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泉州网络
名片宝物
陈武庙位于全州省东部石头山脚下的镇江北麓,是根据山势建立的庭院式建筑群。
其主体格局形成于10世纪,历代修整,整组建筑顺应山形逐步抬升分布,重点遗存包括山门、台阶、凉亭(拜亭)、大殿。真武庙所承载的海神信仰是宋元时期商人群体从事海洋贸易的重要精神寄托。这里同时是泉州官员祭海的场所,体现了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
台海网3月31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说的是泉州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宋元时期,泉州海洋贸易繁盛,许多古迹遗存至今。素有泉州“小武当”“南武当”之称,被称为玄天上帝八闽第一行宫的真武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修造于控扼晋江入海口的“石头山”上的真武庙,与江对岸的紫帽山、罗裳山遥相对峙,在历史上是从外港水域进入晋江的最窄处,从石头山上可远眺泉州湾。石头山的西北山丘绵延,与清源山相接,护卫着古城。因此,真武庙位于古泉州外港与内港交界的关键性节点,历史上这个区域是著名的法石港,交通便利,码头密集,航运繁忙。
真武庙,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开宝六年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闽书》载,真武庙(殿)建在石头山上,“石头山,与赤城山相连,山尽处有三石杰出,山阴叠石数筍,危如欲坠,寔不可动。目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时望祭海神之所……”历代官员贤达、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楹联和匾额。
古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出于敬畏自然之心,往往要举办各种祭海仪式,祈求船舶往返平安。祭海亦是古代“讨海”之人坚强粗砺生命哲学的一种体现。宋时,泉州郡守将真武庙作为“望祭海神”的重要场所,真武庙于是成为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迹,见证了泉州港繁荣时期中国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与海洋观。
晋江中上游的九日山上,祈风仪式的祭拜对象是泉州地区第一代海神“通远王”。真武庙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供奉的是泉州地区的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天后宫供奉的是泉州地区第三代海神“妈祖”。这三处遗产点共同展现出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以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
山门为牌楼式门楼
台阶栏杆望柱石狮子
真武遗迹 “吞海”之神保平安
延续“寻宝”的脚步,这一站记者来到丰泽区法石社区宝觉山上的真武庙,继续探访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及海神信仰体系。
据《泉州府志》记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襟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相关史料中也曾记录,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曾在此祭海祷告,并撰写真武殿祝文,祭祀海神,祈求真武大帝消除江海之上的灾害天气,保护商船、海舶航海平安。可见,真武庙作为官方祭祀海神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古代泉州人朴素而崇高的海神信仰。
走进真武庙广场,一座山门巍然伫立,山门为牌楼式门楼,两侧的砖雕是典型的闽南工艺,雕刻道教神仙形象,还有一对造型古朴的石狮雕像,尤其憨态可掬。从山门至真武大殿,二十四级台阶依山势砌筑,在雨水冲刷与朝拜者踩踏下变得光滑无比。拾级而上,一方“吞海”石碑映入眼帘,石碑底座是一块拱出地面的天然巨石,宛如龟背,另一侧盘桓的椭圆石头则酷似蛇头。
庙前古榕参天
七株百年榕树,自然生长在石头山上,高大的枝干,茂密的树叶,形成一片四季常绿的空间,宛如天然屏障,护持着这处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虽然历经千年风雨,整座寺庙依然保存完整,既充分展示泉州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也体现了泉州人对历史文化的良好传承。
专题展示馆
专家讲述
海丝遗迹地 海神信仰远播东南亚
“真武庙始建于宋代,砖木结构,明清时曾修葺,现在看到的是清代重修后的建筑格局,是泉郡道教圣地,有‘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之誉,在福建道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站在榕树成荫的石头山上,聊起真武庙的历史渊源,原东海文化站站长张章明这样概括。
大殿奉祀真武大帝
八闽玄天第一行宫 依山而造天人合一
“这是一座牌坊式山门,精美的砖石建筑,正中悬挂匾额,上书‘武当山’三个大字。因此,这里有泉州‘小武当’‘南武当’之称,被称为玄天上帝八闽第一行宫。”张章明介绍,寺庙山门设计缜密、造作精良,斗拱、横梁雅致精巧,雕梁画栋,极富闽南建筑风格,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泉州的寺庙山门建筑中较为罕见。
这个山门的建造,就是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加工改造,使建筑美和自然美相互交融,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效果和境界。这里,背山面海、风景旖旎,盛景天然,古榕参天,气势雄浑,是不可多得的朝拜和旅游胜地。
登完台阶,一块天然巨石自然而然映入眼帘。这块巨石拱出地面,宛如龟背。再看上面那方阴刻楷书“吞海”石碑,为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晋江县令韩岳所立,意为真武大帝一旦显圣,其气势可以吞海。它既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以海为生的生动写照,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见证,更彰显了泉州行船人势可吞海的宏大气概。如今,沧海变桑田,但登临远眺,仍可见晋江水东流入海,波涛粼粼,帆樯穿梭。
这里,长年香火鼎盛。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祀奉的玄天上帝,大都是从这里分炉出去的,据悉,仅台湾岛就有五百多家;这里,道、儒、佛、印度教共祀,不同宗教信仰,共处交融,揭示了泉州人在古代就有海纳百川的宽大胸怀。
国保碑
重要海丝历史遗迹 官方祭祀海神场所
真武庙山下的法石港位于晋江流域的出海口,是江海交汇的港口,也是中外商人荟萃之地。为祈求商舶往返平安,宋时的郡守将真武庙作为望祭海神胜地,每年两次率军政要员到此举行祭海仪式,祈求真武大帝庇佑。端午前后的“回舶祭海”,秋冬的“遣舶祭海”皆当时国家常典。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亲自撰写《真武殿祝文》,并到真武庙主持祭海典礼。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迪安博士一行到真武庙考察,了解到真武庙文物保护完好,大为赞赏。1994年,沙特、安曼等中东国家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员也到真武庙参观。
“2017年5月,在真武大帝佛座正面发现了一方石刻,佐证真武庙修建年代。”张章明介绍,因年代较久远,右边的四个字仍可看出前三个字:“承信郞”,最后一个字已风化得看不清了,左边四个字为“光觉奉舍”,经考证,“承信郎”是南宋武官的官阶,而“光觉”则是这个承信郞的名字,“奉舍”即捐建的意思。这方石刻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真武庙至少是南宋之前建造的。
据悉,玄武大帝在中国古代“四方神”中,是位居“北方(位)”的守护神。该信仰传入泉州后(宋时真宗避圣祖赵玄朗讳,即改称“真武大帝”),因“北方”在中国五行学说中对应“水”,真武大帝就被泉州人侍奉为海神,这一文化属性与泉州古代海洋文明交融。真武大帝具有镇海、保平安的作用,为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提供精神寄托。
温太平
护遗者说
人称“法石通” 一生守护一座庙
“我从小就在真武庙长大,这里的一石一木都是宝物,我想用一生来守护它,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看到并珍惜泉州的历史文化。”抚摸着真武庙门口的一方石碑,温太平感慨万千。
土生土长法石人 退伍后自发护庙
现年77岁的温太平,是土生土长的法石社区人,家就在真武庙边上。真武庙曾是他小学的学堂,庙里有几个台阶、几方石碑,他都一清二楚。
成年后,温太平到祖国的西北参军,面对黄沙满眼、数十公里荒无人烟,温太平越发想念家乡那充满人文气息的一砖一瓦。退伍后,回到家乡的他在一工厂上班,因对文物感兴趣,想更深入地了解泉州的文化,温太平一有时间就收集资料阅读,拜访文史专家,同时开启了自己的考古之旅。温太平说,在这期间,他学到很多知识,比如石刻、拓片,对真武庙的了解也更深入。
上世纪70年代,温太平偶然看到邻居正将一个石碑敲掉,准备当成地基石,他凑近一看,这石碑竟是真武庙的,温太平赶紧喊停。“真是万幸啊,我赶上去阻止了。”温太平说,后来,真武庙重新修葺,石碑被复原到庙门口。
真武掌故了如指掌 几十年来义务讲解
真武庙山门至前殿依山坡筑砌的石阶表面已经变得很光滑,石阶左右置有石扶栏,石柱上有对萌态十足的小石狮,造型古朴,是10世纪建庙之时的遗存。“这对石狮也是在我的呼吁下复原回来的。”温太平说。
多年寻找、探索真武庙的沧海遗珠,让温太平对真武庙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上心。最令他骄傲的是他无意中发现了殿内真武大帝塑像石座上的刻字。2017年左右,因白蚁蛀蚀、渗漏污染、瓦件缺失等,真武庙启动修缮工程。“我隐约看到石座上有刻字,就赶紧上报市文物研究中心。专家过来鉴定后,明确这些刻字能够佐证真武庙的始建年代就是宋代。”温太平说,石座上的“承信郎”“光觉奉舍”字样确定了时间,因为承信郎是南宋武阶官名。
采访当天,从永春来的一行游客进庙参观,温太平热情地为他们讲解。温太平说,199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到真武庙参观考察时,他就是当时的讲解员。后来每次只要有需要,他都会来当讲解员,几十年来一直在宣传真武庙,宣传泉州的海丝文化。
几十年的学习研究,也让温太平成为大家公认的“法石通”,文物、古迹、史料都深印在他的脑海中。他帮着社区为包括真武庙在内的文物点编写申请省市级文保单位的资料,还发表了几十篇文史研究文章。真武庙被列为申遗点时,让温太平既激动又骄傲。
令温太平感动的是,在保护宣传真武庙的过程中,有很多村民“同行”,庙里的物件哪边坏了,哪里漏雨了,村民发现了就会立即告诉他。
历史故事
【吞海石碑】
吞海石碑是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晋江县令韩岳所立。石碑底座大石酷似龟的形状,而另一边突出的部分像蛇头的形状。这一龟蛇合体的大石,一方面符合玄武神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通过与正殿的布局组合关系,附会了泉州民间信仰中真武大帝脚踏龟蛇、法力无边的传说,寓意镇住风浪,保佑航海船舶出入平安。
真武大帝塑像基座石刻
【真武大帝塑像基座石刻】
殿内真武大帝塑像的基座上保存有“承信郎”“光觉奉舍”字样,“承信郎”是12世纪初期设置,授予武臣的一个官阶。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13世纪后期。文献记载宋代对招徕外国商人做出巨大经济贡献的人员,授予承信郎的恩惠,可见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和支持。
清代示禁碑
【清代示禁碑】
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官府立保护环境的碑刻,严禁开采山石,砍伐树木。该立碑说明地方管理者及民众历来重视遗产环境保护,这种优秀的传统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形成珍惜遗产、保护遗产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蟹龙泉
【三蟹龙泉】
山门前有口古井,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李姓妇人发善施舍而开凿的一口古井,右侧红砖墙上镶嵌着一块石头,上刻“三蟹龙泉”。传说,早年清源山有和尚在清源洞挑水时不慎把刻有寺名的扁担掉入水里,第二天却出现在这口井中,故有“清源洞通坂头井”的说法。古时,庙前为江面,周边水井皆咸,唯独此井水质清冽。
文物大事记
●1984年,真武庙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3月,真武庙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保护管理组。
●2006年6月,真武庙连同江口码头的文兴渡、美山渡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最高级别的保护。
●2016年6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泉州真武庙保护工程设计方案,保护修缮工程启动。
●2017年至今,设立了包括安保、卫生等26项保护规定。
●2017年,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古泉州(刺桐)史迹”的申遗点之一。
●2019年,成立专题展示馆。
●2021年年初,修建专用消防通道,设立消防栓等安保措施。
(记者 林福龙 陈小芬 吴嘉晓 实习生 林灿鑫 ■手绘图:樊云均)
1.《1533年是明朝嘉靖多少年,干货看这篇!刺桐藏宝图:枕山襟海真武庙 千年遗迹今犹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533年是明朝嘉靖多少年,干货看这篇!刺桐藏宝图:枕山襟海真武庙 千年遗迹今犹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