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隋朝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专题马建农:让元素的归元素 形态的归形态

4月23日,经过两天的雨季,天气开始放晴。比天气更晴朗的是马建农老师的笑声,平均三句话就大笑了一次,隔着门窗闯进来,可以说没有见到那个人。首先听到了那声音。(莎士比亚)。

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马建农

从他与朋友的谈话状态判断,想是位极开朗的人。

那天,中国书店为世界读书日准备的活动即将开始,燕翅楼二层几乎坐满了来听讲座的人。

作为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和这次讲座的主讲嘉宾,马建农显得很放松,《北京三个文化带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主题,他不是第一次讲,如何声情并茂并有节奏的完成,他看起来成竹在胸。

马建农先生

下午两点整,讲座正式开始。

他略整仪容,端然而坐,身上穿的一件民国式对襟大褂,平添几分质朴与文气。

讲座伊始,马建农先生开宗明义,“北京三个文化带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密切关联,相辅相成。”并就三个文化带的出台过程作了系统阐述。

大屏幕上,PPT一页页翻过,近乎刻板的规范。

马建农讲北京三个文化带

北京三个文化带即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概念于2016年写入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推进实施,并正式写入新版北京城市总规中,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

另有一些规划细则,用小字作了区分。他并不照着PPT一字字的念,而是有意识的时而思维发散,讲一点过程里的有趣事,把听者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待到火候差不多的时候,再转换语气,把观众视线重新拉回主题。好像电影里的镜头切换。

活动现场

讲座中,他不止一次地表示,三个文化带共同构成了北京历史发展的全貌。重复的时候加重了语气,不容置疑且充满自豪。

他说,其中,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城市的起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克盉内壁的铭文,可作为佐证。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青铜器克罍(léi),其内壁铸有铭文。

在马建农先生的小故事里,曾经,北京搞过一个庆祝北京城建立3040年的庆典,尴尬的是,年份算错了,当年其实是3039年。最后,有一位老者建议报纸上刊登时加上“拉开序幕”四字,稍解其事。

至北周武帝,灭佛运动兴起,大肆焚经、拆庙。北周武帝下令"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后来,佛教弟子迫于无奈,将经卷刻于石头上,以求长久保存。云居寺石经的发掘,便是例证。

马建农先生对云居寺石经颇为推崇,讲这一段时,着墨甚多。

云居寺石经,是我国从隋代至明末绵历千年不断雕制的石刻宝库。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历史和典籍的重要文物。

云居寺石经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考古发现,学者们确定地穴石经刻的是《契丹藏》。《契丹藏》系辽代朝廷聚集众多高僧编写而成,质量非常高。这支北方民族信奉佛教,从宋朝手中得到燕京十六州后,利用汉人学者、吸收汉族文化,国势大强。《契丹藏》编写完成后曾赠给高丽一部,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它一度失传,文献上也没有对它的记载,就连它是卷轴式还是方册本都无从考证。

地穴石经出土17年后,山西文物局修复应县木塔时,在木塔第四层卧佛的肚子里发现100多件辽代文物,其中12件是按千字文排列的藏经,为卷轴式。经过对比,卷轴里一张纸的内容就是地穴中一块辽代石刻经碑的内容,字数、行数和个别用字都完全一样,充分证明了《契丹藏》是辽金时期刻经的底本。

讲座现场

马建农认为,探究北京城市的起源及其历史文化发展,必然绕不开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北京有民谚云,“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除上述遗址古迹遗存之外,潭柘寺、大觉寺、清朝时所建的三山五园,均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

而长城文化带,经历了从燕国古长城到北齐长城,明代长城的变革发展,也为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埋下伏笔。北京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直作为边疆的存在,从元代开始,才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马建农讲大运河文化带

谈到大运河文化带,马建农表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隋炀帝的荒淫无度,更大的目的是为了从江南丰饶之地调取资源,相比此前的海运运输,内河航运的安全性更高。与此同时,伴随物质而来的还有江南的建筑风俗和文化习惯。甚至一度有学者戏称北京是一座“漂来的城市”。客观地说,这是不准确的,但大运河的开通,确实让江南各地的风俗文化漂来北方,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现在的北京通州还保留着前后均开门的四合院院落,而内城几无这样的习惯,按照风水的观点,后面开门是走风漏气的,是不吉利。马建农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吸取了江南民居的建造方式,江浙一带,水利交通便利,民居多数大门朝街,后门临水。当然,现在为了出行方便,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前后开门的也不少。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风俗习惯的适应与改良也在悄然进行着。

讲座后马建农先生与读者交流

曾经作为民国时北京小康家庭标配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里,而作为北京文化符号的诸如胡同、京剧、大鼓等也在进行着自身的创新改良,以求自洽。

马建农表示,城市的发展进步,老文化必然会收到新文化的冲击,进而接受,改良,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可以依时而变,而其内在的文化元素却是始终恒定不变的,这才是文化保护的题中之义。

待到讲座结束,已经将近下午四点半,他有事需离开,大步流星的边走边念叨:“一会儿我得抽支烟去!刚讲座不能抽。”此时,十字路口的绿灯已不足十秒,他跑起来,阳光下拉成一条细长的影子。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年回望—老北京城的市井民风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专题马建农:让元素的归元素 形态的归形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专题马建农:让元素的归元素 形态的归形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9983.html

上一篇

隋朝全盛时期不及唐朝?并不是

下一篇

2017年全国隋朝历史中考题专题之教学设计 部编版 七下历史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关于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我想说古人的汛期故事

关于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我想说古人的汛期故事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相关介绍,赵州桥的防洪智慧 自古以来,潮州降雨量大,境内河流多。 每遇暴雨天,虽可披蓑戴笠,脚踏木屐,但洨河一遇暴雨便浊浪翻涌,渡船停摆,赵州百姓苦不堪言。 隋朝年间,百姓集资,经名匠李春之手,赵州桥修建完成。...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山水画呈现的东方文化精神

  •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山水画呈现的东方文化精神
  •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山水画呈现的东方文化精神
  •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山水画呈现的东方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