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清朝

97年洪雅清代佛塔专题之洪雅历史名人(悟达国师传)

吴达国词典:

吴达国史是唐代高僧,唐熙宗被封为国史。

悟达法名知玄,字后觉,俗姓陈,出生于西蜀眉州洪雅玉屏山北(今中保)。唐自佛教传入蜀后,玉屏山脉寺院兴起,玉屏山呵吒寺(据史料记载,呵吒寺摩崖造像为晚唐时造,山有一巨石镌罗汉像一百零八尊,悟达国师位列其中。)、玉泉寺、普照寺、石佛禅林历经千年,遗址尚存,玉屏山有前思经山、后思经山,玉屏山在历史称为“永典山”。(玉屏呵吒山:唐代石刻,悟达国师位列其中,宋代田锡发蒙读书于此,宋真宗赐名“科甲名山”)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传说其母魏氏梦月入怀而诞知玄(悟达)。在大约700年以后代大明正德六年(1511)建成石佛禅林,由悟亮主持并由地方政府、官员、等共同出资修建完成并保存至今,屹立不倒!其曾祖图南,曾任梓州射洪县令,祖父陈宪和父亲陈邈却屡试不中,与宦途无缘。知玄自幼与佛有缘,尚在哺乳中见到佛像与僧人就喜笑颜开。他聪明颖慧,五岁时随祖父赏花,数步吟成《花落》诗∶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其祖惊叹曰∶“吾有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今见孺子志矣……必从空门矣!”七岁时,法泰禅师在离他家不远的宁夷寺讲《涅盘经》,他一听经就“若见前因”,当晚梦见寺中“佛手摩其顶”,于是每天都去听讲经,有所领悟,请求祖父许其出家。十一岁时,家人见他出家之志坚定不移,只得任他削发为僧。

(玉屏呵吒山:唐代石刻,悟达国师位列其中,宋代田锡发蒙读书于此,宋真宗赐名“科甲名山”)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传说其母魏氏梦月入怀而诞知玄(悟达)。在大约700年以后代大明正德六年(1511)建成石佛禅林,由悟亮主持并由地方政府、官员、等共同出资修建完成并保存至今,屹立不倒!其曾祖图南,曾任梓州射洪县令,祖父陈宪和父亲陈邈却屡试不中,与宦途无缘。知玄自幼与佛有缘,尚在哺乳中见到佛像与僧人就喜笑颜开。他聪明颖慧,五岁时随祖父赏花,数步吟成《花落》诗∶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其祖惊叹曰∶“吾有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今见孺子志矣……必从空门矣!”七岁时,法泰禅师在离他家不远的宁夷寺讲《涅盘经》,他一听经就“若见前因”,当晚梦见寺中“佛手摩其顶”,于是每天都去听讲经,有所领悟,请求祖父许其出家。十一岁时,家人见他出家之志坚定不移,只得任他削发为僧。

知玄出家后,随师到唐兴邑四安寺学习佛经,被授给大经42卷,共125万言,经过深研后得其奥妙。十三岁时即大有成就,当时宰相杜元颖镇蜀,兼任西川剑南节度使,邀请知玄到成都号称“震旦第一丛林”的大慈寺普贤阁开坛讲经,听经僧俗日达万余人,无不“注听倾心,骇叹无已!”自此名震蜀中,被尊称为“陈菩萨”。李商隐后来作诗赞颂此事∶十四孩提解讲经,如师年纪只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知玄十九岁时(828年),到净众寺辩贞律师处受戒,又随本师下三峡,历襄阳,抵达京城长安,在当时四海信众聚集之处资圣寺讲经,听众日多,轰动长安。唐文宗李昂得知后,宣知玄入宫中顾问,甚受恩宠。后又就学于安国寺信法师,研习外典、经籍,博识百家之言,造诣更深,一些朝官和名士常登门请教。传说知玄不通秦音(当时流行于长安的普通话),讲经说法影响效果,于是到象耳山诵大悲咒,是夜梦见神僧为其断舌换接,次日即满口秦音。此说虽属神话,却反映了知玄为宏扬佛法普渡众生,学习语言之勤奋。

此时知玄从入唐求法日本僧人处,见到扶桑名僧最澄著的《显戒论》,读后致书与日本僧人交流,称赞该书“绝是佳作”。知玄应是历史上,洪雅人最早同外国佛教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之先驱。(彭州九陇单景山 ​三昧悟达国师墓塔)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不接受朝臣忠告,下诏灭佛,在全国拆毁佛寺4600多所,强迫僧尼26万余人还俗,还召道士炼丹,筑高台祈求羽化成仙。知玄不惧杀身之祸,以大无畏精神反对武宗灭佛,奉诏进宫,在麟德殿与道教“高士”辩论。他舌战群道,阐述∶“帝王应以教化为根本,神仙之术乃山野匹夫独擅之业,非王者所宜。” 知玄辩言滔滔不绝,如“辞河下倾,辩海横注,凡数千言”,“大忤上旨”,在场的文武官员无不“为之股栗”。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等惜知玄才辩,恐其遭遇不测,示意他作祝尧诗,知玄立即成韵含讽喻的诗五首,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武宗虽不纳知玄忠谏,但“喜其识见口给”,不予追究,知玄遂离长安,扁舟入湖湘间。会昌六年(846年),武宗服食道士丹药中毒死亡,宣宗李忱即位,与武宗反其道而行之,改信佛教。统左禁军杨汉公奏请访求知玄,遂被请进京入住宝应寺,后于寿昌节讲赞。大中三年(849年),李忱借助知玄名望,大力恢复被武宗废毁的寺庙,知玄因其功德和学识得到宣宗的优待和重用∶宣宗下诏将旧藩邸改建为“法乾寺”,将寺内玉虚亭作知玄卓锡住地;命画工绘知玄图像列宫中;“赐予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

“三教首座”,即为儒教、道教、佛教的第一首领或教主。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中,道教和佛教的地位,常随帝王的好恶而变化。但儒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处于国家主流意识地位,它既是国家宗教,又是官学,地位远在道、佛二教之上,孔子被奉为神圣的儒教教主。知玄被宣宗钦封为“三教首座”,其地位在孔子、老子之上,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甚至绝无仅有。这可能是佛教高僧在中国历史上获得的最高殊荣,开创了佛教东传华夏之先河。(三昧安国寺大殿)此时,相国裴休等朝廷重臣钦崇佛法,与知玄交往颇深。唐代同李白、李贺齐名,并称“三李”的大诗人李商隐(约813—858年),虽与知玄是同龄人,却仰慕其佛学造诣和诗才,甘心拜知玄为师,对其执弟子礼。李商隐曾患眼疾,“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知玄寄去《天眼偈》三章,李“读终疾愈”,加深了他们的友谊。李商隐卧病时,曾对知玄弟子僧彻、僧录说∶“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云云。大中八年(854年),知玄上表乞归四川彭县九陇丹景山隐居。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僖宗李儇仓皇避难西蜀,曾驻跸新都城北宝光寺中。宝光寺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定名宝光寺,寺内佛塔称宝光塔。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下令全国毁佛寺,宝光寺和宝光塔被毁。大中三年(849年),宣宗命重修天下废寺时,修复了宝光寺,但未修复宝光塔。新都离成都不远,环境宜人,僖宗下令在宝光寺后修建行宫(行宫露台的两个柱础,至今尚存宝光寺七佛殿前廊柱下)。僖宗崇尚佛事,派郭尊泰捧玺书去彭县九陇丹景山,用肩舆迎请知玄到驾前随行,甚获僖宗信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田令孜等许多朝臣显官常向知玄问道。僖宗欲封知玄为国师,命众学士拟名,均不满意,最后僖宗御笔亲批∶“朕以开示悟人《法华》之宗旨也。悟者,觉也,明也。悟达大道,悟佛之见。”又云∶“悟者一刹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今赐‘悟达国师’为号,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知玄再三推辞不遂。佛、佛陀是梵语的音译,其意为觉醒、觉悟,是大彻大悟的智者,是觉醒者和唤醒者。而悟达其义正与佛、佛陀本义相同,悟达本身就是一位最大的智者、觉醒者和唤醒者。相传,一夜僖宗心情郁闷,在行宫内散步,忽见宝光塔废墟处霞光四射,惊惶问询悟达∶“此何征兆?” 悟达答曰∶“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 僖宗大喜,命人挖掘废墟,掘得一石函,内存十三粒佛舍利,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于是僖宗令悟达在废墟上重建十三层宝塔,赐名“无垢净光宝塔”。遂又命悟达为住持,扩建宝光寺,使之成为蜀中规模最大之佛寺,僧人达千人以上。悟达被尊为唐代宝光寺开山祖师,在罗汉堂内塑像供后人朝拜。清人傅荐元诗云∶“悟达能神通舍利,唐宗何意镇琼瑶”,就是指的这个故事。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撰刻的《重修宝光寺浮屠记》,对此事也有详细记载。至今宝光寺祖堂还悬挂着一副高度评价开山祖师悟达国师的楹联∶笑祖法灵、明,东土西天,相传得鼻国师封悟、觉,南能北秀,奉祀馨香中和二年(882年)悟达因年迈乞归彭县九陇丹景山旧庐,当年七月圆寂,世寿七十有三,僧腊五十有四,建墓塔于九陇丹景山中三昧,俗称国师坟,至今犹在。后宝光寺弟子将悟达圆寂火化所得坚固子六十粒,供奉于宝光寺舍利塔顶之复钵中。依据《嘉兴续藏经》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所立《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石碑》所刻名号,悟达国师被尊称为“悟达尊者”,在五百阿罗汉中排名117位,在全国各地有“罗汉堂”的佛寺中塑像供人参拜。悟达一生持戒甚严,过午不食,只穿布褐,常卧蒿秆,行道坐禅,至老不渝。悟达视众生平等,不分贵贱长幼,待之如一,素结情好。悟达平生著作较多,有《礼忏文》六卷、《如来藏经释疏》二卷、《胜曼经疏》四卷、《般若心经疏义》、《金刚经疏义》、《释氏杂文外篇》及箴论、碑、志、歌、诗、礼、忏等数百卷,共三十万言,又抄录宗密《圆觉经修证仪》著成《慈悲三昧水忏》三卷,收藏于《大正藏》第45册,至今犹流行于世。他还精通梵文,翻译外典。宋代高僧释赞宁称赞悟达为“全才”,“可以副人之求备哉!”“多才行道,近古罕闻,法嗣繁昌”。

“三昧水”音译于梵文,乃佛教用语,意为排除一切杂念,获得心神平静。因悟达国师著《慈悲三昧水忏》的神奇传说,使彭县九陇丹景山在丰隆镇境内山区被称为“三昧水”,从山脚至山顶分别称下、中、上三昧,保存了不少纪念悟达国师的遗迹。佛教传说大约在唐文宗时期,知玄初游历长安时,在禅林遇到一位挂单老僧,浑身长满毒疮,恶臭难闻,无人肯接近他,惟有知玄以慈悲之心悉心照顾他,为其清洗敷药,病僧康复后,感念知玄的慈悲佛心,临别时对知玄说∶“你以后如遇到灾难,到西蜀彭县九陇丹景山找我,上山以两棵青松为志。”

知玄被僖宗封为“悟达国师”后,左膝上生了一个怪疮,状如人面,眼、耳、口、鼻齐全,痛不可忍,遍请名医治疗,均无效果。悟达记起老僧临别留言,乞准回彭县九陇丹景山,果见有两棵青松,后面是金碧辉煌的寺院,当年他救治过的老僧,正站立寺门前迎接他。悟达国师向老僧求治人面疮良方,老僧安慰说∶“不用忧愁,明天我唤童子领你去崖下,用三昧水一洗即愈。”次日悟达到泉旁,正要掬水洗人面疮时,疮口突然开口说话∶“不可洗啊!”悟达反问∶“为什么不可洗呢?”人面疮说∶“你是博古通今之人,应该知道西汉史书上所载袁盎杀晁错于东市之事。你是袁盎转世,而我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累世以来都在寻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十世皆为高僧,持戒严谨,苦无机会下手。直到现在,你受到皇帝恩宠,生起名利之心,有失戒德,我才有机会化为人面疮加害于你。今蒙迦诺迦圣者慈悲,叫你用三昧水洗清你我累世冤孽,至此我们相互和解,不再冤冤相报了。”悟达双手捧泉水洗疮,突然痛彻肺腑,晕倒在地。待他苏醒时,人面疮已完全消失,周身通畅。老僧与寺庙皆杳无踪迹,唯见两棵青松和一潭三昧泉水,方知是圣者点化。悟达国师感迦诺迦圣者恩德,三昧水之神力,使他免除了今生病痛和多世宿冤,于是在此修寺,广结善缘,用三昧水治愈人间不治之症,并誓愿说法引渡众生,报答圣恩,因此著《慈悲三昧水忏》三卷,早晚念诵,毕生精修。此忏以净除三障为因,作祖成佛为果,主旨在解冤释结,消除往昔冤孽,回向无上菩提。

据1989年编纂的《彭县志》记载∶“下三昧安国寺院内有泉水一泓,据清嘉庆《彭县志》记载∶‘自石窦中喷出,方大如斗,不竭不溢,相传即唐悟达国师洗人面疮处。’今水池犹存在。” 安国寺大殿前的石刻楹联∶“袁盎逞一时之忿;晁错念千古之冤”,概述了这段历史宿冤。记录于佛典中的传说虽属神话,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成佛须持平常心”、“魔由心生”等佛家精深哲理。因为《慈悲三昧水忏》宏扬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所以悟达国师圆寂一千一百多年来,《慈悲三昧水忏》得以广泛流传,成为各国佛教界常诵的大乘经典。千百年来,这礼忏之声正如一位著名诗人所言∶在大殿里,迂缓的漫长的回荡着,无数冲击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这礼忏之声,她磅礴在宇宙间,一一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世纪的因果。(玉悟达国师在《慈悲三昧水忏》中宣扬的消除宿世冤孽、众生平等、和平相处的精神,同当今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相吻合,他的光辉正普照人间。

(文章来源:李成忠 ​ 整理编辑:唐从祥 转载请注明出处!)

1.《97年洪雅清代佛塔专题之洪雅历史名人(悟达国师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97年洪雅清代佛塔专题之洪雅历史名人(悟达国师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5789.html

上一篇

【上海发现清代老宅】专题在沪郊这座千年古镇上,一批老宅“变身”引关注……

下一篇

bi血清代理,干货看这篇!专家论坛|慢性HBV感染重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自然史、无创诊断及临床管理

【97年洪雅清代佛塔】作为洪雅四大景区之一,槽渔滩带给你的是一份宁静

【97年洪雅清代佛塔】作为洪雅四大景区之一,槽渔滩带给你的是一份宁静

97年洪雅清代佛塔相关介绍,鱼滩位于洪雅境内青衣河上游,景区面积18平方公里。 风景区内,古老的桫椤树群影映着碧绿的水面,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交相辉映,构成独特的江峡风光,饮誉中外。 《青衣湖之晨2》(何泽琼) 在这里...

97年洪雅清代佛塔看这里!你听说过吗?500罗汉里面的“悟达尊者”是洪雅人

97年洪雅清代佛塔看这里!你听说过吗?500罗汉里面的“悟达尊者”是洪雅人

97年洪雅清代佛塔相关介绍,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经中很常见,是指遵循佛的清法的500弟子。 悟达尊者(公元810—882年),五百罗汉第壹佰壹拾柒尊,唐末高僧。眉州洪雅(四川眉山市洪雅县)人,俗姓陈。法名知玄,字后觉。 尊者自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