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神道两侧的石相生(百年前明孝陵劳资镇集团)明孝陵、朱元璋、马皇后的合葬墓。
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修建,次年马皇后葬入地宫,因马皇后谥号“孝慈”,加上明朝以“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永乐三年(1405年),明孝陵彻底建成,前后历时25。当时的明孝陵规模宏大,陵区植树十万棵,养鹿千头。
【外国游客游览明孝陵,远处是方城】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明孝陵主要建筑以陵宫区为主,包括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等附属设施,木质建筑多为新中国成立后重修的结果。
【明孝陵神道上的大象石像】明孝陵神道分为“石像路”和“翁仲路”两段。与历朝历代帝王陵笔直神道不同的是,明孝陵神道完全根据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通过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石兽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是“石像路”,长615米。
【明孝陵之大金门】大金门原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就是正式进入明孝陵陵区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共有券门三孔,采用砖石砌筑,下部为石质须弥座,束腰处浅雕刻椀花结带,须弥座以上为砖砌。这张照片中的大金门受到严重破坏,屋顶完全被毁,两侧红墙也被拆光。
【明孝陵华表(石望柱)】“翁仲路”是明孝陵神道第二段,长250米,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文臣、两对武将。明孝陵的华表呈六棱柱形,位于神道的中间,用于分割石兽像和石人像,高约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尽管当时已经斑驳,但已经能感受庄严的气势。
【明孝陵神道两侧的文臣石像,可以看到周围都是玉米地】明朝时期,明孝陵是老百姓禁地,这里有5000名守陵士兵。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为笼络汉人,也对明孝陵进行了有效保护。然而,晚清时期社会动荡,明孝陵年久失修,加上南京战火纷飞,地面木质建筑更是毁坏殆尽。
【方城,上面是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木质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方城正中为一拱门门洞,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沿着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可以登上明楼。
【明孝陵神道两侧的骆驼石像】骆驼象征外域边疆的,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这组照片拍摄时,明孝陵破败不堪,陵区成为了庄稼地,但是地宫保存完好,这是一个奇迹。
【明孝陵神道两侧的武将石像】明孝陵神道上的石刻都是采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代表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又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作用。
【康熙皇帝树立的“治隆唐宋”石碑】康熙六下江南时,曾专程绕道拜谒明孝陵。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又一次拜谒明孝陵,并题“治隆唐宋”碑于碑亭。
1.《【3d明朝皇帝复原】晚清明孝陵老照片:破败不堪,木质建筑荡然无存,但地宫依旧完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d明朝皇帝复原】晚清明孝陵老照片:破败不堪,木质建筑荡然无存,但地宫依旧完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8967.html