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三国

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我想说详解六号警觉型代表人物-曹操

以曹操为典型代表的班级6号性格者,大多数都是用冷幕或者冷酷阴冷的眼神给别人的感觉,好像是面对着狼。

把一切往最坏处想,然后全面规避风险,这是反6号的思维模式。

性格特征或其心态走向大概可以用以下五句话概括:

①、多疑。是佛教中的疑心者,能够看到漏洞,是解决麻烦问题的能手;

②、喜欢问尖锐的问题。想要消除疑虑,希望得到解释;

③、权威靠不住。我质疑权威;

④、质疑他人的动机。成功和好意看上去尤其值得怀疑;

⑤、世界是危险的。我必须学会自我保护。

反6典型代表人物-曹操

说起曹操,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讲起曹操疑心别人毒害他,于是他自己就一点一点的吃砒霜,由此逐渐在身体内产生砒霜的抗体(免疫力)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不得不说曹操确实是一个疑心特别重的人。

对于反6号来说,他们思维方式是必须得预先知道工作、环境或组织还有哪些潜在、未知的麻烦和风险。他们的出发点就是想要预先知道所有信息,以便采取行动做好预先防范。

最能表现曹操这种“反恐惧型”性格的,莫过于曹操误杀吕伯奢家人事件,这也是曹操背负骂名上千年的最大“罪证”之一,我们今天用九型人格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关于这个案子,有三种不同的记载,详见附录这三个版本的记载:

①陈寿《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魏晋世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不过魏书毕竟是魏人王沈所写,是不大可能写曹操的坏话的。

《魏晋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吕家对曹操太好了,反而使得曹操起了疑心,毕竟自己是通缉犯,疑其要图己,拿他报官领赏,于是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孙盛杂记》则提,因曹操听到异声(原文是食器声,不见得是刀具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发现杀错后悲凄的哀叹:“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先不论曹操有无从犯;曹操有无侍从?陈寿十分明确地认为有目击证人——“从数骑”;《魏晋世语》未明确;《孙盛杂记》模糊倾向有,不然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又是对谁说的?

陈寿认定是吕伯奢家人想要掠劫曹操财物,故而引发曹操杀人;《魏晋世语》与东晋的《孙盛杂记》全都倾向曹操误杀。

三条史料都说曹操杀了人,这样我们可以认定,曹操是杀了人的,我们没有冤枉他;那么,曹操作为被告的身份可以认定。

紧接着,吕伯奢一家(除吕伯奢外)作为被害人的身份也能认定;曹操杀了好友一家子,这点也能认定,而且被后世大为渲染,尤其是《三国演义》,说曹操残忍。这我们也能认可。

总之,这件事一定是发生了的,魏书的记载总不会错,但过程极大可能是《魏晋世语》和《孙盛杂记》的结合体。易中天老师是三国历史学家,也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他在《百家讲坛·品三国》中对这个事件有精彩的评述,让我们重新把这个事件捋一遍:

当年董卓进京,大肆杀害臣民,曹操等一干忠义勇士看不下去,纷纷起来反抗董卓。一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仓皇之间逃离京城;另一说是董卓进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有远见卓识,认为不能与董卓这样的奸贼狼狈为奸,于是拒绝任命逃出了洛阳。

总而言之,曹操拒绝与董卓同谋合作,但恐怕董卓迫害自己,所以逃之夭夭。

半路因天色已晚,走到了中牟县境,进入成高(今河南荣阳市西北汜水镇)吕家庄,刚好路过好友吕伯奢的家,于是便想进门休整人马,顺便讨口饭吃。吕伯奢应该是不在,他的家人很高兴的留他住下,根据史料内容反推,估计是吕伯奢的五个儿子问起原因,并说朝廷到处悬挂他的画像通缉他之类的话。

其实这一番话说的不是很妥当,因为当时曹操不觉得有什么,但事后曹操起了疑心,跟这番话有直接关系。一句话你可以从这方面去想,也可以从那方面去想,好像你在暗示我什么?!

我们中国人讲话非常讲究合适不合适,所以我们都是讲的很妥当的话,差一点都不行。孔子讲过,一句话绝不是跟所有人都可以讲的,要看其人是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不应该和这个人讲话,就不要讲。

但是吕伯奢家人没有这样的想法,往往一个人太纯洁了,就会无缘无故的受害,这就叫做“无妄之灾”。所以我们身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多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事情想简单了。

曹操与吕伯奢的五个儿子闲谈几句后,人困马乏,于是躺下来休息,在似睡非睡中听到一些声音(闻其食器声),像是磨刀的声音;引起了曹操的怀疑。

彼时的曹操是逃犯,如惊弓之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吓得半死,会觉得到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时他就回想起吕伯奢家人讲的话,每一句话都值得怀疑;认为吕伯奢一家人不是至亲,很可能出卖他。

思维到这一步就是六号警觉型经典的“投射”,此时心理健康层级骤降。

六号警觉型健康层级示意图

如果当你的心开始怀疑的时候,那么之前你听到的每一句话都是疑窦重重。

有句成语:“疑人偷斧”,讲的就是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就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走了,于是便观察那人,发现那人脸上的表情,说的每一句话,就连走路的样子都像极了偷斧子的人。结果第二天在家里的地窖里找到了斧子,此时再去观察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言行举止并不像是偷斧子的。这个故事其实讲的就是6号警觉型性格中经典的“投射”。

要是在平时,以曹操的聪明才智他也不会这样想,人家杀人还用现场磨刀吗?那不就打草惊蛇了。关键是,曹操此时被通缉追杀,压力山大,当反6遇到危险时,他的思维方式告诉他要是不马上解决它,就会更加危险,所以反6就会迎难而上,本能的选择先发制人。

这就是反6“反恐惧症”的性格,遇到不安全和压力时会本能的选择先下手为强,这和正6遇到不安全和压力时,选择逃跑刚好相反。

所以,当反6的“反恐惧症”犯了时,疑心重的曹操头脑一片空白,“投射”的作用起了坏的效果传到了曹操的大脑中枢神经,想当然的就以为是吕伯奢家人要害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带着极大恐惧的心理一边发着抖,一边提剑误杀了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和家人。

杀了不止一个人,很难想象是曹操一个人干的。尤其是《魏晋世语》明确“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曹操一个人杀了八个人?应该不会。估计真相应该是侍从手下帮助曹操杀的。

杀完后,恐惧的心情平复后仔细看了下现场,这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款待自己。曹操误杀了好人,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最初,曹操一路走过来,表现可圈可点,但这句话一说出来,前功尽弃,自毁前程,从此大家对曹操另眼看待。

这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一句话能兴邦,也能丧邦!

1.《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我想说详解六号警觉型代表人物-曹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我想说详解六号警觉型代表人物-曹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4017.html

上一篇

vivo放置三国跟哪些平台互通专题之联想再“变阵”背后手机业务困境依旧

下一篇

q版三国电影有哪些,干货看这篇!Q版三国志 欢乐园《乐蜀三国》萌瞎你眼球

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我想说深度丨对比分析《三国演义》曹操、刘备不同形象及成因

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我想说深度丨对比分析《三国演义》曹操、刘备不同形象及成因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相关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中不朽的大作。作者罗贯中把曹操塑造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封建统治者形象。对权势,他有无尽的欲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广泛吸引人才并为他使用。 而作为正面形象的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