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应天府,传十二世,历十六帝,明开国距今652年,灭国距今享国376年。共传承276年。大中通宝~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明太祖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明史·食货志》曰:"(戊申、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地降至一钱止。"钱文真书,直读。当十大钱一般径4.6厘米,重34.4~37克;当一径2.45厘米,重3.4~3.6克。据湖南常德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同年三月,开铸"洪武通宝"钱,仍继大中钱式,行五等钱。
洪武通宝~明太祖、朱元璋(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洪武(1368年-1398年)
要从清末的一件事儿说起,王懿荣这个名字,相信对收藏感兴趣的读者,都不会陌生,他是发现并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是有名的收藏家。王懿荣对收藏非常痴迷,什么书籍,字画,金石文物,印章,钱币,甚至是残石,瓦当,都在他的收藏之列。王懿荣有一次,意外地得到了一枚“建文通宝”的小平钱。这枚小平钱直径在约3厘米,重3.44克,正面清晰地写着“建文通宝”四字。通过对铜色,形制,文字和声音等方面的判断,断定该钱和传世的其他明代钱币极其相似。王懿荣当时如获至宝,要知道,他收藏的明代钱币中,独缺建文帝时期的钱币,“建文通宝”小平钱还是第一次发现。但即便以发现的“建文通宝”小平钱真是赝品,那问题是,为什么没有真的“建文通宝”流传下来呢?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铸币都能流传了下来,而且还数量可观。这个问题也确实很费思量,目前也没有靠谱的答案,仅存以下在几种可能。
第一种是建文帝时期压根就没有铸造过钱币。原因也简单,首先是明朝初年,从朱元璋开始,政府就推行宝钞,对铸钱没有什么兴趣。不仅多次停铸钱币,甚至出现过禁用铜钱的法令。而且从历史上看,明朝的各代皇帝也都对铸钱不感兴趣,都是在即位多年后,面对铜钱日益减少的窘境,这才开铸一次钱币,而建文帝在位的时间太短,只有四年,按照惯例,没开始铸钱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种可能是建文帝铸造过钱币,但后来被永乐皇帝给销毁尽了。当年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攻占了南京,最终取代了建文帝,成功登上帝王宝座后,为了掩盖这段不光彩的“夺位”历史,朱棣下令消除“建文”年号,将建文帝在位的四年直接编为洪武年号。同时,也连带销毁了一切带有“建文”年号的东西。据说,当时包括书籍、瓷器,甚至是铜铁器物等都在销毁之列。如此说来,“建文通宝”即使被造了出来,自然也难逃厄运,从此销声匿迹。
建文通宝~明惠宗、朱允炆(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建文1398年-1402年
永乐通宝是大明王朝于永乐年间铸造的年号钱。明初推行纸钞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宝钞,铜钱铸金无常。朱棣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举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闭关政策,实行"怀柔远人"的对外开放政策。出于外交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永乐六年(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钱,永乐九年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
永乐通宝~明成祖~朱棣(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永乐1402年-1424年
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炽,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铸造。"洪熙通宝"传世所见仅有二枚,皆为国宝级文物。不过泉界对其真伪尚有争论。
洪熙通宝~明仁宗~朱高炽(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洪熙1424年-1425年
明朝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铸造,版式为小平钱。宣德通宝铸量少于永乐通宝,版别统一,几乎每一枚都是精工制作,未见质量低劣者。如今存世量已不多。"德"字偶有省去一横的,称作"省一宣德",比较少见,价格颇高。
宣德通宝~明宣宗~朱瞻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宣德1425年-1435年
正统(1436年-1449年)是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前后共十四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明代宗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
明英宗~朱祁镇(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正统1435年-1449年
景泰帝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长兄明英宗即位后封为淮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兵败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立淮王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 明英宗归国后幽禁于南宫,改立其子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辟,软禁其于西苑,改元天顺。二月,明英宗废其为郕王,不久朱祁钰离奇去世,享年二十九(死时尚不满29岁)。明英宗赐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宪宗即位后,恢复朱祁钰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景泰帝。 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朝年号依次有: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在以上的17个年号里面,目前我们所能收集到的年号钱币只有10个,其中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正德均未见官方的行用钱民间私铸不算
明代宗~朱祁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景泰1449年-1457年
明英宗~朱祁镇(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天顺1457年-1464年
明宪宗~朱见深(继天宁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成化1464年-1487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六年,命北京、南京两京外山东、福建、湖广等13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然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弘治通宝"的情况,各地所铸量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铸。前后铸期不足四年。
版式为小平钱,直径24~26mm,现发现均为光背。有大字光背版式,比较少见,传世品有一枚当十大钱,可能是试铸样钱。弘治通宝存世量较崇祯、天启等其他明代钱币为少,制作多不精,文字粗拙,笔画粘连,大小不一,背多平夷。其钱配比含锡量较高,因此多青灰质,暗灰色,另有少许呈现紫褐色。从"治"字的三点水旁不同写法,可分为"连水治"和"分水治"两种大的版别,其中"分水治"相对少见一些。由于制作粗糙、多薄小,因而字口清晰的"弘治通宝"价格较普通其他明朝钱币高一些。
弘治通宝~明孝宗~朱佑樘(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1487年-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正德1505年-1521年
明武宗~朱厚照(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正德1505年-1521年
嘉靖通宝是中国明代钱币之一,明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嘉靖通宝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嘉靖朝所铸嘉靖通宝存在铜色偏白现象,即所谓"白铜钱"。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定钱重为每文一钱二分,铸钱成色为每用铜一斤加好锡一、二两。但改制之时孝宗已崩,武宗已继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铸的弘治通宝钱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锡铸钱,却成为嘉靖朝和万历朝鼓铸铜钱的方法。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发现过一枚较大型"嘉靖通宝",该钱直径57.8厘米,穿径10.24厘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厘米,厚3.7厘米,内廓宽窄不等,在3.4至2.4厘米之间,内厚1.12厘米,重41.5千克,钱面铸"嘉靖通宝"四个字,每字见方17×18毫米,字体为碑,文对读,背光。经专家鉴定属纪念性质,当为明代嘉靖时期东川府开始铸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铸,该币对研究会泽造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嘉靖通宝明世宗~朱厚熜(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嘉靖1521年-1566年
隆庆通宝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明穆宗朱载基于隆庆四年(1570年)颁旨始铸,皆为小平钱,钱面真书直读,文字端正,铸工精美,光背无文。隆庆时期两京铸钱仅二万贯(约2000万枚),当今传世甚少,制作精美属明代稀有泉品之一,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有人提出隆庆通宝仅用于当时发官俸之用。
隆庆通宝~明穆宗~朱载坖(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隆庆1566年-1572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1576年)始铸。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万历通宝光背者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万历通宝背"河"、"户"者极少见;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此外,还有银质"万历通宝"钱。
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
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禁用金银。后因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货币需求量增大等原因,明英宗正统年间"驰用银之禁",白银取得合法的货币地位。
万历通宝~明神宗~朱翊钧(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万历1572年-1620年
泰昌通宝钱版本不多,分单点通、双点通、大字、小字、背星月纹等,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最为稀罕的,是泰字左上方少一点,泉界称为心泰版或二水泰。接下来的少见版便是泰昌通宝大字隶昌,也是明钱中的名誉版。
明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泰昌 1620年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补铸完"泰昌通宝"之后开铸天启通宝。"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天启二年七月开铸当十大钱。天启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大钱铸期不过三年;
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廓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
天启通宝~明熹宗~朱由校(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天启1620年-1627年
崇祯通宝由明毅宗朱由检于崇祯元年(1628年)始铸。据《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12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小平钱径一般2.2~2.6厘米(实测最大径2.6厘米),重约3~6克;当二钱径一般2.7厘米,重3.7克;当五钱径3.3厘米,重6.2克,南都钱较轻。
明末所铸崇祯通宝年号钱,其版别之复杂、品类之繁多,计有百余种,尤其是背文之繁缛,实为中国货币史上所罕见。崇祯通宝钱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马图形,俗称"跑马崇祯"。小平、折二、折五钱背文繁杂混乱,有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吉语钱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其中以光背及记地平钱为最多。传世当十大钱光背无文,有文者。此外,崇祯通宝还有合背钱。
崇祯通宝~明思宗~朱由检(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崇祯1627年-1644年
南明鲁王朱以海被奉为监国于浙江绍兴时所铸。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鲁王逃亡台州(今浙江临海)避难,弘光元年(1645年),被张国维、张名振等拥立于绍兴监国。当年12月铸行了大明通宝。朱以海奉为监国后,继与福州唐王朱聿键政权相互倾轧,鲁监国元年(1646年)6月,清军渡钱塘江攻打鲁王政权,张国维兵败身死,朱以海由被困中逃出,由张名振等护卫流亡海上,后依郑成功居金门病死。
大明通宝材质有红铜、黄铜两种,铸造不精,只见小平钱,背铸"户"、"工"、"帅"等字,也见光背平钱,有的背"帅"在穿上,也有穿右"帅"字。初铸钱径26毫米,后铸钱径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宝铸量少,古币市场上难觅,市场价位相对高,光背及"户"背"帅"字的价位要高出近一倍左右。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于崇祯至弘光年间(公元1644年10月至1645年4月)所铸造。版别比较复杂,分小平及折二,小平分南京版、凤阳版、桂林版、贵阳版、背星、背凤等版别。折二分背贰、楷书光背二种
弘光元年(1645),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铸行"隆武通宝"。
清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为维持人心,铸"昭武通宝"。此钱仿明代钱币旧制,其版式有小平和折十型。小平楷书钱较多,常光背,也有背"工"者;小平篆书则较少;折十是篆书大钱,背"壹分",篆文古拙。但吴三桂在这年八月死了,故此币流通时间不长,流通领域不广。"昭武通宝"是在湖南衡阳铸造发行的唯一古钱币。
利用通宝是吴三桂铸造的钱币。版式大致有背"厘","二厘","五厘","一分",以及折银。也有光背和背"云",背"贵"等字。文字书写颇为工整。
洪化通宝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铸的。
明末清初,顺治帝为夺取全国政权,先后起用三边总督洪承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等明朝降将为其开路打先锋。康熙即位后,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作为"有功之臣"分驻各地,论功受赏,史称"三藩"。三藩各有重兵,分据地盘,在用人、征税、铸钱等方面各自为政,俨然是三个独立小王国。"三藩"都曾铸钱,其中吴三桂铸"利永通宝"、"昭武通宝"。
后来,清政府为维护全国统一,下令撤藩,吴三桂举旗反清。1678年吴三桂病死后,其部将拥戴吴三桂的孙子吴世望 在贵阳壹号,改元"洪化"(公元1679- 1681年),并铸"洪化通宝"。
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 自杀,延续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被平定,三藩钱也随之消亡。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三藩纪事本末》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种。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农民战争之中。和兴朝通宝一样,是乱世的产物。永历通宝是南明政府的铸币,它在很多特点上都与兴朝通宝相似,比如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属于"滇派"风格--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兴朝通宝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入滇以后的铸币,大致可分为平钱(背工)、折五(背五厘)、折十(背壹分)三种,其中又各有不同的版别。
云南在历史上大量使用贝币,1647年大西军进入云南后,废除了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贝币,铸造"大顺"、"兴朝"通宝,"禁民用贝,违其令者则劓(yi,割掉鼻子的酷刑)之……"。
兴朝通宝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其影响十分深远。。"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麟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末张献忠所建大西国铜币。铸于大顺元年(1644),圆形方孔,钱文楷书,背无文,或有工、户字。 直径2.65厘米,重5克,四川省博物馆有该藏品。
大顺通宝,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所铸的钱币。1644年11月,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攻克成都,称西王,建立了大西政权,以成都为西京,年号"大顺",铸造有大顺通宝。大顺钱制作非常精美,铜色金黄,多阔缘大样,所见有光背、背工、背户三个品种(钱谱收录有背川户者,至今未见开门实物)。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汉族的黄金时期、很多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满清进关篡,乾隆四库全书改了很多明代历史!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似弱犹强、铁骨铮铮~
1.《【ms明朝字体下载】明朝历代钱币历史(图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ms明朝字体下载】明朝历代钱币历史(图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