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清朝

【东莞清代木雕】东莞故事之三十九 塘尾自古文风盛 诗礼传承数百年

唐美明清古镇本版照片都是在记者陈东拍摄的。

唐美高村东门楼

李氏宗师屋顶上雕刻横梁,画屋檐兽。

站在汤美高村南门的高处,俯视着这个有800多年历史的青高村。它是按照山势平缓的斜坡建的,大大小小的池塘配合村子前面的两个春节,像威武的螃蟹一样守卫着村子和良田。

在这只“螃蟹”的保卫下,塘尾村历经数百年沧桑,古村落的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建筑保存完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

塘尾古村落的李氏宗祠重修一新,但依旧雕梁画栋,慎终追远未改,宛如一个道不完、说不尽的历史故事;十九间书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祠堂、古民居、古井之间,七纵七横,组成“井”字形网状布局,述说着塘尾书香往事;“康王宝诞”延续300年,民俗魅力不减当年……处处彰显着古村落经久不衰的传统魅力!

前世 书院错落 人才辈出

“莲溪自古文风盛,诗礼承传数百年。”这句古诗中的“莲溪”就是塘尾古村,点明了古村的气质。古村建于宋代,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围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

从古村北门出来后又辗转沿着电线杆往南门行走,一路上看到不少颓败的门窗、倒塌的楼板、荒废的花圃,有一种凄凉之感。这里的建筑绝大多数采用三间两廊的金字屋和三间一边廊的明字屋布局,采用清一色的红砂岩作墙基、柱础和门框。

其中大书房、植宗书房、凤池书房、思我书房等十九间书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祠堂、古民居、古井之间,七纵七横,组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从门缝中看到,书房中的天花、栏板、隔扇屏风雕刻精美,西洋式的门窗做工精细,与之相结合的住宅为三间两廊三合式院落,内墙周边的竹编防盗网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趟门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据村中老人介绍,塘尾古村落以前学风兴盛,明清两代共有举人2名、秀才42名、通过考试选拔的贡生2名。明朝至清朝期间,先后建有书房30间,家塾3间。

据史料记载,清代东莞书塾发达,遍布城乡。从浩如书房出来后便看到了宝卿家塾,这座宽8.85米、长9.5米的家塾是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家塾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据说,李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

书房的布局、装饰均有不同,从书塾的建筑构造中看出李氏家族家境殷实、为人低调,他们以雅、文、清高和超脱的心态构思营建各自的家祠和书房,不觉让人想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诗句来。

今生 恢复特色商业街 打造国家级广府名村

从“秀挹东南”的东门到北门,梅庵公祠、景通公祠、琴乐公祠、敬如公祠、叶一公祠、惠宗公祠、李氏宗祠等依古民居而建。其中李氏宗祠面积最大,五开二间三进式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

塘尾古村是岭南广府文化在珠三角地区延续、传承及结合地域特色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东莞经济的发展迅速,塘尾人并没有把整条古村落拆掉重建或者加以改造,而是想方设法另觅新址建设新居,但李氏祠堂在他们心中依旧分量十足,所以祠堂几年前重修一新。你看那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看那彩绘的花鸟、人物依旧栩栩如生,意味悠长,像一个道不完、说不尽的历史故事。

因为本地人住到了新的洋房区了,“新莞人”便成为古村的主要居住者。他们入乡随俗,和当地人一起传承塘尾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致后人谈起塘尾古村落时就会想到盛大的“康王宝诞”。每逢农历七月初一和初七的塘尾,村前村后,红灯高悬、鲜花锦簇、彩旗飞扬、鞭炮震天,数百村民 “抬大神”巡游,铜锣开道、鼓乐齐鸣。他们沿着这座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古村,走上一圈,场面浩荡,让人感慨民俗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今年11月,东莞市规划局发布《塘尾古村周边地区整体保护与风貌控制规划》,旨在强化塘尾古村及周边地区作为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聚落代表的特色,通过对其周边整体空间的缝补,使其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规划》提出,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其中重点恢复特色商业街,形成地区空间联系的主要脉络,复原原有墟市场景,形成具有认同感的交易空间和交往空间,恢复“三村一市一寺”(三村:塘尾古村、埔心村、李家坊村;一市:旅游服务中心;一寺:云冈古寺)的空间格局,打造塘尾古村古建筑群为核心,云冈古寺、埔心古建筑群、李家坊为主要景点的岭南广府名村。(记者 沈汉炎)

栏目策划:沈汉炎

1.《【东莞清代木雕】东莞故事之三十九 塘尾自古文风盛 诗礼传承数百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莞清代木雕】东莞故事之三十九 塘尾自古文风盛 诗礼传承数百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8946.html

上一篇

东北清代专题之清代东北地区的修志活动

下一篇

关于7个清代铜钱放脚垫底下寓意我想说解秘——玄学风水(三十九)五帝钱禁忌

东莞清代木雕,干货看这篇!300年清厦村 浓缩客家山村变迁

东莞清代木雕,干货看这篇!300年清厦村 浓缩客家山村变迁

东莞清代木雕相关介绍,(9500.163.com) 围屋之间圆形的拱门(本文图片均由记者 陈帆 摄) (9501.163.com) 清溪镇厦屋村连片的客家围屋保存较好,是村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东莞时间网讯清溪镇的清厦村紧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