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另一边,中国文化在绘画、书法、文学、哲学、音乐等各方面都处于发展高峰。有些艺术甚至在这一时期登峰造极,后世难以超越。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魏晋时期的社会名士们所独具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对艺术的发展具有天然契合的推动作用,后世称这种精神为“魏晋风流”。
。。。。。。
魏晋包括两个朝代。魏是三国争霸中实力最强的曹操一脉。公元220年曹操死后,长子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
晋是魏国权臣司马懿父子篡的江山。曹丕死后,司马父子掌权。司马懿的二子司马昭灭蜀汉,其子司马炎有样学样,在公元265年篡位自立,最终灭了东吴,一统天下。国号为晋,史称司马晋。
魏晋两朝都很短,曹魏有40年,东西两晋也只有160年,加起来总共不到汉朝的一半。正因为时间短,历史学家们往往习惯把魏晋和随后的南北朝连在一起,统称魏晋南北朝,算做一个时期。
老沙话画以讲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为主,魏晋时期正好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所以拎出来单讲。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十分重要,用傅抱石先生的话讲,叫做:
“晋以后的中国绘画,无论思想、样式、技法,都是另一转变的大枢机。” 注1
这一时期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和发展,艺术作为思想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反映。
魏晋时期最最重要的主流精神就是“风流”,这种魏晋风流,形成了千年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也给中国绘画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这种“风流”精神的产生,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内因: 九品中正——世家贵族阶层形成
魏晋以前,中国也有世袭的贵族阶层,不过社会给老百姓提供的上升通道还是有很多。
你看“毛遂自荐”和“完璧归赵”这两个成语的主人毛遂、蔺相如都是下岗职工获得政府重用。70岁的低保老人姜太公钓着鱼就被周文王破格提拔为太师。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奴隶身价,等于发个微信200元红包就买来了百里奚为相,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功业。
这说明当时社会阶层晋升的制度还是很健康的,一方面论功行赏,一方面唯才是举。
可是魏文帝曹丕登基以后,推行了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一直延续到两晋。
九品中正的意思就是把全国各地的人才划分为九品,等政府需要任命官员的时候就从中对应选用,而负责品评人才高低的人就叫做“中正”。
这就带了一系列的问题。评定人才的标准本来就很模糊,如果一个家族里的人世代做官,很有影响,那么负责选人才的“中正”很可能与这个家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有几个这样的大家族彼此联姻,互相包庇,那么高级的人才和“中正”多半都出自这几个家族。政权中高级的官位也就被掌握在这几大世家手中,其他人才根本得不到上升的机会。
前文所说的琅琊王氏、(见 老沙话画系列 第二十一话 世家风流)弘农杨氏、陈留谢氏和谯郡桓氏,就是如此,满门上下都是高官贵族。这样的世家子弟,从小读名校,长大做高管,一生平顺,子孙无忧。平日里相互交往又多,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地位超群的世家贵族阶层。
他们家境富裕,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要求都很高,对精神世界的理解和要求更高,这就为魏晋风流埋下了土壤。
二、外因: 战祸连连——人们追求精神寄托
再从大的外部环境来看,魏晋时期可谓战火延绵,兵连祸接。汉末的三国逐鹿就先打了个天昏地暗,魏晋之后五胡乱华,南北争战,国家破败,家园颓废。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久了,人们无不格外珍惜安宁平静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在现实中无从寻觅,于是纷纷前往精神世界里寻求寄托和安慰。
于是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迁。秦朝立国以法家为主,汉朝以儒家为尊,但实际上施行的还是“外儒内法”的政治措施。而汉末道家的兴起和随后佛家的大盛让这两个以出世修行为目标的哲学宗派接为同盟,并为普罗大众所广泛接受。
这两家的思想精髓经过一番转化,结合世家贵族阶层里面高级文士团队的重新释义,在魏晋演变为一种新的思潮,叫做“玄学”,也可以称做“新道家”。
“玄学”的理论代表叫做向秀和郭象,这二人注释《庄子》 , 解释得精细入微、丝丝入扣,简直比庄子本人还懂《庄子》 ,后人感叹:“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注2
而另一帮身体力行推广“玄学”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行为表演艺术家—— “竹林七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拘礼法,旷达自在,任性而为。经常集会于竹林之下,高谈阔论,纵酒放歌,上演天体秀,神交秀。
清 任伯年 《竹林七贤图》
总之,“玄学”作为一种思想,强调万物自生,人应自然而然,融入天地,这样才能超越万物,达到终极的自由和快乐。而魏晋名士们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风流”。
。。。。。。
这种“风流”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享受,而是追求自在的感觉,体现在行为上便是一种纯真率性的举止。而这种自在正是古今中外所有艺术门类要做到极致所必须达到的境界。
正因如此,魏晋时期中国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绘画书法、诗歌文章、音乐曲赋、建筑雕塑等各方面均登峰造极。
绘画上有“画圣”顾恺之、书法上有“书圣”王羲之、文学上有“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音乐上有死后《广陵散》从此绝矣的嵇康。
这些人物的“风流”,不止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而这种下意识,毫不造作的自在,正是其艺术成功的关键。我讲个小故事大家感受一下。
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也是当世书法家,才华出众。有一天夜里下起大雪,他醒来一看,白雪皑皑,月光皎洁,便命人取酒吟诗赏月。忽然想念一位朋友,于是连夜乘船,行了一夜前去探望。可是天亮到了朋友家门口,他并不进门,就原路而返。别人奇怪,他却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非要见到朋友呢?”
这样的情趣意境,当真不是常人可以做到,而以艺术的观点来看待就非常容易理解,因为这里面充盈着一股“真性情”。因此,魏晋时期的绘画书法作品里总有一种后人模仿不来的潇洒,称之为“韵”,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也被总结为“晋人尚韵”。
实际上魏晋时期的绘画发展还有一些脉络可寻,比如人物画方面佛像画向神仙画的转变,后来两者合并,统称为“道释画”。
东晋南渡长江后,江南的山水形胜,烟云丘壑,让背离家乡的中原人物思乡心切,催生出“山水画”一门。不过这些转变于魏晋时都只是萌芽,后期才有所大成,我们以后再讲。
而最令人难以忘记和不可磨灭的,恰是那真情洋溢的魏晋风流。
行文至此,我眼中仿佛出现了一幕场景。和风初畅、花香微醺、竹林摇曳、清溪蜿蜒,几位好基友围坐在天地美景之间,高谈阔论,吟诗作画,是不是瞬间就能忘记世上的烦恼,得到精神的安慰呢?
三百年后唐朝山水画南宗之祖王维做了一首诗,诗中有画地描写了魏晋风流。这里老沙借来为本话作结: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3
注1:见傅抱石 《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
注2:见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注3:见唐朝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前回文章:
老沙话画 第二十一话 世家风流
老沙话画 第二十话 传神妙法
老沙话画 第十九话 虎头三绝
老沙话画 第十八话 江南人物
老沙话画 第十七话 画劫
老沙话画在今日头条专栏上于每月初1号和每月中15号更新。
欲见更多前文,可以在微信中直接输入“话画趣”搜索同名微信公众号。即刻关注并提取。
1.《【160年的晋朝】专题老沙话画第二十二话,魏晋篇总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60年的晋朝】专题老沙话画第二十二话,魏晋篇总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