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姑苏区平江历史街区的中长子胡同、西接平江路、东林昌街,全长只有350多米,但西单及中部分别位于苏州平江博物馆和中国昆曲博物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
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条小巷里还藏着一座“宝藏”老洋房。近日,随着苏州市住建局、姑苏区住建委启动对中张家巷28号公房院落的整治提升行动,这栋民国老洋房或将以全新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穿过一条隐蔽的长廊,进入中张家巷28号,一栋现代气息与岁月痕迹并存的民国老洋房令人眼前一亮。院中生长茂盛的广玉兰已有80年树龄,围墙上青釉质的漏窗古典韵味十足,门前的台阶由马赛克瓷砖铺砌而成,入口处的拱形门设计精致,部分门窗的木质结构保存完好,洋房内部依旧保留着西洋风罗马柱……与平江路粉墙黛瓦的苏式建筑不同,这栋老洋房在中式建筑之外,巧妙融合了欧式建筑特点,昔日浓浓的民国风情扑面而来。
之所以说是“宝藏”老洋房,当然不仅因为它外观独特,更在于它是沧桑岁月的完整载体,见证了居住者在这里的生活印记。据吴文化研究者潘君明介绍,黄兴的儿子黄一中曾在此居住。
黄一中这个名字一般人或许不熟悉,但他父亲的名头可谓如雷贯耳。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黄一中出生于湖南长沙,青年时代赴日本留学,后虽常年在南京、上海工作,但却把家安在了苏州。他曾主持编写《户政统计》《土地面积统计》等多部统计书籍,填补了当时中国许多统计数据的空白。在《户政统计》一书中,得出当时我国人口数为四万万五千万,这个数据一直延用至全国解放初期。
1973年,黄一中从上海退休后定居苏州,住进平江路的中张家巷28号。他热心公益教育事业,曾在平江街道创办日语学习班,义务担任教学工作,对培育青年不遗余力。1991年3月,黄一中在苏州逝世,享年90岁。
“没想到自己住了十多年的房子里还出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名人。”目前,这栋两层的洋房内仍然住着6户居民,63岁的陈寿公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虽然老洋房外型别致,但毕竟年代久远,不少人家频遭白蚁“侵袭”,楼道内的墙壁脱落严重,走在楼梯上还常常发出声响,“总觉得不大安全。”此外,诺大的院子坑坑洼洼,角落里还堆放着不少杂物,影响了老洋房的整体面貌。
不过,随着整治提升行动的展开,老洋房有望焕发新青春。最近,每天都有施工人员穿梭在中张家巷28号,有的忙着粉刷脱落的墙面,有的仔细在院中铺设地砖……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本次主要将通过清理杂物、拆除雨棚、更新铺装等工作,在保证老洋房原貌的基础上,提升院落整体风貌。
据了解,为更好地保护老洋房、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下一步平江街道将对中张家巷28号进行征收;之后,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将接手老洋房的保护修缮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整体修缮将以修旧如旧为基本原则,充分保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不变,最大限度还原其原本面貌。
为进一步讲好老洋房故事,据悉,后期中张家巷28号或将由专业公司接手进行活化利用,充分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并与已变身“苏式生活展示馆”的中张家巷29号进行有机联动,让更多人了解这栋老洋房的历史,真正让它“留住形”“活起来”“走出去”。
近年来,姑苏区持续加大对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活态保护,不断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古城的发展优势。当前,立足今年2月发布的《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桃园、曹沧洲祠等18处古建老宅院落的修缮和招商工作均扎实推进,切实让古建老宅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顾婧)
1.《关于上海民国洋房我想说中张家巷这栋有故事的老洋房,藏不住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上海民国洋房我想说中张家巷这栋有故事的老洋房,藏不住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5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