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清朝

东北清代专题之清代东北地区的修志活动

地方志是地方历史的实录,简称“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的:首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一个地区为中心,介绍领土山川古迹物产、不同、人物、风俗等。第二,具有明确的等级性,最高等级是全国性的地方志(如《一统志》),其余根据地区的行政等级分为省、地、县等。

此外,方志的编纂多为政府行为,也有少数私人纂修。

清代以前 东北的修志活动

秦汉以来,地方开始有修志活动。章学诚说:“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司马迁开创了官修历史时代,但修志活动还没有大规模展开,只在中原文化发达地区个别进行,边疆地区并无修志行为。

宋辽时期,东北地区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修志活动,但已出现一些著作,记述了东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风俗等,例如北宋官修、曾公亮主编的《武经备要》中有《北蕃地理志》,记载了古代契丹族的舆地情况。张棣,原本为金人,于淳熙年间投奔宋朝,其编撰的《金图经》记载了女真民族的道里、官制、部曲等。宋代的方志由图经发展而定名,因此,《金图经》可以视为东北地区已知最早的方志。靖康之变后,金朝将徽钦二帝掳至东北,随之被掳的还有一批北宋王朝的宗室成员及官员、文人等。这批知识分子被掳掠至东北后,撰写了一些记载东北舆地、风俗及女真族政治制度、历史事件的作品,如赵子砥的《燕云录》等。

此外,北宋蔡僮的《北狩行录》,全文八千多字,详细记录了宋徽宗被囚禁在金朝八年的生活情况。还有洪皓的《松漠纪闻》,记载了其出使金朝的所见所闻。洪皓去世后,其子洪适将此书校刊付梓。此书分为正、续二卷,正卷记事31则,续卷记事27则。乾道九年(1173年),洪皓之子洪遵又增添了11则记事,作为补遗。至此,全书共69则,主要记载了女真族的族源和金朝的军政大事、礼仪制度、民风土俗、交通物产、山川地理等,是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地方史著述。

东北地区最早的官方修志活动始于元朝。元大德初年,朝廷为纂修《元一统志》,谕令全国各省编修地方志,以备使用。金毓黻先生认为其“仅具稿本,实未付刊”。此外,元代官修的东北府县类志书还有沈阳路《图册》、辽阳路《图册》、广宁《图册》《开元志》等,《满洲源流考》(卷十五)、《盛京通志》中引用了辽阳路《图册》中的内容,但今天均已佚失。

现存最早的东北地区通志为明朝官修的《辽东志》及《全辽志》。《辽东志》共九卷,分别为地理志、建置志、兵食志、典礼志、官师志、人物志等,还附有17幅舆图。金毓黻先生认为:“《全辽志》者,《辽东志》第三次之次修本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3年),时任巡按御史李辅以旧志舛讹脱落为由,开馆编修,只用半年便修成。从其凡例中可知与《辽东志》相比变化颇大,故名为《全辽志》。

清代各个时期

东北的修志活动

清朝从顺治时期开始纂修地方志,一来可以通过修志,网罗汉族知识分子;二来有助于统治者掌握各地户口、山川、兵防、钱粮等信息,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是,由于顺治时期全国政局未稳,加之时间仓促,所以这一时期纂修的志书错误较多,考据欠妥,体例多沿用明朝旧志。

康熙年间,全国政局较为稳定,经济初步发展。康熙四年(1665年),皇帝下诏征集志书等资料,以备纂修《明史》。康熙十一年(1672年),诏谕全国各省编修地方志,以供纂修《大清一统志》。由此,康熙时期掀起了清初第一次修志高潮。这一时期纂修的《盛京通志》不仅是清代第一部官修东北通志,更是清代陪都第一部志书,也是清初所修东北志书的集大成之作;《铁岭县志》是清代东北地区第一部县志,具有清初东北修志的首创之功。《辽载前集》是清代东北地区第一部由私人纂修并留存至今的志书,它虽然不像官修志书那样条目完备,却对“琐屑事情及历来故实”进行了记载。

根据清朝定例,六十年一修志,雍乾时期,东北地区修志活动呈下降趋势,仅有两部志书问世,一部是雍正年间的《卜魁风土纪》,一部是乾隆年间的《塔子沟纪略》。

康乾时期,东北地区共修志书30种,除去续修和失传的志书,现今可考的共计12种。

嘉庆至同治时期,清朝逐步衰败,天灾人祸导致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加之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政府已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地方修志活动,修志进入低潮期。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只有嘉庆时的《黑龙江外纪》、道光时的《吉林外记》、咸丰时的《开原县志》《岫岩志略》《辽海志略》以及同治时的《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共六部志书问世。其中,《黑龙江外记》是黑龙江地区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地方志书,记载了清代中叶黑龙江地区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吉林外纪》则是吉林地区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

同治年间,全国各地志书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战乱影响,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与此同时,外患不断,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严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一大批爱国人士的救亡图存意识,掀起了一股研究边疆史地的热潮。于是,以同治八年(1869年)江西巡抚刘坤一上奏请求修志为起点,清政府再次开启较大规模的修志活动。“清光绪十年(1884年),成立《会典》馆,征集天下志书。总计同治、光绪、宣统五十年间,凡修志书一千一百六十四种,年均二十三种。”《会典》馆成立后,东北地区修志活动也逐步展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地区行政建置发生重大变化,将军和都统衙门相继被裁撤,实行内地的行省制。东北修志活动进入高潮阶段,共修志书130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吉林通志》,是吉林地区第一部官修通志,以《盛京通志》为范本,参考大量文献修成;《黑龙江述略》是在“黑龙江为国家要害,俄罗斯时思逞志,噬啮中国”的背景下,修成的一部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著述;而《新民府志》采用统计表格的形式,颇具特色。

这一期间还出现一种新的志书,即乡土志。乡土志又称风土志,是反映某一地方自然、地理、人文、物产等概况的一种志书。乡土志与地方志相比,体例简单,内容仅涉及历史、地理、格致三大部分。修乡土志,一是为各地修志提供素材,二是作为蒙学教材,使儿童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是一种普及性的教材,如《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新民府乡土志》《宁远州乡土志》《宽甸县乡土志》《铁岭乡土志》等。

清代东北

修志活动的特点

一般来讲,地方志依据行政区等级的不同,主要分为总志、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镇志、乡土志等,此外还有一些风土小志。

东北地区现今可考的地方志书,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计算为319种。“计有:东北区总志15种;辽宁方志现收123部,其中有省级通志4种,府、厅、州、县乡土志117部;吉林省志110种,其中有省级10部,府、州、县乡土志100部;黑龙江省有志63部,省级通志8部,府、厅、州、县、乡土志55部”,其中大部分为清代所修。

清代东北地区的修志活动有其独特之处。

其一,东北地区是清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与其他边疆地区相比,统治者更加重视东北地区的修志活动。例如《盛京通志》,其体例参照《河南通志》,又因盛京为“陪都”,地位较高,因此采用《大明一统志》体例,将京城、坛庙、山陵、宫殿放于建置之前,将帝王、名宦置于人物志之前。这是清代首部具有“陪都”性质的志书,后来又经历了五次重修,充分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对东北地区修志活动的重视。

其二,清代东北修志活动体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对边疆危机的应对与思考。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开始,沙俄借口保护黑龙江,多次潜入黑龙江地区,在那里建立哨所和据点,对黑龙江流域进行非法测绘,大量向这一地区非法武装移民和驻军。甲午战争之后,沙俄加紧了对东北地区的渗透侵略,形势更加危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掀起了一股边疆史地研究热潮。如西清的《黑龙江外记》中翻译核对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满文《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这是其他志书所没有的情况。书中用较大篇幅记载了黑龙江地区的台站、卡伦、城堡,重点考察了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管辖。西清还对黑龙江流域的地形地貌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和记载,凸显了黑龙江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徐宗亮的《黑龙江述略》在充分考察本国与沙俄接壤部分以及沙俄入侵的实际情况下,分析了清朝缘何弱于沙俄,该如何自强,充分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意识。此外,还有《朔方备承》《柳边纪略》《龙沙纪略》等志书,均反映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三,清代东北修志活动的规模小于内地各省份,且呈现由南向北发展的趋势,主要集中于光绪及宣统时期。自顺治年间至宣统年间,东北地区共修志书168部,其中顺治至乾隆时期共修29部,嘉庆同治时期共修9部,光绪至宣统时期共修130部,并且辽宁地区所修方志占据主要部分,黑龙江地区所修方志数量最少。

其四,清代东北方志的纂修人多为被贬谪至东北地区的文化流人,他们的诗歌、文集、笔记、历史地理著作,记录了东北的历史沿革、风土民俗、山川物产等,为后人研究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典型的诗文集有方拱乾的《何陋居集》《苏庵集》、吴兆骞的《秋笳集》《归来草堂尺牍》、函可的《千山诗集》、张缙彦的《域外集》、陈梦雷的《松鹤山房诗文集》等。学术著述有方拱乾的《宁古塔志》、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杨宾的《柳边纪略》、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方式济的《龙沙纪略》、陈梦雷等文化流人修的《盛京通志》、董国祥修的《铁岭县志》、王履泰的《双城堡屯田纪略》等。

此外,清代东北志书除了通常篇目外,还记载了地方特色及文化,这是其他地区修志活动所没有的。例如《黑民山水传》《长白山征存录》《白山先民传》《成多禄文集》等,文风朴实,记事真实,记述全面。

总的来说,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纂修方志的鼎盛时期,东北地区由于地处边疆,且为满族发源地,因而修志活动不仅体现出“龙兴之地”的重要地位,而且反映了清代对边疆危机的应对与思考。方志记载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掌握这些信息,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该地区的行政管辖,是重要的施政依据。所以,东北修志活动是整个清代修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通过修志,文化流人赢得了东北八旗将士和各族人民的尊重,推动了优礼文士社会风气的形成。这一时期诞生的方志翔实地记载了清代东北各方面的情况,充分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的风貌,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延续了东北文化脉络,促进了历史文化发展。

1.《东北清代专题之清代东北地区的修志活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北清代专题之清代东北地区的修志活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8875.html

上一篇

【gia认证清代钻石】专题国际权威钻石证书-详细解读GIA证书(全是干货!)

下一篇

【东莞清代木雕】东莞故事之三十九 塘尾自古文风盛 诗礼传承数百年

东北清代瘟疫,干货看这篇!伍连德:扑灭110年前的晚清大鼠疫,拯救了整个东北

东北清代瘟疫,干货看这篇!伍连德:扑灭110年前的晚清大鼠疫,拯救了整个东北

东北清代瘟疫相关介绍,所有人都知道,烈性传染病非常可怕,在人类以往的历史里,因此而失去的生命如同恒河沙数,不可计量。 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 在所有的烈性传染病中,最恐怖的无疑就是鼠疫,当然,有时它另一...

东北清代,干货看这篇!清末时期的东北,运营中的中国东方铁路

东北清代,干货看这篇!清末时期的东北,运营中的中国东方铁路

东北清代相关介绍,【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清朝广西二十六年(1900年),开始建设哈尔滨第一座钢铁道教,第二年完工。 【哈尔滨火车站】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秦家岗火车站(哈尔滨站)落成。 【牡丹江海林站】海林的位...

【东北清代瘟疫】晚清一场大瘟疫,蔓延范围从广东到东北,当时人认为与吃西瓜有关

【东北清代瘟疫】晚清一场大瘟疫,蔓延范围从广东到东北,当时人认为与吃西瓜有关

东北清代瘟疫相关介绍,江苏地方志资料中记载了晚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江南大流行病。根据《垂虹识小录》这本小册子: 道光公司6月7月,江苏和浙江传染病、脚麻结核、又名绞刑结核、患者或呕吐或腹泻、霍乱、甚至瞬间死亡的人。 ...

东北清代看这里!清朝在领土上的贡献有多大?疆域史上最大,奠定近代中国版图基础

东北清代看这里!清朝在领土上的贡献有多大?疆域史上最大,奠定近代中国版图基础

东北清代相关介绍,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完成大统一的第二个政权。 对于清朝的历史评价,历来在互联网上是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有的网民认为清朝阻挠我国明代以来资本主义萌芽,摧残了汉文化...

东北清代瘟疫专题之伍连德:扑灭110年前的晚清大鼠疫,拯救了整个东北

东北清代瘟疫专题之伍连德:扑灭110年前的晚清大鼠疫,拯救了整个东北

东北清代瘟疫相关介绍,众所周知,极端的传染病在人类过去的历史中非常可怕,因此失去的生命就像恒河沙的数量一样,无法估量。 在所有的烈性传染病中,最恐怖的无疑就是鼠疫,当然,有时它另一个名头更为响亮——黑死病。 在过往的数千年...

东北清代瘟疫,干货看这篇!一百年前的春节,东北爆发瘟疫,全国陷入危机,他一人拯救了中国

东北清代瘟疫,干货看这篇!一百年前的春节,东北爆发瘟疫,全国陷入危机,他一人拯救了中国

东北清代瘟疫相关介绍,我们知道大清国也曾经辉煌过,小的时候也是万国大北。英国人来了,乾隆皇帝也不管不顾。 但到了清朝末年,大清国就不行了,鸦片战争一打,大家都知道清国是体弱多病,谁都可以欺负,一开始是英法这些西方列强,然后...

东北清代专题之东北深陷战火清朝却得益,日俄战争:一出悲催借力史

东北清代专题之东北深陷战火清朝却得益,日俄战争:一出悲催借力史

东北清代相关介绍,东北深深陷入战争的清朝,但日俄战争:悲痛的催债史。 清末,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东北是列强夹缝的存在,远东俄罗斯虎视眈眈,黄俄罗斯计划,近东日本爪子,狗吠声。 大清的龙兴之地,成了日俄争夺的最前端。 (龙...

【东北清代瘟疫】1910年,东北爆发的鼠疫是怎么回事,最后如何消灭的?

【东北清代瘟疫】1910年,东北爆发的鼠疫是怎么回事,最后如何消灭的?

东北清代瘟疫相关介绍,1910年11月9日早晨,在哈尔滨的陈家江(现哈尔滨南江区)马自区附近的中东铁路工人宿舍,一名中国工人突然受到鼠疫死亡的折磨,据说这名工人三天前从满洲来到哈尔滨。 这名工人死后,当时的华俄当局制定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