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鱼篓尊 故宫藏
北朝时期,北方瓷器既无文献述及,陶瓷考古发现的古瓷窑址也很稀见。北朝末期特别是进入隋朝以后,南北瓷业开始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烧制的器物也明显增多。隋代日用瓷器中壶罐瓶、碗等日用器皿也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
青釉三系罐 故宫藏
隋代瓷器,壶一般分为带流与无流两种,带流者为鸡首壶,无流为盘口壶。鸡首壶比南朝的瘦长,盘口亦高,颈部变细,中部有弦纹装饰。鸡头更趋于写实,壶柄仍保留南朝时期的龙柄形式,肩部双系有新的变化,足部微撇。
鸡首壶
盘口壶的基本特征为盘口、有颈、系耳都贴附肩上盘口较前代高,颈长、椭圆腹,系耳的形式多作条状。
青釉双系盘口瓶 故宫藏
罐有两种分别流行于南方和北方两地。常见于北方的罐为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常凸起弦纹一道,分器身为二等分。肩上贴附二系、三系或四系,以四系耳居多,称四系罐。
青釉四系罐 故宫藏
南方较流行的罐,身瘦长、口直而大、无颈、丰肩、瘦胫、撇足。肩部贴附六系或八系耳称六系、八系罐。
青釉三系罐 故宫藏
隋瓷瓶颈细长,腹径阔大略呈椭圆形。安徽淮南窑中的洗口四系瓶,形式美观,与南北刺时期的瓶式有较大不同,洗口外撇、长颈、溜肩、平底。颈部装饰弦纹数道,颈与肩交界处贴附两系或四系,腹呈椭圆形,颈与肩部往往有朵花卷叶及莲瓣装饰,这种瓶在安徽地区出土较多,在河北景县封氏墓中也有类似器物出土,但胎、釉特征不同,可能为北方窑产品。
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故宫
陕西西安隋墓中出土的另一种洗口瓶,在形制上与此又有较大区别,其特点是颈中部细小,并装饰凸弦纹二道,腹部丰满腹以下敛收、平底。
青釉四系洗口瓶 故宫藏
高足盘在南北墓葬中均有出土,其基本特征是浅盘式,口沿微外撤,盘心平坦,常有阴圈线纹,沿线纹留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支烧痕迹,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
青釉高足盘 故宫藏
南北瓷窑都大量烧制高足盘,是隋瓷中最具典型的器物。
青釉高足盘 故宫藏
隋瓷上的花纹装饰,除沿袭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莲花纹,还采用朵花、草叶、卷叶纹,在布局上并巧妙地加以穿插、替换、组成新的图案。
青釉划花莲瓣纹带系罐 故宫藏
瓶、罐之类的肩、腹部,一般以朵花卷叶纹组成带状纹饰。盘碗器,则常以朵花卷叶纹组成的圆形图案装饰于中心,因器物的口径大小又分一层、三层、五层、七层不等。隋瓷的纹饰题材虽似较单调,但由于构图布局多变而显得整齐精巧。
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隋代瓷器的装饰手法有印花、刻划花、贴花多种。印花是隋瓷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在瓷胎未干时,用瓷土烧制成的阳文印模压成花纹,然后才施釉烧成。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故宫藏
刻划花在隋代瓷器中也比较多见。它是用一种尖利工具,在瓷胎未干时,刻划出各种纹纹,趁瓷胎未干,用瓷泥浆水粘合在器物表面而成。隋瓷中这种装饰比较少见。
青釉刻环纹小碗 故宫藏
隋瓷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因产地而异,以灰白色居多。釉为青色,青中泛黄和黄褐者也为数不少。
白釉双系罐
釉仍属石灰釉,透明度强,在高温中流动大,因而烧成后常呈流珠状般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
青釉四系罐
隋代青瓷一般是在还原焰中烧成,但釉色不稳定,说明它的窑炉结构有待改进,使用还原焰烧成技术还不成熟。隋瓷多为用支具支托叠烧,已出现筒形匣缽,但仍主要用支具明熖叠烧。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炱窑渣。
1.《.隋朝的社会特点与专题之隋代陶瓷的主要特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隋朝的社会特点与专题之隋代陶瓷的主要特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