乐舞有的成为了宫廷部伎乐舞中的一部分,丰富了唐代宫廷乐舞的内容,有的成为了风格鲜明、舞姿别致的健、软舞类舞蹈,丰富了唐代表演性乐舞的内容。还有的成为了融中原传统风格于一体的中西乐舞,为唐代乐舞注入了新的元素。总之,唐代乐舞人为丰富繁荣的唐代乐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西域乐宫不仅向唐王朝传入了本国的乐舞精品和乐器,而且参与了宫廷的乐舞创作,从而促进了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的就,促进了唐朝乐舞的发展。
- 02中原乐舞对西域乐舞的影响
乐舞艺术间的交流是双向的,相互的。西域的乐舞输入到中原,而中原的乐舞也辐射到西域,形成彼此间互相交流与渗透。
(1)中原乐舞的输入方式
中原的乐舞输入到修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军政官员、屯田戍族和僧人商旅等,他们把中原的乐舞带入西域;二是通过入侍质子,他们归国时带回了中原乐舞;三是通过宗教传播,中原的本土宗教道教传入到西域,并输出了道教舞蹈。通过这些方式,中原的乐舞作品及乐器传入到西域,对西域的乐舞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中原乐器
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西域乐舞,在乐队的编织和乐器的使用上就吸收了许多汉族传统乐器。如龟兹乐制中常用的“笙”、“箫”,“笙”、“箫”,是中原汉族早有的乐器,这样证明了龟兹乐中含有的中原乐舞成分。中原的阮咸也传入了西域,在西域的文物资料中就常有阮咸乐器的团。大鼓作为中原的传统乐器也传入了西域,如在龟兹昭厘出土的舍利盒乐舞中,歌舞表演者使用的乐器中就有大鼓,这与中原的大鼓的形状几乎完全一样。
(3)西域文物中的中原乐舞
中原乐舞的输入在西域的文物资料中也有所反映。如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中发现了不少舞蹈偶人及绢画、壁画等,舞者面目贴花,上身着翻领胡服,下身穿唐初时装间色条纹裙,足登云头鞋,肩披薄纱。从外形、服饰及妆容来看,她们应属中原艺人;从舞姿造型来看,她们所跳的正是唐代乐舞。
总之,在西域与中原的乐舞交流中,西域乐舞对中原的影响占主流,对唐乐舞做出巨大的贡献。当时西域乐舞处于领先的地位乐舞作品及乐器颇丰,这些都用涌入了堂弟啊,唐代汲取融合了西域乐舞,形成了唐代乐舞的多样性,促进了唐代乐舞发展。
总结
唐代中外乐舞的交流,不仅推动了唐朝乐舞艺术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世界乐舞艺术的繁荣。乐舞交流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乐舞房间相互吸收,去唱不断,互相促进,有利于世界艺术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各国各族人们的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
- 参考:《全唐书》、《丝绸之路》、《唐代西域交往史》、《唐代服饰研究概述》
- 备注:本文中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删除
- 留言:这里是@奥小捷读历史,请关注我,收获您的专属历史知识~
1.《【2018年交流会唐朝歌舞团视频】专题唐乐舞发展的背后:中原地区与西域外国的乐舞交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8年交流会唐朝歌舞团视频】专题唐乐舞发展的背后:中原地区与西域外国的乐舞交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