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百善孝优先。“孝”是百善的第一位、为人的根本、孝、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了解的一个历史事实就是中华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孝道的,孝道是从野蛮习俗中逐渐发展过来的,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老人问题的解决才越来越文明,这也才有了如今我们都所称道的中华传统美德。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什么违反孝道的事情呢?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说起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关于“弃老墓,寄死窑”的传说了。相传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因为大兴土木,常年劳民伤财,导致了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下降,以至于出现了粮食不够吃的情况,而当食物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生存的时候,只能选择牺牲一部分人来减少食物的消耗,因此,没有了劳动价值的花甲老人便成为了被舍弃的那一类人。
在多人相继进言谈到通过舍弃没有劳动力的老人来缓解粮食消耗的议题后,皇帝便发布了一条规定,名叫“六十还仓”——凡是上了60岁花甲的老人,一律都要处死,违令者全家都要被处以死刑。而处死年纪上了60岁的老人的方式之一便是活埋,专门修建一个活人墓,形状瓦罐,老人会由家人们送进这个墓穴中,并留下一定的食物,让老人自生自灭,一般多是在食物被吃完之后,老人最后在冰冷的墓穴中受冻挨饿而死,这种方式也被称之为“花甲葬”。
据说最初这样违反道德的法令发布之时,百姓之中皆哀声怨道,纷纷表示反对,一时间闹出了很大的动静,但是,这毕竟是传说,相关的事情并没有在正史里出现,因此也很难辨认真假。而在传说中,在“六十还仓”的规定被发布下来之后,尽管大多数百姓都认为这样的行为太过违背人性了,但是为了保住家里其他人的性命,迫于皇威,只能乖乖实行,甚至作为牺牲品的老人们也才加入了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愿成为子女的累赘,对子女的抛弃没有怨恨甚至主动参与。在这期间,有一户人家的儿子实在是不忍心让自己的老父亲在这般年纪还要受这样的苦,但又不敢公开违抗这一法令,于是,他在将父亲送进山上的墓穴之中后,并没有就此舍弃父亲,而是让其暂居在此,之后便悄悄的供养老父亲。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东窗事发,交趾国派使者前来朝拜,并向秦始皇进献了一只奇怪的动物,交趾国使者对秦始皇说道:“若是大国中有人能够认出来这个动物是什么,我们之后便永远向您俯首称臣,两国永不交战。”这个条件一说出来,引得朝廷上下皆一片哗然,但奈何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识得此动物,于是乎,秦始皇便命人画下这只异兽的模样,在全国上下张贴,放出皇榜,并声称若是有人能说出这是何动物将有重赏。这也让那位悄悄供养老父亲的孝子看到了皇榜,他在去给父亲送饭的时候便将此事当作趣事说给了父亲听,还拿了异兽画像给父亲看,没想到,年轻时游走过多地的父亲就去过交趾国,认出了图上的异兽名叫西鼠,尽管体型较大但依旧是怕猫的。
于是父亲便让儿子抱上一只猫去揭皇榜,儿子被侍从带入大殿后,便将猫拿了出来,西鼠一见到有猫便被吓得四处逃窜,这下谁输谁赢已经非常清楚了,最后交趾国也不得不履行承诺,向秦朝俯首称臣。之后,秦始皇想要赏赐这位揭榜人,但是揭榜人并没有要任何赏赐,而是将自己供养父亲的事情说了出来,并说明此次就是自己的父亲认出了这只异兽,最后直言自己有罪请皇上恕罪,秦始皇听后也十分感慨,并认为人老了后虽然没有了劳动价值,但还是非常有智慧的,于是便下令将“六十还仓”的法令废除掉了。
关于这个“弃老墓,寄死窑”的传说在中国古代流传得非常广泛,如:江浙一带的《大鼠》,湖北的《斗鼠记》、《八斤猫》、《不杀老人》、《人过花甲》等,而这样的广泛流传并不是在鼓励弃老习俗而是在歌颂放弃“弃老令”的习俗演变。如今,在湖北武当山周边考古发现了许多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也就是传说中的“寄死窑”,证明了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过弃老、杀老的习俗,当地如今也依旧流传着关于“六十还仓”的传说,这个制度从建立到放弃的故事,这展现的正是从野蛮到孝道,从弃老到养老、敬老的道德进步。
1.《【6O还甲秦朝】专题“六十不死就活埋”到底出现在哪个朝代?真相到底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6O还甲秦朝】专题“六十不死就活埋”到底出现在哪个朝代?真相到底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